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找身邊的老店丨26年老味道:一碗羊雜湯 口口歲月香

作者:天山網
尋找身邊的老店丨26年老味道:一碗羊雜湯 口口歲月香

11月22日,馬清苗給顧客端上剛做好的羊雜湯。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鄒懿攝

天山網記者 餘夢凡

11月22日20時,烏魯木齊市夜幕低垂。冬日的寒風“吹快”了來往路人的匆匆腳步。在五一路小馬羊蹄小吃店門口,時有駐足的身影。再次出發時,人們的手上多了一袋熱乎乎的羊蹄或羊雜湯。

12張桌子天天被坐滿

走過路過容易錯過,是這家店的真實寫照。老舊門框油漆有些脫落,水泥台階曆經歲月變得坑窪,招牌也被遮擋在遮陽簾下。隻有門口“咕嘟咕嘟”的大鍋,散溢着熱氣和香氣招攬着老顧客上門。從夜市擺攤到現在的小店,這家店已經走過了26個歲月。

不大的招牌被三行字占得滿滿當當。第一行是店名“小馬羊蹄小吃店”;第二行是店内在售種類“羊蹄子、牛蹄子、面肺子、羊雜湯”;第三行則是吸引衆多食客慕名而來的重要原因——“原五一夜市小馬41号”。

1995年夏天,30歲的馬清苗在五一路支起了主打銷售羊雜的攤位。從5月回暖到10月落雪,麻辣鮮香的夜生活點亮了五一路的夏夜,也點亮了馬清苗記憶中的輝煌場景。

最令她難以忘懷的,是當年自家攤位周圍的12張桌子全都坐滿了客人,還有的客人等不到空位就站着吃,一晚上最多能賣出去500隻胡辣羊蹄。年輕時的拼勁令她懷念:“每天顧不上吃飯,累到說不出話。可隻要一想到‘今天又掙上錢了,離買房子又近了一步’,就不覺得餓了,力氣一下子又來了。”

“吃啥裡面坐。”玫紅色毛衣,紅色圍裙,紅色羽絨服。如今,年過五旬的馬清苗招呼起客人依舊充滿熱情。她說,那些當年吃過攤位上1.5元一個胡辣羊蹄、3元一碗羊雜湯的青年男女,很多如今已是退休一族。

尋找身邊的老店丨26年老味道:一碗羊雜湯 口口歲月香

11月22日,馬清苗在給熬制中的胡辣羊蹄澆湯。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鄒懿攝

為一碗熱辣滾燙

老顧客波拉提又來光顧,進屋坐下點餐:“還是老樣子,一碗羊雜湯,3個花卷。”他環視着隻有5張桌子和裝修風格有些過氣的堂食間:“從夜市開始吃,一直跟到這家店,我們這些老顧客都不是沖着環境來的,是為了這口老味道來的。尤其是冬天,一碗燙燙的羊雜湯喝下去,發一身汗,别提多舒服了。”

2011年,結束了16年的夜市生涯,馬清苗在五一路開了這間小店。很多在夜市結緣的老顧客,有了不怕風吹雨淋的新去處。

竈台旁的馬清苗手下麻利,準備着鋪碗底的輔料。銀白色洋蔥切絲、油綠香菜切成碎,淋上少許香醋,蒜泥和胡椒再各來一小勺,最後把用料滿滿的羊雜湯澆在上面。

筋道的肚絲,爽口的黑肺,彈軟的羊腸,脆生的心管,不同口感不同韌勁的羊雜在口腔中接連碰撞,香氣充盈在唇齒之間。最過瘾的當數大喝幾口湯,胡椒的辛辣、蒜泥的香辣、醋的酸爽,幾口下肚,身體中的寒氣已化作額頭上的汗珠。

飯量好的食客還會再來一隻胡辣羊蹄。小火慢炖6個小時,才能把調味的香氣煮透進去,再放在店門口的鍋上小火一直煨着。金紅色的羊蹄被筷子一夾瞬間脫骨,無需多次咀嚼,幾乎是從口中吸溜進肚的,很是解饞。

就這樣,一碗羊雜湯,一隻胡辣羊蹄,把冬日隔在了門外。

尋找身邊的老店丨26年老味道:一碗羊雜湯 口口歲月香

走得更遠更長

老顧客齊小東說,這麼多年,這家味道沒變。

沒有顧客的間隙,店員呂根會一直忙着收拾羊蹄。他站在桌邊,用小刀把羊蹄甲中間的部厘清理幹淨,把燒焦的部分都削掉。3個小時的時間,除了招呼客人,他一直這麼站着。累了,就左腿搭右腿;再累了,就右腿搭左腿:“坐着幹活使不上力。”呂根會說。

羊雜和羊蹄一樣,好吃難清理。要忍受生羊肚濃重難聞的味道和生羊腸上的黏膩。生羊腸上的油脂要一點點撕掉,戴了手套很容易撕破腸衣,長年把手泡在清洗羊雜的涼水裡,關節炎和腱鞘炎發作時痛到流淚。馬清苗說,過程很辛苦,有的餐廳甯可選擇進貨,也不願意自己花功夫去收拾。

去年,馬清苗因為一場大病歇了一段時間。朋友勸她,不愁吃穿,又到了安享退休生活的歲數,沒必要再一直守着,不如閉店退休,或者換個輕松的生意。

她沒答應。生病時,一通又一通老顧客的電話讓她心裡暖了一次又一次。大家關心她的同時都在問同一個問題:“你要不開店了,我們還上哪兒吃這一口去?”這麼多年過去了,她早已住進了自己努力賺錢買來的房子。這些年積攢的客戶,也已成為彼此牽挂的朋友。

“到了這個歲數,錢也掙了,病痛也經曆了,堅持開店已不再是單純為了賺錢。”趁着休息時間,馬清苗通過手機藍牙連上了音樂播放器。伴随着歡快的新疆舞曲,她對着堂食間牆上的鏡子,将鬓邊的頭發捋到耳後:“隻要能幹得動,就長長久久地幹下去。被那麼多老顧客惦記着,是一件讓人滿足又快樂的事。”

尋找身邊的老店丨26年老味道:一碗羊雜湯 口口歲月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