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文解字》琅玕_劉基斬龍脈

《說文:玉部》: “琅,琅玕,似珠者。從玉,良聲。”

譯文:琅,琅玕,像圓珠的玉石。從玉,良聲。

《說文》玉部,形聲字。今為王部。

《說文解字》琅玕_劉基斬龍脈

《說文:玉部》: “玕,琅玕也。從玉,幹聲。”

譯文:玕(gan一聲),琅玕。從玉,幹聲。

《說文解字》琅玕_劉基斬龍脈

“琅玕”,本義為形狀像珠的美玉,如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

也指傳說中的玉樹。如李東陽《靈壽杖歌》:“梯懸磴絕跬步不可上,誰來青壁紅琅玕。

又如,明朝劉基的《江上曲》之四:“琅玕不是人間樹,何處朝陽有鳳凰。”都是傳說中的玉樹。

《說文解字》琅玕_劉基斬龍脈

劉基,世稱劉伯溫,他是朱元璋的開國謀臣,據說精通“象、數、理、占”等玄理,能預測吉兇。在朱元璋建立王朝的過程中,劉伯溫曾為其積極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是以被封為誠意伯,深受皇帝的信賴。

劉基天資聰慧,由父親啟蒙識字,據說七行俱下。12歲考中秀才,被稱為“神童”。

十四歲的劉基入府學讀書,從師學習春秋。春秋一部隐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隻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将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

關于劉基過目不忘還有一件轶事,曾經在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一家書店中翻閱一本天文書,翻過一遍後竟然立即能背出來,書店的主人便要将書送給他,他卻說:“書已經在我的胸中了,要書何用?”

被譽為“活張良,賽諸葛”的劉基可不僅僅是過目不忘,更有是許多傳奇的故事流傳下來,其中劉基斬龍脈和《燒餅歌》更是充滿了神話色彩。

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後,有一天做夢,夢到有國家被取而代之,朱元璋龍顔大怒,便派劉伯溫斬盡龍脈,劉伯溫走遍了大江南北,尋找龍脈,像如今江蘇、安微、浙江一帶都有劉伯溫斬龍脈的傳說。劉伯溫斬盡天下,最後走到了長白山,發現這是世間最後一處龍脈,便和手下掉頭而返,匆匆離開。因為在古代,龍脈可是象征真龍天子,斬龍脈有損德行和壽命,如果再把最後一條斬了,明朝會不會受到影響不知道,但劉伯溫敢肯定,自己的家人一定會受到影響,為了不讓自己的家人被上天懲罰,劉伯溫看到長白山之後便倉皇離去,并未逗留。

而傳說正是長白山龍脈孕育出了清朝,長白山後來被稱為滿族發祥地和聖山,在清朝建朝之後,長白山被封禁了長達200年之久,便是和長白山龍脈有關。

《燒餅歌》則是一系列預言的組合,據說,朱元璋将吃了一口的燒餅用碗蓋住,然後在劉伯溫進來時問道:“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隻見劉伯溫閉眼掐指一算,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 朱元璋對劉伯溫說:“雖然自古興亡原有定,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強令其預測一下王朝以後的命運。但因事關重大,劉伯溫驚恐萬分地跪下哀求到:“洩漏天機,臣罪非輕,陛下恕臣萬死,才敢冒奏。”于是,朱元璋便賜給他免死金牌,令他大膽直言。就這樣,君臣二人開始一問一答,劉伯溫最終吐露出一系列預言。這些預言,被當時人記錄下來,後世便稱其為《燒餅歌》。

其中的“此城禦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預言了燕王國号永樂;“木下一頭了,目上一刀一戊丁”,預言了李自成作亂,等等。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平天下,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在中國民間,也流傳着“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