
清晨,尤其在寒意襲人的冬天,當熱氣騰騰、鮮香濃郁的一碗羊雜割置放在你的面前時,沒有人能夠抵擋住來自味蕾的誘惑。
湯美菜綠,羊雜紛呈,一眼的饞涎欲滴,滿目的秀色可餐。取一勺飲,一股暖流霎時脈動全身,說不出的人生美好,道不盡的身心快意。挾幾塊羊雜慢慢咀嚼,一時百味襲來,滿口香辣的食欲,容不得人細嚼慢咽。
視訊加載中...
“羊雜割”又稱“羊雜碎”,是山西的一道地方名小吃。走在山西的大街小巷,随處可見經營“羊雜割”的小店,門面不大,生意紅火。
而在太原,傳承了六百多年純手工制湯手藝的太原鼓樓羊雜割,将古法配方與現代口感相融合,成為羊雜割中的絕品,榮膺太原十大名吃,成為太原舌尖上的餐飲符号。
傳統羊雜割,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紀,由古人在羊羹的基礎上演化形成,西周時曾将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馔。
相傳,山西人吃羊雜割始于元朝,雜割的名稱還是忽必烈之母所賜。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入中原,途經曲沃時,其母莊聖太後染疾。曲沃名醫許國幀為其診治痊愈,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禦醫。許母韓氏,也随其子侍奉莊聖太後。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丢棄下水甚感可惜,便将羊下水拾回洗淨、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後品嘗後,贊譽不止,即賜名“羊雜酪”。從此廣為流傳,成為民間風味小吃。
及至明朝萬曆年間,河南一帶因戰亂導緻土地荒蕪,人煙稀少,萬曆皇帝下旨,山西群眾至河南補充人口。随遷李家曆經艱險來到洛陽,為謀生計,沿街架起一口鍋,宰羊煮湯售賣。李家羊湯味美價廉,食之者衆,李家的羊湯聲名鵲起。
乾隆年間,李家人尋根回遷太原,在太原鼓樓街租下一間小門面開店,當時也沒有店名,因羊湯好喝,人們口口相傳“去鼓樓喝羊湯!”,便有了如今的太原鼓樓羊雜割。此後,鼓樓羊雜割的傳人,遍訪名師,借他山之石,悟各派之技,效各家之長,做工更細更精。由此将小小的店鋪,做成了赫赫有名的山西名小吃。
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吃法也各異。有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
南路(曲沃)雜割講究水熬煮,原汁原湯,湯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緻是清洗、熬煮、切配、兌湯四步程式,工藝精細。
北路(大同)雜割的吃法和制法均顯粗犷,大鍋置火上,連湯帶料一鍋燴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中路(太原)雜割料全,熬煮、兌湯時均加了蔥、姜、香菜沫,還有的加粉條、豆腐,風味别具。
而鼓樓羊雜割之是以能夠聲名遠揚蜚聲北方,除卻一直保留着大鐵鍋炖肉的傳統手法,以及純手工制作、純手工熬制的工藝,和絕不删繁就簡的複雜工序,更在于其獨特的手工醬制過程中,加入了多種對人體有益的中草藥。
據傳,明末清初年間,大醫學家傅山,為使體弱多病者早日康複,發明了滋補食品八珍湯。後來,傅山将此配方傳給回遷太原開雜割鋪的李家人,李家人如法炮制,于是在衆多的雜割店裡獨樹一幟。
據專家介紹,羊雜割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礦物質鈣、磷、鐵等。長期食用能暖中補虛、益腎養肝、開胃健脾、溫經活絡,具有滋補虛損等功效。
鼓樓羊雜割,将博大精深的中醫精華與傳統的美味佳肴巧妙結合,形成了藥食同源的至高境界。在盡享美味的同時,兼融養生的理念,生生把一碗民間小吃做成了滋補大餐。在衆多的餐飲酒店裡,羊雜割早已是食客必點的一道美食,鼓樓羊雜割的影響力和美譽度由此可見一斑。
2009年6月,鼓樓羊雜割被評為“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名小吃、食品安全示範店。2017年10月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在太原,羊雜割無疑是本地人難以割舍的美食。
但若想品味既有曆史文化積澱又具品牌旗艦示範的正宗雜割,鼓樓羊雜割毋庸置疑是不二的選擇。
太原鼓樓羊雜割,原來是鼓樓街上的一個小店面,這些年,在太原及至全省開了十幾家分店。如今,總店設在了迎澤區的雙塔西街上,也是太原市最大的店。
無論春夏秋冬季,鼓樓羊雜割永遠是一種一如既往的呈現,一道口感悠長的滋味。不管居住在太原的東南西北,隔上一段時間,都會不由自主的跑去尋覓那早已深入人心的味道,回味那固化于形的印記。
鼓樓羊雜割之是以為人稱道難以忘懷,莫過于其一直秉承從不在用料中添加任何添加劑的誠信理念,恪守純天然、純綠色、純古法的制作信條。
在原材料上,鼓樓羊雜割選用的是山羊肉或綿羊肉的全幅骨架,将羊肉打散後放入涼水中浸泡約2至3小時,然後放入大鍋内煮,同時加入28種中藥材,配以大蔥、辣椒等佐料,熬煮7至8小時,經過高溫煮、慢火炖、小火焖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食用時,将羊尾油、羊油、食用鹽、大蔥、辣椒等輔料放入大鍋水中。待水徹底燒開後,加入自制老湯和調料包,将湯熬煮成色澤金黃的羊湯以備用。取粉條和切片的羊雜放入碗中,用熬制好的羊湯燙羊雜和粉條數次,再加入鮮美的羊湯,配以蔥花、香菜,一碗肉質鮮美、湯味醇香的羊雜割就完美呈現;冬夏食用,各得其所。
民間流傳有“暑天喝羊湯,不用抓藥方”的俗語,顯然是多年樸素的實踐積澱。鼓樓羊雜割曆經600年的發展,在這座千年古城中盛名不衰,備受喜愛,便是對太原傳統康養文化、藥食同源等文化的最佳注解。
時至今日,随着老齡化社會對康養産業的需求,康養山西、夏養山西戰略的實施,鼓樓羊雜割這一道養生名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興于迎澤、盛于太原,正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
—特别說明—
文字: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視訊:柳丫丫
編輯: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往期精彩:</h1>
■ “我的迎澤我的家”向您約稿
■ 太原面塑:指尖上舞動的精靈
■ 認一力:蒸餃至香在此間
■ 戲劇頭盔:國粹中的“頂上”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