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四年,自從袁州起義失敗以後,彌勒教徒彭瑩玉就開始秘密地在淮西一帶進行傳布教義、組織群眾。他信仰堅定,有魄力,膽子大,又會說老百姓自己的話,能夠給苦難的人以希望和信心,因而深受農民的敬愛。那是在1351年,彭瑩玉和麻捷運工鄒普勝、黃州漁人倪文俊組織西系紅巾軍,舉起了革命的旗幟。
彭瑩玉可以說是個典型的職業革命家,革命是他一生的事業,勤勤懇懇播種、施肥、澆水、拔草。失敗了,他就研究失敗的教訓,再從頭做起。彭瑩玉決不居功,也決不肯獨占所收獲的果實。
第一次起義稱王的是周子旺,第二次做皇帝的是徐壽輝,雖然誰都知道西系紅巾軍是彭瑩玉建立起來的,彭祖師的名字也會吓破元朝官吏的膽,但是,起義成功以後,他就像煙一樣地消失了。
以至于在任何場所及記載中,都找不到這個人的名字了。15年以後,羅田還有人假借他的名義鑄印章、設官吏、結衆起事,可見彭瑩玉對當時的影響是多麼的深刻。
再說徐壽輝,他曾經是個販布的漢子,又名真逸、真一。後來,徐壽輝趁亂跟着舉義了,結果因為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被衆人推為首領。在徐壽輝那儀表堂堂的相貌裡,藏着的卻是一顆膽怯、無能的心。
徐壽輝建立政權後,提出了“摧富益貧”的口号,因而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的擁護。與此同時,紅巾軍紀律嚴明也是深得人心,使得隊伍迅速擴充到了百萬人,他們縱橫馳騁于長江南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廣大地區。

至正十七年九月,正當紅巾軍迅速壯大、士氣日盛的時候,徐壽輝的部将倪文俊卻心懷叵測,企圖暗殺徐壽輝篡奪帝位。其陰謀敗露并被陳友諒所捕殺,陳友諒因功被升為平章政事,并吞并了倪的舊部。
在戰亂的年代裡,雖然最多的是殺戮無辜、弱者的慘死,但也會出現一些荒唐、滑稽的事情。像徐壽輝這麼個膽小的人,在攻下蕲水,打敗了元朝威順王寬徹不花後,竟然也要立蕲水為都,自己做起了皇帝來。至正十一年,也就是1351年,徐壽輝建國号天完。
徐壽輝的軍隊紀律極好,不殺百姓,不奸淫擄掠,口念彌勒佛号,十分受人民的擁護。相反的,
元軍軍紀壞到了極點,打勝仗搶一陣,打了敗仗更搶
,克複城池,大殺大搶大燒,尤其是從湖廣調來的軍隊,他們簡直是無惡不作,搶得幹淨,殺得盡頭,曾經駐防過的地方比曆經戰争還慘烈。
軍隊是如此地腐敗,那麼在政治上呢?元朝政府恨漢人,尤其是南人不肯服從,還時常進行反抗的行為讓元朝政府更加地忿恨。民間地主為了保身家産業,組織義軍。此外,在鎮壓起義軍的戰争中立了功的人,即使守住了地方,甚至全家戰死,也因為是南人而得不到封賞,甚至連一句安慰的話也沒有。
當然,也有地主帶了盤纏到大都去謀一官半職的,不但落個自讨沒趣,而且還會被挖苦奚落一番。那些想一心一意幫元朝的南人、漢人,也被冷落得寒透了心。
徐壽輝是個忠厚老實、無見識的人,對于未來他也沒有個計劃。是以,盡管徐壽輝所占的地方很大,但是卻守不住。
是以,受苦的隻能是老百姓。
元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謀殺徐壽輝未成功,逃到了黃州。他的部将陳友諒,以打魚為生,後來投奔了紅巾軍,多次立功。作為領兵元帥,陳友諒懷着一顆野心。
陳友諒進攻聲勢浩大
倪文俊逃到黃州,那正是陳友諒的地盤,陳友諒用計殺了倪文俊,并奪取了他的軍隊。随後,陳友諒向東侵占安慶、池州、南昌諸地,和朱元璋接境。兩軍常起戰事,互有勝負。
元至正二十年五月,陳友諒攻下太平,大軍進駐采石,以為克日可以占領應天,便以采石五通廟做行殿,暴風雨裡,陳友諒即皇帝位,國号漢,改年号為大義,盡占江西、湖廣之地。
随後,陳友諒要與朱元璋奪天下,就于1360年夏天約會張士誠共同進攻朱元璋,張士誠沒有回應。陳友諒就迫不及待地率領幾十萬大軍從采石出發,東下應天。江面上旌旗蔽日,戰船前後相連足有十幾裡路長,聲勢十分浩大。
