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京保衛戰慘敗的責任人唐生智,竟然也成了抗日名将,著名敗将吧

老周

摘要: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竟然将唐生智也譽為抗日名将。唐生智何許人也?抗戰十四年,隻指揮過一場戰役,就是1937年11月的南京保衛戰,這一戰的結局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慘敗,這樣也能算是抗日名将?要說是什麼名将,恐怕隻能是著名的敗将了。

南京保衛戰慘敗的責任人唐生智,竟然也成了抗日名将,著名敗将吧

圖1:唐生智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竟然将唐生智也譽為抗日名将。唐生智何許人也?抗戰十四年,隻指揮過一場戰役,就是1937年11月的南京保衛戰,這一戰的結局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慘敗,這樣也能算是抗日名将?要說是什麼名将,恐怕隻能是著名的敗将了。

先來看看唐生智的生平:

唐生智,1890年出生,字孟潇,号曼德,湖南省永州府東安縣(今湖南省東安縣)人。1908年考入湖南陸軍武備學堂(陸軍國小)第一期,1909年又進入湖北武昌第三陸軍中學,在譚人鳳等人影響下,唐生智參加了同盟會。1911年秋,唐生智從陸軍中學畢業,調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入伍生隊。10月辛亥革命爆發,唐生智邀幾個保定同學南下上海參加革命,11月在滬軍都督府任科員,12月後到煙台都督府參謀,後任連長。

1912年10月唐生智重新回到保定軍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連學習。1914年10月,從保定軍校畢業,被配置設定到到湖南陸軍混成旅任見習排長,此後在湘軍中曆任代理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

1925年,湖南爆發讨吳(佩孚)驅趙(恒惕)運動,唐生智于1936年初起兵驅趙,趙恒惕在各方壓力下被迫通電辭職,并推薦唐生智為代理省長。

吳佩孚任命趙恒惕的舊部葉開鑫為“讨賊聯軍”湘軍總司令,反攻湖南。唐生智兵敗退到衡陽,随後便正式加入了國民革命軍,就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兼北伐軍前敵總指揮,率部參加北伐。

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唐生智積極主張讨伐蔣介石。随後率部東征,進至蕪湖、合肥、蚌埠一線。迫使蔣介石在上海通電下野。甯漢合流後,唐生智所部進占安徽,與桂系産生沖突。1927年10月,桂系把控的南京國民政府會議決定讨伐唐生智。11月唐生智通電下野,東渡日本,部隊大部被桂系收編。

1928年1月蔣介石重新上台,唐生智由日本回到上海寓居,表示服從蔣介石。1929年4月,蔣介石委任唐生智為第五路軍總指揮,指揮駐紮在平津的舊部。

10月,受蔣介石派遣,攜150萬元巨款,北上天津、唐山,一舉收回舊部的指揮權。1929年11月蔣介石下令在豫各部隊統歸唐生智指揮,率部擊敗在河南的西北軍。盡管唐生智全權處理河南善後事宜,卻與石友三、閻錫山密謀聯合反蔣。

1929年12月,唐生智、宋哲元、劉文輝等通電反蔣,就任“護黨救國軍第四路”總司令。但在和蔣介石作戰中失敗,化裝逃到天津租界,又流亡香港、澳門、新加坡,從此失去軍權。

4月閻錫山、馮玉祥與蔣介石展開中原大戰,唐生智從香港到天津,擔任第六方面軍總司令,但閻錫山、馮玉祥在中原大戰中失敗,唐生智就此徹底失去軍權。

南京保衛戰慘敗的責任人唐生智,竟然也成了抗日名将,著名敗将吧

圖2:唐生智在軍閥混戰中幾經浮沉,最終徹底失去軍權

1931年2月蔣介石将胡漢民軟禁。5月,改組派、西山會議派、胡漢民派、林森和孫科派、以及兩廣地方實力派陳濟棠、李宗仁,在廣州成立了“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非常會議”,唐生智被推選為廣州非常政府國府委員及軍委三常委之一,這也是唐生智的第三次反蔣。

九·一八事變後,唐生智主張一緻對外,與蔣介石攜手言和。随後當選為第四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1932年1月,唐生智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兼軍事參議院院長。1934年12月,改任南京國民政府軍委會第一廳主任兼任訓練總監部總監。1935年4月獲得陸軍一級上将軍銜。

可見,在1937年7月全面抗戰之前,唐生智的人生就是一個典型的軍閥,而且還是一個失敗的軍閥,最終完全喪失了軍權,雖有上将之尊,卻并沒有任何實權。

接着就要說說今天的主題了,唐生智在抗戰中表現究竟如何?

