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元璋看到大臣的奏折后,为何还没看完就生气,痛打了大臣一顿?

朱元璋制定了很多礼仪法规,一方面表示他对传统礼仪的重视和继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因时制宜的改革。但是,最主要的是通过礼仪法规的制定,把制礼和治乱结合起来维护朱氏的皇权威严,

对社会各种关系进行调整,并向广大民众开展教化

。具体地说,定礼制是为辨贵贱,明等威,这是一代帝王治国必须做的。

重视礼法

为了使百姓知礼仪,朱元璋接受了儒士们的建议,大力倡导教化,以教化推动治理。朱元璋要求

八岁以上的儿童一律入塾读书,

学习应对、射、御、书、数等知识;十五岁以上的孩子要学习《诗经》《书经》《礼记》《易经》等儒家经典。甚至他还要求

成年男子在忙碌完之后,也要去听讲道德礼仪。

如果老百姓犯了盗窃、斗殴等过错,由老人与里长共同调解。不听教诲者,则可以用藤条竹抽打,但不得拘押刑罚。除了教诲惩罚之外,同时还提倡扬善。对孝子贤孙、义夫节妇,里长、老人可以直接上奏朝廷。每里都要设“申明亭”和“旌善亭”,有罪过的将姓名写在“申明亭”上,有了善举则张榜在“旌善亭”上。同时,每乡还设一个摇铃,由一个残疾人每月六次,在全乡巡回摇铃,高声吟唱六句为善去恶的唱词:“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

亲自求雨

洪武三年,一场大旱灾袭击了江南地区。从仲春到盛夏,四五个月滴雨未降。本应绿油油的稻田里,此时却土地龟裂,禾苗干枯,早稻彻底无望了。

朱元璋焦急万分,他决定亲自去山川坛祈雨。他穿了一身麻布素服,足踏草履,既未骑马,也没坐车辇,在锦衣卫拱护下,徒步走出了奉天门。大臣们各个麻衣素服跟在后面。

走了不远,朱元璋便看见街道两旁跪满了烧香礼拜的百姓,春雷般的山呼万岁声,此起彼伏。自从登上皇帝宝座,“皇帝万岁”的颂扬声,天天在脑中盘旋,即使是这样他也不觉得厌烦。

今天,朱元璋不但高兴不起来,甚而觉得有愧于百姓的期望。直到登上山川坛,仍然在心里虔敬地祝祷,希望溢满心头的至虔至诚,能够感动上苍,降下一场及时甘雨。

行完礼仪、祈求完天地神祇,朱元璋吩咐大臣们,各回衙门理事。自己则在坛顶的

垫子上,露天盘腿而坐。六月盛暑,又是久旱不雨,太阳一露脸,就将滚滚热浪拼命地向大地抛洒。近午时分,大地像一只大蒸笼,热浪炙得人皮肤刺疼,窒息难忍。尽管侍从不住地给他用冷手巾擦拭身上的汗水,朱元璋仍然感到肤疼头晕,似乎随时都会晕倒。

朱元璋极力昂起头,挺直腰杆。无奈,虔诚的祝祷并没有感动上苍,汗水也没有换成雨水。第二天,朱元璋又在烈日凶焰下苦熬了一个白天,夜里仍宿在山川坛上。第三天一大早,大臣集体恳请他回朝,元璋仍然坚持说:“怎能半途而废呢?放心吧,烈日晒不死朕,朕只担心天不下雨!”

然而,朱元璋在山川坛上一直虔诚地跪了二天,也没有祈来一星半点雨水。第三天傍晚,他快快不快地下坛回宫,但仍然沐浴斋戒,夜宿廊庑之下,坚持不懈地向天祈雨。

“表隆隆……轰隆隆……”一声声惊雷,接连不断地滚过天空。

刘基正在午睡,突然被响雷惊醒。趿着鞋来到窗前一看,乌云低垂,大地幽暗。一阵狂风卷来,大树弯腰,风沙弥漫。一场大雨就要来了。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孩子似的,扶着窗台高声喊了起来:“望穿双眼的好雨呀,赶快来吧!”

