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在古代分為齊魯兩國,為什麼要簡稱為魯,而不是更強大的齊?

現在提及山東我們往往會有這麼幾個詞彙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之中,

“齊魯大地”、“孔孟之鄉”

等等,因為現在的山東在周朝乃至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兩個國家組成的

:一個是我們所熟知的“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他的初代國君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姜太公”姜子牙;而另一個雖然國力沒有齊國強大,但在當時的影響力也是數一數二的,那就是魯國,他的初代國君來頭也不小,他就是幫助周成王開創“成康之治”的姬公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周公,他之後也被封到了魯地。

山東在古代分為齊魯兩國,為什麼要簡稱為魯,而不是更強大的齊?

可是到這我們不禁要問了,若論影響力,在戰國時期齊國的影響力明顯比魯國更強,論國力也是齊國更強,為什麼最終将山東的簡稱定為

“魯”

而非

“齊”

呢?

春秋時期至清朝前期,山東一直被冠以“三齊”

其實作在我們經常說

就以為在以前山東一直就被命名為

,其實在古代山東一直是以

代替其簡稱的。

因為齊國在影響力方面的确比魯國大,是以在古時候人們稱呼山東更多的是稱呼為

而提到

的話在當時還有一種說法則是

“三齊大地”

,而這個就是古時候對山東的稱呼,

的由來還和一個著名的人物項羽有很大的關系:

山東在古代分為齊魯兩國,為什麼要簡稱為魯,而不是更強大的齊?

當年項羽靠着強大的軍力打敗了秦國,作為滅秦的最大功臣,當時起兵的諸侯一緻擁護項羽為盟主,而項羽也就當仁不讓的當上了這個盟主。

但是項羽當時并未如同之前始皇帝那樣稱帝自立,而是想要和周朝一樣裂土封疆,然而在當時齊國貴族内部對于誰來當大王彼此都是争執不下,而項羽作為盟主又為了自己的西楚不受強大齊國的威脅,便将曾經強大的齊國分為三份

項羽以齊國故地立故齊王族人田都為齊王,都城設在臨淄,田巿為膠東王,都城在即墨,田安為濟北王,都城在博陽,而“三齊之地”的稱呼也由此而來。

後來劉邦雖然打敗了項羽,但是為了當時漢室天下考慮,是以并未将

“三齊”

重新合并,而是同樣分封三個諸侯王,是以這之後

在古代就是山東的簡稱。

我們可以看到在曆史上很多的人還是以

為國号的,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北齊,他當時就包括了今天的山東。

是以可以看到在古代齊國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故而在清朝之前山東的簡稱一直是

“魯”。

山東在古代分為齊魯兩國,為什麼要簡稱為魯,而不是更強大的齊?

山東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齊?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孔子,雖然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力并不算特别強大,但是魯國在當時出了一個特别”大教育家“孔子,孔子本身就是魯國人,同時更主要的是還是儒家的創始人,是以有這層光環在,魯國也被冠名為”孔孟之鄉“。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儒家就成為了中國曆代讀書人的”最高信仰“,尊奉孔子為他們的精神領袖,而中國自漢以來的統治者也大多是以儒家經典來教育臣民,而儒家思想也成為了中國曆朝曆代的主流思想,是以魯國的地位便提高了。

是以有了這層關系,在戰國時期國力并不強大的魯國最終成為了山東的簡稱,這個是孔子的緣故。

山東在古代分為齊魯兩國,為什麼要簡稱為魯,而不是更強大的齊?

還有一個也是由于清末電報的緣故,我們知道當時由于科技不發達,是以如果相隔兩地的話隻能由電報來傳遞資訊。然而在當時電報還不能像現在的交通工具一樣想發多少字就多少字,是以一切就隻能從簡。

是以寫省份的時候也必須一切從簡,當時河北地區的簡稱是“冀”,而如果以“齊”為簡稱的話,在音譯上就會混淆,是以為了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就将山東的簡稱定位“魯”,是以這個簡稱就這樣流傳了。

山東在古代分為齊魯兩國,為什麼要簡稱為魯,而不是更強大的齊?

第三則是文化上的流失,在春秋戰國時期,當初的齊國由于靠近沿海地區,是以大力發展工商業和手工業,同時大肆開發鹽業,這讓齊國的經濟以及國力飛一般的發展,而魯國由于受周公影響,是以走的還是周天子的“禮制之路”,是以魯國的國力不強,卻成為了一個最遵守規矩的國家。

然而這種政策到了統一王朝就不一樣了了,當時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是将農業放在第一位的,而齊國流行的商業政策卻不适合當時那個環境,于是春秋戰國時期那個強大的齊國開始慢慢消失,相反魯國由于其政策備受統治者青睐。

山東在古代分為齊魯兩國,為什麼要簡稱為魯,而不是更強大的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