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為什麼捧胡惟庸上台?又是如何廢除丞相制度的?後果如何?

明太祖朱元璋在殺了胡惟庸後做出了一個極其大膽和影響後世的決定——廢除一千多年來的丞相制度。至此中國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終結,一切權力歸皇帝。朱元璋是如何一步步把丞相制度給廢除的?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帶來什麼結果?

朱元璋為什麼捧胡惟庸上台?又是如何廢除丞相制度的?後果如何?

大明王朝開國初年,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但滿朝文武似乎并沒有把心思主要放在工作上,而是放在了另一件事上——黨争。洪武初年的黨争,主要是兩個派别之間的鬥争,其一是以李善長上司的淮西黨,另一個則是以劉基上司的浙東黨。

在長期的互相傾軋與鬥争中,浙東集團的領袖劉基逐漸失去了皇帝朱元璋的信任,為了除掉劉基,朱元璋任用了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胡惟庸。朱元璋先是革了劉基的職,随後又暗中指使本就與劉基不合的胡惟庸做了些手腳,送劉基歸西。劉基死了,李善長又有了隐退的意思,那麼朝堂之上說話聲音最響的,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新任丞相胡惟庸。

朱元璋為什麼捧胡惟庸上台?又是如何廢除丞相制度的?後果如何?

就在胡惟庸洋洋自得,認為自己能夠走到今天這個位置是由于本身實力強勁的時候,他并沒有意識到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他之是以能夠擊敗劉基,靠的全是朱元璋的支援。人貴有自知之明,而失去了自知之明的胡惟庸,開始慢慢變成了一個跳梁小醜。

在胡惟庸看來,自己在朝堂之上已經能做到一手遮天了,隻要自己能夠繼續努力發展自己的勢力,哪怕要取代朱元璋也不是什麼難事。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他錯了,徹徹底底地錯了。劉基死後,漸漸膨脹的胡惟庸開始A錢受賄,排擠其他黨派,甚至企圖挑戰皇權,許多事務不經上報就擅自決斷。

但胡惟庸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朱元璋明明看在眼裡,卻對胡惟庸的所作所為抱持了極大的寬容,不要說嚴懲不貸了,甚至連提都不提一句,似乎是生怕自己一說之後胡惟庸就變得畏首畏尾了。朱元璋的行為,在當時看來确實是有些難以了解,但站在後世的角度看,還是有迹可循的。

朱元璋為什麼捧胡惟庸上台?又是如何廢除丞相制度的?後果如何?

朱元璋在處理完胡惟庸案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丞相制度。但衆所周知,丞相制度是從上古傳承下來有數千年曆史的,僅憑朱元璋一人,想要扳倒這整一個制度,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于是這個時候,朱元璋看中了胡惟庸。

他需要一個人,一個并不怎麼聰明的人,是以這個人不能是李善長或是劉基,他需要這個人坐在丞相的位置上做一些愚不可及的事,這樣一來,他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昭告天下人丞相制度是多麼愚蠢多麼荒謬。在朱元璋心目中,這個最理想的人選,就是胡惟庸。到了這個時候,朱元璋等待的,隻是一個機會。

朱元璋為什麼捧胡惟庸上台?又是如何廢除丞相制度的?後果如何?

終于,機會來了。洪武十二年十月,大明王朝的附屬國占城國前來進貢,然而直到占城國的使臣到達京城,朱元璋才知道有這麼一件事,在此之前負責外交事務的胡惟庸一直沒有上報,這毫無疑問是一次重大的失職。

之後發生的事情充分說明了朱元璋是謀劃已久的,等一東窗事發,朱元璋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抓捕了大量與此事有關聯的官員,并且從這些官員中得到了人證——塗節。塗節是胡惟庸的死黨,是以關于胡惟庸,他知道的一定不少,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塗節果斷出賣了胡惟庸,給了朱元璋除掉胡惟庸的理由。

這之後的故事就非常簡單了,朱元璋采取了甯錯殺不放過的方針,在殺死胡惟庸之後又殺了一批又一批官員,幾年殺下來總計人數超過了三萬之多,真可謂是血流成河。值得一提的是,在胡惟庸死後一個月,朱元璋就下旨廢除了丞相制,其時朝堂上下文武百官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自然沒有人敢有異議。

朱元璋為什麼捧胡惟庸上台?又是如何廢除丞相制度的?後果如何?

