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的學霸

吳伯宗,明初金溪新田人(現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明朝開國首位狀元,典型的學霸型知識份子,縱觀其一生做的最具代表性的兩件事“指斥胡惟庸”;“譯書寫書”。如果隻是以這兩件事來評價,吳伯宗一定是一個不附權勢、正直堅定,具備超強才能與才幹的人。那好,結論已經出來了,我們可以把書蓋上了。隻是我會回過頭來想,這樣的曆史是鮮活的嗎?人是複雜的,是人就有他的性格,對于我來說,把曆史飄于表面的水皮剝開,探索隐于深處的細節,發現有血有肉的曆史才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

吳伯宗的一生沒多少事可以拿來大書特書,但有那麼一兩件讓我感到困惑甚至無語,會想“我去,他到底在想什麼呀?”,由于史料的匮乏,事情的原委無從解釋,我也隻能冒犯的以一個現代社畜的角度來揣測古代知識份子的内心,試圖找出一些合理化的解釋填充我那該死的好奇心,純屬閑得蛋疼,如有誤區,還請不必較真。

從胡惟庸說起吧,洪武初期最牛的權臣是誰?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嗎?不是,是胡惟庸!李善長做的最忤逆的兩件事一是毒死劉基,二是胡惟庸謀反知情不報。但他說到底還是一個講義氣的人,他當左丞相為朱大帝當家時大明朝局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像。

可到了胡惟庸呢?

從權謀來說,不得不承認胡惟庸是個非常牛X的人物,他不是開國功臣,沒有背景,卻隻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從最基層的縣令(縣令之前還當過縣主薄)一步步爬上權力頂端。先是攀上了李善長,後又讓朱大帝覺得胡惟庸比劉基、李善長更懂他的心,對他很是寵幸,讓他坐上了李善長的位置權傾朝野。放到現在,他一定是那種站在演講台上背後發光的成功人士,滿滿屌絲逆襲的勵志感。

但他非常貪财也很有野心。他當家的時候,為所欲為,作威作福。甚至到了隻要各衙門的奏章裡有不利于他的事他就隐瞞不報、欺上瞞下的地步。滿朝文武對他的所作所為了然于心,但能從靈魂深處揭發他的人卻了了無幾。

吳伯宗是一個!

咱們的狀元這個時候在幹嘛呢?他被胡惟庸貶到了鳳陽(今安徽省内)。

吳伯宗因為一些戲劇性的原因(狀元原本另有其人,但老朱說吳伯宗好帥)成功獲得了狀元,獎狀證書一大堆,按道理來說,這本應該是他人生巅峰的起點,但這卻是其人生為二巅峰時刻之一。

集顔值才華于一身、大明朝首個狀元的奪目光芒當然吸引到胡惟庸的注意。這個時候的胡惟庸權傾朝野,唯一敢跟他叫闆的隻有劉基。為了培植黨羽,狀元這麼優秀的一隻潛力股當然是他重點拉攏的對象。胡惟庸明裡暗裡暗示狀元郞

“來,趕緊巴結我”

“想都别想,你那麼醜!”

吳伯宗進士及第後被老朱授予禮部員外郎(從五品)參與修書,寫書的知識份子本應該與世無争才對,但就是因為不肯成為胡惟庸的男人,而被其貶居鳳陽。

甯得罪小人,也别得罪知識份子!知識份子的報複很可能會成為壓死駱駝那最後一根稻草!

到了鳳陽,心有不甘的吳伯宗沒閑着,立馬上書指斥胡惟庸專橫跋扈、擾亂朝政。狀元文采斐然的文筆讓這個奏章成為一顆王炸!老朱同志看了奏章後内心甚感歡喜,心想這小夥子人長得帥,寫的奏章也條理清晰,字字誅心。我正想收拾胡惟庸,他恰好做了聯的馬前卒,運氣也不錯。這種人必須提拔。立馬把吳伯宗召回讓他出使越南。而不久後胡惟庸因意圖謀反被誅九族。

吳伯宗不辱使命,從越南凱旋而歸後,被老朱同志授國子助教,改任翰林典籍(從八品,相當于圖書館主任)。

(這件事有些令人費解,吳伯宗考取狀元後就被授予了從五品的禮部員外郞,雖然中途被胡惟庸貶居鳳陽,但他對老朱收拾掉胡惟庸還是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其次出使越南凱旋而歸也是大功一件,有這兩件功勞加持為何隻給了他一個從八品的圖書館主任(翰林典籍)?原因不得而知)

吳伯宗對于老朱的安排内心是否有想法?史料無記載,但聯想到後面發生的事情,有可能當時吳伯宗對于朱大帝的安排心存不滿。

事情是這樣,某天,朱大帝不知為何心情甚好,叫人去Call吳伯宗,現場出了10道題讓他即興對賦,狀元凝神略微思索一番,突振筆疾書,chua!chua!chua!賦文立馬躍入朱大帝眼簾,所寫的詞句有格局有創意,老朱看後激動壞了(宗宗yyds),拍打着龍椅要給他升官。

“愛豆文采斐然,圖書館主任委屈你了,要不讓你去太常寺做個寺丞如何(正六品,掌管宗廟祭祀的三把手)

“謝謝,我不幹!”

“不喜歡嗎?那到國子監當個司業如何(正六品,相當于現在公立大學的副校長)?

“你這也不去那也不去,是瞧不上我老朱麼?既然你這麼不識擡舉,那就去金縣當個教授(從九品)好了!”

“好的!”

這真是一件令人費解的事情,按道理說皇帝安排的差事含着淚都要幹呀,況且還是連升五級的好事。其次,就算你不喜歡他的安排,你把自己想幹啥的想法說出來,以老朱當時的心情是好商量的。為何要用這種抵觸的方式來對待朱大帝?

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與他從越南回歸後朱大帝隻給了一個從八品的圖書館主任,心生不滿。進而對朱大帝的安排采取消極抵觸的态度。

第二種,也有可能狀元覺得以他的才學當謀事天下,進不了中書省與内閣至少也應該在六部有一席之地呀,這還需要我主動說出來嗎?可老朱你偏偏不識貨,隻給了一些文化類工作,一賭氣一跺腳就跟老闆對着幹。

真實原因史料并未記載,不管怎樣,吳伯宗錯過了其人生當中一次非常好的機遇。很可惜的是,以這種方式錯過機遇并不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

洪武十六年冬,吳伯宗因受其弟株連,從武英殿大學士(正五品)降為檢讨(從七品)。但老朱同志心裡還是挂念他的,偶爾會向他請教一些國事政事,而我們的狀元又來了一波迷之操作,他說,我已經不在翰林院的位置上了,你問的事情我難以回答。吳伯宗的回話深深傷害了老朱同志,結果就是被貶居雲南,而在去雲南的途中,吳伯宗暴卒。

這又是一個令我費解又無語的操作,按道理來說你弟弟犯錯,你被降級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被降級後老朱同志時不時找些借口來請教問題,證明老朱心裡拎得清,知道吳伯宗你是有才的,不是那種權臣或貪官,對你念念不忘。你既為自己也為天下把态度放端正,認真回答問題就好了,或許老朱就會覺得有台階下了,讓你官複原職。可吳伯宗呢?在人生關鍵的兩個時刻貢獻了兩波迷之操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