1937年7月7月,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

8月13日,淞滬會戰打響,經過三個月的激戰,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代價,依然沒能擋住日軍,不得不于11月11日撤出上海。按照預定計劃,在上海和南京之間已經修築了吳福線(蘇州到福山)和澄錫線(無錫到江陰)兩道國防工事,但日軍追擊很急,從淞滬戰場撤下來的部隊來不及占領防線組織抵抗,是以這些國防工事基本上都沒有發揮作用,部隊就一路敗退到了南京。

南京保衛戰慘敗的責任人唐生智,竟然也成了抗日名将,著名敗将吧

圖3:敗退到南京的中國軍隊

南京是當時國民政府的首都,但是此時的局勢卻非常嚴峻,部隊剛剛經過淞滬的潰敗,傷亡很大,建制殘破,亟需補充和休整,要靠這樣的一支敗軍堅守南京,談何容易。同時南京的地形又是背靠長江,也沒有什麼險要,曆來就不是有利于防守的地形。是以在11月中旬舉行的第一次進階軍事會議上,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和劉斐等進階将領都認為南京不宜堅守,而應留少數部隊作象征性抵抗,主力應繼續向江西、安徽撤退。不過這次會議并沒有形成正式的決議。

第二次進階軍事會議,參加的人比第一次多,唐生智才參加了,在會上讨論南京是守是棄時,唐生智慷慨激昂發言,提出南京是首都,又是國父陵寝所在,豈能輕易放棄?這番話占據了道義的制高點,把本來就對放棄南京有些猶豫的蔣介石停在了杠頭上!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從抗戰長期持久戰略來看,放棄南京無疑是明智之舉,也是正确之舉。有人會說二戰時蘇聯不是成功舉行了莫斯科保衛戰,但是要莫斯科保衛戰和南京保衛戰有着本質的不同,首先蘇軍有源源不斷的生力軍(從遠東和各地調來),而南京沒有;德軍已經經過了将近半年的作戰,長驅直入蘇聯縱深兩千公裡,後勤補給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極限,而日軍從上海到南京才隻有三百公裡,補給不成問題,尤其是日軍第十軍11月5日才從金山衛登陸,銳氣正盛,和德軍的情況完全沒有共同之處。

在唐生智的強烈要求下,蔣介石最終決定堅守南京,并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南京保衛戰。

那麼,唐生智為什麼會這樣堅持要求堅守南京?作為保定軍校的高材生,難道這點戰略頭腦都沒有嗎?當時但凡有點戰略頭腦的人都清楚,南京既不能守也守不住。

南京保衛戰慘敗的責任人唐生智,竟然也成了抗日名将,著名敗将吧

圖4:當時的南京既不能守也守不住

如果唐生智僅僅是因為有着滿腔的熱血高昂的鬥志,不願看到首都拱手讓與敵手,那最多是缺乏軍事才幹。但如果是還有自己的小九九,那就不是無才,而是無德了。

唐生智的小算盤是盡管全面抗戰已經開始,但中日之間尚未宣戰,在這種情況下,日軍未必會攻占中國首都南京,因為這樣就将會使戰争進一步更新。還有當時日本高層确實沒有占領南京的打算,在占領上海後,日軍雖然對後撤的中國軍隊展開了追擊,但日軍參謀本部給華中方面軍下達的作戰目的是“在海軍協同下消滅附近的中國軍隊,摧毀其作戰意志,達到結束戰争之目的。”同時規定華中方面軍的作戰區域是在蘇州、嘉興一線以東,上海派遣軍進至福山鎮、常熟、蘇州一線為止;第十軍則進至平望鎮、嘉興、海鹽一線為止。而日軍最終越過了停止線,完全是第十軍“下克上”的抗命行為。

唐生智曾經到日本流亡,和日本上層人士有些接觸,他對日本高層并無意占領南京的設想有所了解。是以才會強烈要求堅守南京,那麼如果日軍在南京城下止步不前,自己就有了保衛首都的大功勞,完全可能借此良機再掌軍權,重新進入權力中心。

如果僅僅是對形勢判斷錯誤,缺乏戰略遠見,那是能力問題;如果在此國家危亡之際,不顧大局得失,還想在國難中謀劃自己的名利,那就是人品問題了。

姑且不深究堅守南京的戰略錯誤,接下來在具體指揮上,唐生智的表現更是糟糕。

南京保衛戰慘敗的責任人唐生智,竟然也成了抗日名将,著名敗将吧

圖5:南京保衛戰經過要圖

11月24日唐生智正式就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26日軍事委員會釋出了南京衛戍司令部所屬的作戰部隊序列,總共13個師和教導總隊、憲兵部隊等,但其中隻有2個師是新調來的增援部隊,其餘11個師都是從淞滬戰場撤下來的部隊,是以部隊兵員缺額很大,按照編制這些部隊總兵力應該有18萬人,而實際上連10萬人都不到。