“哈哈,父亲好久没有这么高兴了。”刘琏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刘基的身后。

刘基兴奋地答道:“为官者当以民瘼为念,皇帝更要以苍生为念。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教诲,人人都应引以为戒。”

“儿子谨遵教诲。可是,虽然皇上堪称开国英主,但动不动就苛刑杀戮,能说是以苍生为念吗?”

刘基

刘基有气无力地答道:“皇上以武功平定乱世,以文德治理天下,寰宇之内赖以粗安,这是他最大的功德。多年征战,他再三号令,不嗜杀,不扰民。遇有荒歉,多次减免灾区税粮,也是一大功德。不过,

他多猜善疑,往往诛杀失当,以致牵连无辜太多

,又显得不仁不义了。”“要是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得了天下,也会这样吗?”

过了许久,刘基才自语似地说道:“不论是谁,初得天下时,都会有一些抚民安众的善举。不过,做多做少,却是因人而异。陈友谅恣肆暴戾,唯我独尊,肯定不是恤民的角色。张士诚虽然仁慈,但荏弱少谋,耽于淫乐,也不会把百姓放在心上。相比之下,

洪武皇帝,要勤奋清廉得多。自从登基以来,除非是生病,每天两次上朝不辍。

披着星星起床,日上三竿方才退朝。吃过早饭,不是读书,就是批阅奏章。午后,再次召见臣民,直到暮色苍茫,方才回宫休息,

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

害怕大权旁落 事必躬亲

正说着,侍从来报:皇帝驾到。由于刘基神机妙算下了雨,朱元璋特地来奖赏他,将两个女子赐给刘基,让她们照料刘基的起居。刘基不敢忤旨就收下了,但始终都没有收房。

刘基曾说:“军国大事,自然是要陛下亲躬;微末细事,不妨让丞相和中书省径直处理。公文呈送、奏折格式应当进行简化,废话连篇的习惯,应予禁止,以减却龙体之劳。此乃微臣之陋见,不知是否得当?”

刘基的话,并没有改变朱元璋的做事原则。

他害怕大权旁落

,根本不敢放手让丞相和中书省去处理所应承担的公务,事无巨细,一律亲自过问。除非是生病,朱元璋总是坚持每天两次上朝办公。每天晚上,他都要把白天做过的事,仔细想一遍,有不妥当的,立即笔录下来,以便次日更改。

但是,事情的多头多绪,内外奏折的繁多和冗长,终于使朱元璋不能忍受了。历代沿袭下来的文牍制度相当烦琐,写给皇帝的奏章更是叠床架屋、穿靴戴帽,帽子甚至大到把身体都淹没了。整天在这样的文牍海洋中打滚,只怕什么人也难有耐心。

这天晚上、一颗特别明亮的流星,陨落到西北方地平线上,恰巧被朱元璋看在眼里,这时,陕西来了奏报:西岳华山西峰,一块巨石突然崩塌。天星陨、山峰塌、乃是天降灾异之象。朱元璋心下忐忑,立即下诏,广求直言。

皇帝的号召,迅速得到了朝廷内外的积极响应。一时间,奏折纷飞,洪武皇帝的龙室下堆了足有一尺多高的“直言”。早朝后,已经很累的朱元璋仍然伏到龙案上看奏折,他顺手拿起一份奏折一看,是刑部主事茹太素上奏的。由于茹太素的奏折写得拖沓啰唆,繁文废话令人厌烦,于是,朱元璋打了他一顿板子。

随后,朱元璋命宋濂拟订一个范本,以后行文、进言,都要按照规格行事。有了统一的格式,拟订公文,上折叙事,没有人再敢套话、空话连篇,皇帝的负担也减轻了许多。可是尽管这样,每天要批阅的奏章,数目仍然多得惊人。朱元璋虽然感到苦于应付,但是为了江山社稷,他如果不这样就会感到不安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