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制定了很多禮儀法規,一方面表示他對傳統禮儀的重視和繼承,另一方面也展現了因時制宜的改革。但是,最主要的是通過禮儀法規的制定,把制禮和治亂結合起來維護朱氏的皇權威嚴,
對社會各種關系進行調整,并向廣大群眾開展教化
。具體地說,定禮制是為辨貴賤,明等威,這是一代帝王治國必須做的。
重視禮法
為了使百姓知禮儀,朱元璋接受了儒士們的建議,大力倡導教化,以教化推動治理。朱元璋要求
八歲以上的兒童一律入塾讀書,
學習應對、射、禦、書、數等知識;十五歲以上的孩子要學習《詩經》《書經》《禮記》《易經》等儒家經典。甚至他還要求
成年男子在忙碌完之後,也要去聽講道德禮儀。
如果老百姓犯了盜竊、鬥毆等過錯,由老人與裡長共同調解。不聽教誨者,則可以用藤條竹抽打,但不得拘押刑罰。除了教誨懲罰之外,同時還提倡揚善。對孝子賢孫、義夫節婦,裡長、老人可以直接上奏朝廷。每裡都要設“申明亭”和“旌善亭”,有罪過的将姓名寫在“申明亭”上,有了善舉則張榜在“旌善亭”上。同時,每鄉還設一個搖鈴,由一個殘障人士每月六次,在全鄉巡回搖鈴,高聲吟唱六句為善去惡的唱詞:“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裡,教訓子孫,各安生理,勿作非為。”
親自求雨
洪武三年,一場大旱災襲擊了江南地區。從仲春到盛夏,四五個月滴雨未降。本應綠油油的稻田裡,此時卻土地龜裂,禾苗幹枯,早稻徹底無望了。
朱元璋焦急萬分,他決定親自去山川壇祈雨。他穿了一身麻布素服,足踏草履,既未騎馬,也沒坐車辇,在錦衣衛拱護下,徒步走出了奉天門。大臣們各個麻衣素服跟在後面。
走了不遠,朱元璋便看見街道兩旁跪滿了燒香禮拜的百姓,春雷般的山呼萬歲聲,此起彼伏。自從登上皇帝寶座,“皇帝萬歲”的頌揚聲,天天在腦中盤旋,即使是這樣他也不覺得厭煩。
今天,朱元璋不但高興不起來,甚而覺得有愧于百姓的期望。直到登上山川壇,仍然在心裡虔敬地祝禱,希望溢滿心頭的至虔至誠,能夠感動上蒼,降下一場及時甘雨。
行完禮儀、祈求完天地神祇,朱元璋吩咐大臣們,各回衙門理事。自己則在壇頂的
萆
墊子上,露天盤腿而坐。六月盛暑,又是久旱不雨,太陽一露臉,就将滾滾熱浪拼命地向大地抛灑。近午時分,大地像一隻大蒸籠,熱浪炙得人皮膚刺疼,窒息難忍。盡管侍從不住地給他用冷手巾擦拭身上的汗水,朱元璋仍然感到膚疼頭暈,似乎随時都會暈倒。
朱元璋極力昂起頭,挺直腰杆。無奈,虔誠的祝禱并沒有感動上蒼,汗水也沒有換成雨水。第二天,朱元璋又在烈日兇焰下苦熬了一個白天,夜裡仍宿在山川壇上。第三天一大早,大臣集體懇請他回朝,元璋仍然堅持說:“怎能半途而廢呢?放心吧,烈日曬不死朕,朕隻擔心天不下雨!”
然而,朱元璋在山川壇上一直虔誠地跪了二天,也沒有祈來一星半點雨水。第三天傍晚,他快快不快地下壇回宮,但仍然沐浴齋戒,夜宿廊庑之下,堅持不懈地向天祈雨。
“表隆隆……轟隆隆……”一聲聲驚雷,接連不斷地滾過天空。
劉基正在午睡,突然被響雷驚醒。趿着鞋來到窗前一看,烏雲低垂,大地幽暗。一陣狂風卷來,大樹彎腰,風沙彌漫。一場大雨就要來了。他長長地籲了一口氣,孩子似的,扶着窗台高聲喊了起來:“望穿雙眼的好雨呀,趕快來吧!”
