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功臣,很好的诠釋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縱然是高明的智者、運籌帷幄的大将也無法預料自己的結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定遠土豪
郭子興
率衆揭竿而起,攻占濠州,加入浩浩蕩蕩的紅巾軍起義。後朱元璋受湯和邀請也加入紅巾軍。朱元璋雖然出身差,但是很有才幹,個人魅力也強,身邊迅速聚攏了徐達、常遇春等一批精兵強将。朱元璋深知想要幹一番大事隻靠一群大老粗沒希望,還需要知識分子出謀劃策。
瞌睡來了送枕頭,朱元璋正需要人才的時候,李善長前來投奔。李善長從小就喜愛讀書,有智慧和謀略,通曉法家。朱元璋知道他是當地年高有德之人,對他以禮相待,并讓他掌管文史書籍。朱元璋和李善長很投機,朱元璋問李善長:“四方戰事何時才能平定?”李善長答:
“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産,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
這番對話,對于朱元璋不亞于諸葛亮對劉備的隆中對
“太祖稱善。從下滁州,為參謀,預機畫,主饋饷,甚見親信。”
朱元璋稱王後,任命李善長為右丞相,主管後勤糧草的工作,類似漢之蕭何。朱元璋稱帝後大封功臣,李擅長位列第一
“時封公者,徐達、常遇春子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善長六人。而善長位第一,制詞比之蕭何,褒稱甚至。”
首先因為李善長權利太大,威脅到了皇權。
李善長是小地主出身,對于家鄉有很深的感情,也願意和家鄉人抱團,是以大明建立後,李善長成為了淮西集團的領袖。要知道淮西集團人才衆多,很多都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兵權、财權和很多部門都是淮西集團把持。李善長很早就投奔了朱元璋,威望高、權力大,朱元璋自然害怕。
胡惟庸是靠着李善長的推薦才一路高升,做到宰相的職位,兩人是以互相往來。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受牽連而處死者甚多,但李善長仍然如故,沒有受到牽連,但是種子已經在朱元璋心頭埋下。

其次,李善長個人的性格容易招惹是非。
《明史》記載
“善長外寬和,内多忮刻。”
就是說李善長外表雖然看起來寬容随和,但是内心卻褊狹刻薄。參議李飲冰、楊希聖,隻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權威,李善長馬上将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們兩人。李善長與中丞劉基争論法令,以至于辱罵劉基,劉基内心不安,便請求告老還鄉,後劉基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帶了禦醫去探望。禦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不久劉基病死,而胡惟庸是李善長一手提拔的。這一系列的事導緻朱元璋對他開始反感起來。
第三,朱元璋為後繼之君清掃障礙。
太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沒有再選擇自己的兒子繼位,而是立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年少,毫無威望,想要坐穩皇位不容易,而且滿朝文武都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能力很強,朱允炆難以駕馭。是以作為功臣之首,淮西集團領袖的李善長就成了吓唬猴的雞。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李存義父子(李善長的弟弟及侄子)是胡惟庸的黨羽,明太祖下诏免死,将他們安置在崇明,而李善長卻沒有表示感謝,朱元璋積恨在心,殺心已起。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已經七十六歲,受到胡惟庸案的牽連,李存義等人供出李善長曾經和胡惟庸密謀造反,但這隻是一面之詞,沒有任何其他證據,不多對于朱元璋已經足夠了。同年朱元璋将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70餘口,一并處死,血流成河。
李善長和朱元璋在創業時,也曾是一對和諧的君臣,形影不離,同甘共苦,共同驅逐元蒙創立大明,可是當人一旦獲得了高位,獲得了權力,就變了,權力已經遮住了他們的眼睛。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評論李善長:
“朕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率衆數千,在群雄的夾縫中奮鬥,此時李善長來谒軍門,傾心協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
可是随着時間的流逝,一個是九五之尊,一個是功高權重。兩個人被權力所迷惑,漸行漸遠,一個要保證皇權不受威脅,一個要争奪自己的權力,最終反目成仇。一句話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令人深思!
參考資料:
徐元文等:《明史*李善長傳》
姚廣孝和夏原吉等:《明太祖實錄》
吳晗:《朱元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