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手持免死金牌,为何李善长在76岁时,全家70余人仍被杀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功臣,很好的诠释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纵然是高明的智者、运筹帷幄的大将也无法预料自己的结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定远土豪

郭子兴

率众揭竿而起,攻占濠州,加入浩浩荡荡的红巾军起义。后朱元璋受汤和邀请也加入红巾军。朱元璋虽然出身差,但是很有才干,个人魅力也强,身边迅速聚拢了徐达、常遇春等一批精兵强将。朱元璋深知想要干一番大事只靠一群大老粗没希望,还需要知识分子出谋划策。

瞌睡来了送枕头,朱元璋正需要人才的时候,李善长前来投奔。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对他以礼相待,并让他掌管文史书籍。朱元璋和李善长很投机,朱元璋问李善长:“四方战事何时才能平定?”李善长答:

“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这番对话,对于朱元璋不亚于诸葛亮对刘备的隆中对

“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

朱元璋称王后,任命李善长为右丞相,主管后勤粮草的工作,类似汉之萧何。朱元璋称帝后大封功臣,李擅长位列第一

“时封公者,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善长六人。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首先因为李善长权利太大,威胁到了皇权。

李善长是小地主出身,对于家乡有很深的感情,也愿意和家乡人抱团,因此大明建立后,李善长成为了淮西集团的领袖。要知道淮西集团人才众多,很多都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兵权、财权和很多部门都是淮西集团把持。李善长很早就投奔了朱元璋,威望高、权力大,朱元璋自然害怕。

胡惟庸是靠着李善长的推荐才一路高升,做到宰相的职位,两人因此互相往来。而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但李善长仍然如故,没有受到牵连,但是种子已经在朱元璋心头埋下。

手持免死金牌,为何李善长在76岁时,全家70余人仍被杀

其次,李善长个人的性格容易招惹是非。

《明史》记载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

就是说李善长外表虽然看起来宽容随和,但是内心却褊狭刻薄。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马上将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两人。李善长与中丞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基,刘基内心不安,便请求告老还乡,后刘基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不久刘基病死,而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的。这一系列的事导致朱元璋对他开始反感起来。

手持免死金牌,为何李善长在76岁时,全家70余人仍被杀

第三,朱元璋为后继之君清扫障碍。

太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没有再选择自己的儿子继位,而是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年少,毫无威望,想要坐稳皇位不容易,而且满朝文武都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能力很强,朱允炆难以驾驭。所以作为功臣之首,淮西集团领袖的李善长就成了吓唬猴的鸡。

手持免死金牌,为何李善长在76岁时,全家70余人仍被杀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李善长的弟弟及侄子)是胡惟庸的党羽,明太祖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而李善长却没有表示感谢,朱元璋积恨在心,杀心已起。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已经七十六岁,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李存义等人供出李善长曾经和胡惟庸密谋造反,但这只是一面之词,没有任何其他证据,不多对于朱元璋已经足够了。同年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70余口,一并处死,血流成河。

手持免死金牌,为何李善长在76岁时,全家70余人仍被杀

李善长和朱元璋在创业时,也曾是一对和谐的君臣,形影不离,同甘共苦,共同驱逐元蒙创立大明,可是当人一旦获得了高位,获得了权力,就变了,权力已经遮住了他们的眼睛。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评论李善长:

“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是九五之尊,一个是功高权重。两个人被权力所迷惑,渐行渐远,一个要保证皇权不受威胁,一个要争夺自己的权力,最终反目成仇。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令人深思!

参考资料:

徐元文等:《明史*李善长传》

姚广孝和夏原吉等:《明太祖实录》

吴晗:《朱元璋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