在各路群雄之中陳友諒的軍隊是最為精銳的,他的野心也是最大的。朱元璋在應天,在陳友諒看來他就是碗裡的肉,伸手就能夠拿得到。他親自帶領水陸大軍從江州順流東下,水軍大艦名為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共100多艘,真是“投戈斷流,舳舻千裡”。
朱元璋見劉基 兩人力排衆議
消息一傳到應天,大家都吓慌了,有的人主張以投降為上策,有人說不如放棄應天,躲過風頭再看,主戰的提出主動出擊太平,牽制陳友諒兵力...…七嘴八舌,亂成一團。膽子小的竟背地裡收拾行裝,盤算着在城破後的去處。
朱元璋召集文武将士商議對策後,他心中不同意衆人的意見
,于是,他私下召見了劉基。說起劉基,在當時可是大名鼎鼎的。他是處州青田縣人,字伯溫,人們把劉基看作是張良、諸葛亮一流的人物。劉基比朱元璋大17歲,是揚國公劉光世的後人,世代書香門第,是以自幼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在鄉間有“神童”之稱。同時,劉基還是一位出類拔萃的預言家。
朱元璋是個
很有主見的人,從來都不會輕易相信别人
,唯獨對劉基是個例外。朱元璋問劉基對大家的看法有什麼建議,劉基直截了當地說:“照我看來,先把主張投降的人與主張奔逃鐘山的人斬首示衆!”朱元璋笑了,他知道劉基與自己一樣反對衆人的意見,于是問道:“先生有什麼好計策嗎?”
劉基不緊不慢地說:“陳友諒雖然人多勢衆,但并不可怕。他遠道而來,意在速戰,我堅守城池,以逸待勞,何愁打不敗他?再說您如果打開庫府,散發錢糧收買民心,樹立您的威信,用計謀打敗陳友諒,成就霸業,就在此一舉!”
朱元璋激動地站起身來說:“您說得很對,就這麼辦!”于是,
朱元璋号召全體将士積極準備,
迎戰陳友諒,他先派大将胡大海領兵繞道去攻擊信州,在背後牽制陳友諒。
朱元璋設計 誘陳友諒前來
朱元璋又把将領康茂才找來,說道:“你以前曾與陳友諒是朋友,現在陳友諒要來攻打應天,可是還沒有到,我想讓他來得快些,辦這件事非你不可。”
康茂才疑慮地說:“這件事我能辦成嗎?”
朱元璋鼓勵他說:“你能辦成!你寫一封信給陳友諒,就說願意投降他,作為内應,并促使他趕快前來攻打,要他兵分三路,分别進攻應天,以便削弱他強大的實力。”
康茂才答應了:“好吧,我認識一個老家人,曾經在陳友諒身邊幹過事,我讓他去送信,陳友諒準相信。”
“那實在太好了!”朱元璋高興地說。
在一旁的一個文臣對朱元璋的計策感到不了解,朱元璋笑了笑,說:“
這叫因情設計
,陳友諒相約張士誠一同來進攻我們,萬一他們兩個人的力量聯合起來,我們就難以對付了。我們如果很快地把陳友諒引來,先破陳友諒,那麼張士誠知道,就害怕不敢前來了。”
聽了朱元璋的解釋,那人對朱元璋敬佩地說:“您的計策實在是高明哪!”
康茂才按照朱元璋的吩咐,給陳友諒寫了一封信,派老家人送到陳友諒那裡。陳友諒正愁不了解那裡的情況,不敢貿然進軍,讀了康茂才的信,真是喜出望外。
于是,陳友諒擺酒設宴招待了老家人,并一再叮囑老家人:“你回去告訴康茂才,就說我很快就率大軍趕到,等我到江東橋時,就以喊‘老康’為聯絡暗号,記住了嗎?”
“記住了!”老家人認真地回答。老家人回到應天,把情況向朱元璋作了彙報,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
陳友諒的進軍路線清楚了,軍力配置設定也清楚了。朱元璋一面調胡大海進取廣信,搗毀陳友諒的後路;一面按陳友諒的進軍路線設下埋伏。
随後,朱元璋指令人連夜拆掉江東橋,在原地重修了一座鐵石橋。然後開始點将布兵,命馮國用、常遇春帶5萬人在石灰山埋伏,徐達帶兵2萬在南門外列陣,楊睿駐兵大勝港,張得勝、朱虎率水軍出龍江關。
朱元璋自己統領大軍駐紮在盧龍山,命5000士兵手持黃旗在山左埋伏,5000士兵手持紅旗在山右埋伏,告訴他們:“敵人來到就舉紅旗,需要伏兵出來攻擊敵人時舉黃旗。”一切布置停當,各路将士嚴陣以待,單等陳友諒大軍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