“哈哈,父親好久沒有這麼高興了。”劉琏不知什麼時候來到了劉基的身後。
劉基興奮地答道:“為官者當以民瘼為念,皇帝更要以蒼生為念。範文正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教誨,人人都應引以為戒。”
“兒子謹遵教誨。可是,雖然皇上堪稱開國英主,但動不動就苛刑殺戮,能說是以蒼生為念嗎?”
劉基
劉基有氣無力地答道:“皇上以武功平定亂世,以文德治理天下,寰宇之内賴以粗安,這是他最大的功德。多年征戰,他再三号令,不嗜殺,不擾民。遇有荒歉,多次減免災區稅糧,也是一大功德。不過,
他多猜善疑,往往誅殺失當,以緻牽連無辜太多
,又顯得不仁不義了。”“要是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得了天下,也會這樣嗎?”
過了許久,劉基才自語似地說道:“不論是誰,初得天下時,都會有一些撫民安衆的善舉。不過,做多做少,卻是因人而異。陳友諒恣肆暴戾,唯我獨尊,肯定不是恤民的角色。張士誠雖然仁慈,但荏弱少謀,耽于淫樂,也不會把百姓放在心上。相比之下,
洪武皇帝,要勤奮清廉得多。自從登基以來,除非是生病,每天兩次上朝不辍。
披着星星起床,日上三竿方才退朝。吃過早飯,不是讀書,就是批閱奏章。午後,再次召見臣民,直到暮色蒼茫,方才回宮休息,
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
害怕大權旁落 事必躬親
正說着,侍從來報:皇帝駕到。由于劉基神機妙算下了雨,朱元璋特地來獎賞他,将兩個女子賜給劉基,讓她們照料劉基的起居。劉基不敢忤旨就收下了,但始終都沒有收房。
劉基曾說:“軍國大事,自然是要陛下親躬;微末細事,不妨讓丞相和中書省徑直處理。公文呈送、奏折格式應當進行簡化,廢話連篇的習慣,應予禁止,以減卻龍體之勞。此乃微臣之陋見,不知是否得當?”
劉基的話,并沒有改變朱元璋的做事原則。
他害怕大權旁落
,根本不敢放手讓丞相和中書省去處理所應承擔的公務,事無巨細,一律親自過問。除非是生病,朱元璋總是堅持每天兩次上朝辦公。每天晚上,他都要把白天做過的事,仔細想一遍,有不妥當的,立即筆錄下來,以便次日更改。
但是,事情的多頭多緒,内外奏折的繁多和冗長,終于使朱元璋不能忍受了。曆代沿襲下來的文牍制度相當煩瑣,寫給皇帝的奏章更是疊床架屋、穿靴戴帽,帽子甚至大到把身體都淹沒了。整天在這樣的文牍海洋中打滾,隻怕什麼人也難有耐心。
這天晚上、一顆特别明亮的流星,隕落到西北方地平線上,恰巧被朱元璋看在眼裡,這時,陝西來了奏報:西嶽華山西峰,一塊巨石突然崩塌。天星隕、山峰塌、乃是天降災異之象。朱元璋心下忐忑,立即下诏,廣求直言。
皇帝的号召,迅速得到了朝廷内外的積極響應。一時間,奏折紛飛,洪武皇帝的龍室下堆了足有一尺多高的“直言”。早朝後,已經很累的朱元璋仍然伏到龍案上看奏折,他順手拿起一份奏折一看,是刑部主事茹太素上奏的。由于茹太素的奏折寫得拖沓啰唆,繁文廢話令人厭煩,于是,朱元璋打了他一頓闆子。
随後,朱元璋命宋濂拟訂一個範本,以後行文、進言,都要按照規格行事。有了統一的格式,拟訂公文,上折叙事,沒有人再敢套話、空話連篇,皇帝的負擔也減輕了許多。可是盡管這樣,每天要批閱的奏章,數目仍然多得驚人。朱元璋雖然感到苦于應付,但是為了江山社稷,他如果不這樣就會感到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