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的学霸

吴伯宗,明初金溪新田人(现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明朝开国首位状元,典型的学霸型知识份子,纵观其一生做的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事“指斥胡惟庸”;“译书写书”。如果只是以这两件事来评价,吴伯宗一定是一个不附权势、正直坚定,具备超强才能与才干的人。那好,结论已经出来了,我们可以把书盖上了。只是我会回过头来想,这样的历史是鲜活的吗?人是复杂的,是人就有他的性格,对于我来说,把历史飘于表面的水皮剥开,探索隐于深处的细节,发现有血有肉的历史才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吴伯宗的一生没多少事可以拿来大书特书,但有那么一两件让我感到困惑甚至无语,会想“我去,他到底在想什么呀?”,由于史料的匮乏,事情的原委无从解释,我也只能冒犯的以一个现代社畜的角度来揣测古代知识份子的内心,试图找出一些合理化的解释填充我那该死的好奇心,纯属闲得蛋疼,如有误区,还请不必较真。

从胡惟庸说起吧,洪武初期最牛的权臣是谁?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吗?不是,是胡惟庸!李善长做的最忤逆的两件事一是毒死刘基,二是胡惟庸谋反知情不报。但他说到底还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他当左丞相为朱大帝当家时大明朝局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像。

可到了胡惟庸呢?

从权谋来说,不得不承认胡惟庸是个非常牛X的人物,他不是开国功臣,没有背景,却只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从最基层的县令(县令之前还当过县主薄)一步步爬上权力顶端。先是攀上了李善长,后又让朱大帝觉得胡惟庸比刘基、李善长更懂他的心,对他很是宠幸,让他坐上了李善长的位置权倾朝野。放到现在,他一定是那种站在演讲台上背后发光的成功人士,满满屌丝逆袭的励志感。

但他非常贪财也很有野心。他当家的时候,为所欲为,作威作福。甚至到了只要各衙门的奏章里有不利于他的事他就隐瞒不报、欺上瞒下的地步。满朝文武对他的所作所为了然于心,但能从灵魂深处揭发他的人却了了无几。

吴伯宗是一个!

咱们的状元这个时候在干嘛呢?他被胡惟庸贬到了凤阳(今安徽省内)。

吴伯宗因为一些戏剧性的原因(状元原本另有其人,但老朱说吴伯宗好帅)成功获得了状元,奖状证书一大堆,按道理来说,这本应该是他人生巅峰的起点,但这却是其人生为二巅峰时刻之一。

集颜值才华于一身、大明朝首个状元的夺目光芒当然吸引到胡惟庸的注意。这个时候的胡惟庸权倾朝野,唯一敢跟他叫板的只有刘基。为了培植党羽,状元这么优秀的一只潜力股当然是他重点拉拢的对象。胡惟庸明里暗里暗示状元郞

“来,赶紧巴结我”

“想都别想,你那么丑!”

吴伯宗进士及第后被老朱授予礼部员外郎(从五品)参与修书,写书的知识份子本应该与世无争才对,但就是因为不肯成为胡惟庸的男人,而被其贬居凤阳。

宁得罪小人,也别得罪知识份子!知识份子的报复很可能会成为压死骆驼那最后一根稻草!

到了凤阳,心有不甘的吴伯宗没闲着,立马上书指斥胡惟庸专横跋扈、扰乱朝政。状元文采斐然的文笔让这个奏章成为一颗王炸!老朱同志看了奏章后内心甚感欢喜,心想这小伙子人长得帅,写的奏章也条理清晰,字字诛心。我正想收拾胡惟庸,他恰好做了联的马前卒,运气也不错。这种人必须提拔。立马把吴伯宗召回让他出使越南。而不久后胡惟庸因意图谋反被诛九族。

吴伯宗不辱使命,从越南凯旋而归后,被老朱同志授国子助教,改任翰林典籍(从八品,相当于图书馆主任)。

(这件事有些令人费解,吴伯宗考取状元后就被授予了从五品的礼部员外郞,虽然中途被胡惟庸贬居凤阳,但他对老朱收拾掉胡惟庸还是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其次出使越南凯旋而归也是大功一件,有这两件功劳加持为何只给了他一个从八品的图书馆主任(翰林典籍)?原因不得而知)

吴伯宗对于老朱的安排内心是否有想法?史料无记载,但联想到后面发生的事情,有可能当时吴伯宗对于朱大帝的安排心存不满。

事情是这样,某天,朱大帝不知为何心情甚好,叫人去Call吴伯宗,现场出了10道题让他即兴对赋,状元凝神略微思索一番,突振笔疾书,chua!chua!chua!赋文立马跃入朱大帝眼帘,所写的词句有格局有创意,老朱看后激动坏了(宗宗yyds),拍打着龙椅要给他升官。

“爱豆文采斐然,图书馆主任委屈你了,要不让你去太常寺做个寺丞如何(正六品,掌管宗庙祭祀的三把手)

“谢谢,我不干!”

“不喜欢吗?那到国子监当个司业如何(正六品,相当于现在公立大学的副校长)?

“你这也不去那也不去,是瞧不上我老朱么?既然你这么不识抬举,那就去金县当个教授(从九品)好了!”

“好的!”

这真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按道理说皇帝安排的差事含着泪都要干呀,况且还是连升五级的好事。其次,就算你不喜欢他的安排,你把自己想干啥的想法说出来,以老朱当时的心情是好商量的。为何要用这种抵触的方式来对待朱大帝?

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与他从越南回归后朱大帝只给了一个从八品的图书馆主任,心生不满。从而对朱大帝的安排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

第二种,也有可能状元觉得以他的才学当谋事天下,进不了中书省与内阁至少也应该在六部有一席之地呀,这还需要我主动说出来吗?可老朱你偏偏不识货,只给了一些文化类工作,一赌气一跺脚就跟老板对着干。

真实原因史料并未记载,不管怎样,吴伯宗错过了其人生当中一次非常好的机遇。很可惜的是,以这种方式错过机遇并不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

洪武十六年冬,吴伯宗因受其弟株连,从武英殿大学士(正五品)降为检讨(从七品)。但老朱同志心里还是挂念他的,偶尔会向他请教一些国事政事,而我们的状元又来了一波迷之操作,他说,我已经不在翰林院的位置上了,你问的事情我难以回答。吴伯宗的回话深深伤害了老朱同志,结果就是被贬居云南,而在去云南的途中,吴伯宗暴卒。

这又是一个令我费解又无语的操作,按道理来说你弟弟犯错,你被降级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被降级后老朱同志时不时找些借口来请教问题,证明老朱心里拎得清,知道吴伯宗你是有才的,不是那种权臣或贪官,对你念念不忘。你既为自己也为天下把态度放端正,认真回答问题就好了,或许老朱就会觉得有台阶下了,让你官复原职。可吴伯宗呢?在人生关键的两个时刻贡献了两波迷之操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