終于,朱元璋得償所願地廢掉了丞相,把所有的權力都攏進了自己手裡,極大地滿足了自己的權力欲。但之後明朝兩百多年的曆史卻最終證明了,這個決定也許是朱元璋一生中所做的最錯誤的決定。

丞相廢除後沒有人能在職位上給朱元璋帶來幫忙,後世的評論上也對此舉動給出了一個極其準确的評價,權力集中于君權。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對權力欲望極其強大的人,他對于任何敢觸碰他權力的人都是嚴懲不貸。

朱元璋做出了這個舉動,沒有任何人來反對他。同時擺在朱元璋面前的一個極其嚴峻地問題:各地呈上來這麼多案件,該有誰來處理,就算你朱元璋一個人來處理,你難道不要休息嗎?在其他人看來朱元璋不久之後就會恢複丞相制度。但他們一直等到清兵進關都沒有看到這一幕。

朱元璋為什麼捧胡惟庸上台?又是如何廢除丞相制度的?後果如何?

原因有二:1.朱元璋自己真的就不要休息的來處理案件,所有事情他都要過目,沒他的決定,任何人不得拍闆;2.朱元璋還立了一條祖訓:倘若後世有誰想複立丞相,大臣直接淩遲處死,皇帝直接可以廢掉。

正是這幾條也展現出了朱元璋為後代在時刻着想,他不想讓皇權被大臣分權了。但是有些事情往往是人所想不到的,朱元璋忽略了一樣重要的東西,這樣東西的名字叫做曆史。曆史不是你一個皇帝說改就能改的,曆史是由成千上萬的人所構造出來的,這也緻使明朝出現了一樣足矣制約皇權的機構——内閣。

内閣最初是朱棣所提出的,說來也是嘲諷,制定規則的是朱元璋,結果在兒子這裡就出現了職權與丞相相類似的機構,主要原因在于,不是每個皇帝都像朱元璋這樣有着極其好的工作态度。

而朱棣最初也不是想讓這些人來掌管大權的,從他安排的職位來看就一目了然:全是四五品的小官,而且擔任那個的人都不是六部的尚書,也就是說所有事還是得皇帝說了算,你們隻是在一些地方官上報的小事上有着一定的審查權。

另一個原因在于,永樂年間,朱棣經常親自出去率兵打仗,朝中大事總得有人管一下吧,是以内閣就此誕生。包括朱棣也不會想到,内閣日後的權力可以高出丞相,這是朱棣以及朱元璋不願意看到的一幕,不好意思,破壞這一幕的正是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兒子改老爹的制度在明朝初期似乎成了一個傳統。

朱元璋為什麼捧胡惟庸上台?又是如何廢除丞相制度的?後果如何?

朱高熾改的原因也不多不少的是兩個:1.他是一個殘障人士,他處理朝政不是特别友善,是以給内閣的每個人都加了一個官,具體做什麼不清楚,反正加了官就比六部尚書還厲害,掌管六部不就和丞相一樣嗎。

2.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來之不易,太子之争似乎每個朝代都有過,而朱高熾的太子封的挺早的,關鍵在于自己的老爹活了太久了,這讓他的老弟朱高煦看的眼紅,不斷地進行威脅和打壓。在這裡就不詳說了。

就這樣,曆經四個皇帝,内閣制度初具成型,這也為後來的内閣首輔之争打下了極大地基礎。朱元璋想通過廢除丞相制度以此來達到皇權的集中,但是曆史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後來的内閣權力無不大于丞相,内閣首輔甚至可以直接限制到皇帝的每個動作。

從三楊内閣,到後來的李東陽、楊廷和、楊一清、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人都是把皇帝抓在手心中來玩的,朱元璋的決策産生了他最不想看到的情景,皇權被空前制約,朝政大事似乎都由一個人說了算,這也像是一個對朱元璋的報複吧。

你不尊重規則進行遊戲,那我就懲罰你的後代,懲罰你的後代權力被制約。很多人說内閣是皇權過度集中的表現,個人認為這恰恰是皇權過度集中的産物,這個産物的生産者叫做曆史規則,沒有人那個打破這個規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