12月1日,日軍攻占江陰要塞,直到此時鑒于進攻南京的情形已經如箭在弦上,是以日軍參謀本部才下達了第八号大陸令,指令華中方面軍攻占南京。

12月3日,日軍開始進攻南京外圍第一線陣地,經過四天激戰,到12月6日已經基本突破第一線防線。從12月7日開始進攻複廓陣地,至9日拂曉,日軍已經進至麒麟門、光華門、雨花台,逼近南京城垣。

12月9日,日軍在光華門一線取得突破,并有少數部隊突入城内。守軍拼死反擊,才将日軍擊退。

12月10日,日軍開始全線猛攻,戰況比9日還要激烈。戰至11日,複廓陣地已有多處被日軍突破,南京城防已經岌岌可危。而且當塗、蕪湖已經于9日和10日相繼淪陷,日軍小股部隊甚至開始從當塗渡江,南京守軍有被圍殲的危險,是以蔣介石于11日中午讓顧祝同以電話指令唐生智于當晚渡江北撤,守軍相機突圍。但唐生智因為自己當初曾經力主堅守,現在自己先撤,恐怕日後會被追究責任,一定要求有明确指令才撤退。當晚蔣介石電令唐生智:“如情勢不能持久時,可相機撤退。”唐生智這才召集參謀人員商議,決定14日晚開始撤退,并于12日淩晨2時要求參謀人員制訂撤退計劃和指令。

但日軍的攻勢卻越來越猛烈,12日中午就突破了中華門,攻入城内。守軍開始出現動搖,城内秩序也開始混亂。74軍準備在三叉河架設浮橋,但之前唐生智指令36師在挹江門、下關一帶維持秩序,嚴禁軍民撤離,是以74軍架設浮橋遭到了36師的阻止。如果這座浮橋能夠架設成功,肯定回逃出更多人。

南京保衛戰慘敗的責任人唐生智,竟然也成了抗日名将,著名敗将吧

圖6:日軍突破中華門

鑒于戰況緊急,很難堅持到14日才撤退,是以唐生智決定提前突圍,于12日17時召集師以上将領會議,下達了當晚撤退的指令,并下發了撤退計劃,根據這一計劃,守軍主力将向當面突圍,隻有少部随衛戍司令部從下關渡江北撤。但是會議結束後,唐生智擔心如果突圍行動中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遭到重大損失,難以向蔣介石交代,又向87師、88師、74軍和教導總隊等蔣介石嫡系部隊下達了口頭命名:“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向滁州集中。”這個口頭指令極大削弱了原先突圍指令的權威性,也給有些部隊不執行原先突圍計劃提供了借口。由于賊額嫡系部隊沒有按原計劃突圍,引起了其他部隊的不滿和混亂,緻使突圍計劃形同廢紙,整個突圍徹底演變成了一場毫無組織和秩序的大潰敗。

原本組織撤退遠比組織進攻要艱巨和困難,在不利形勢下的突圍就是最考驗将領的軍事指揮能力,而唐生智在組織南京守軍突圍過程中的表現,已經不是平庸,而可以用犯罪來形容了。首先是為了避免自己日後受到追責,一定要得到書面指令才下達突圍指令,錯失了幾個小時的寶貴時間;其次突圍計劃組織本身就不嚴密,而為一己私心,竟然将突圍計劃朝令夕改,直接導緻了部隊突圍的混亂。

當晚21時,唐生智率衛戍司令部人員登上煤炭港一艘事先由衛戍司令部直接控制的輪渡渡江逃離了南京。

近年來有唐氏後人為其洗白,稱他是想要自殺的,是被衛兵奪下手槍才沒自殺成,而且是被衛兵強行架着才離開南京雲雲——要自殺會沒有機會,即便沒有手槍,從輪渡上跳長江也行啊,長江又沒有蓋子。再說,既然有與南京共存亡之志,事先準備船隻幹什麼?退一萬步說,就算唐生智自殺,就能洗刷在南京保衛戰中的罪責了?更何況還沒有自殺,還一直苟且活到了1970年。

南京保衛戰慘敗的責任人唐生智,竟然也成了抗日名将,著名敗将吧

圖7:時任南京衛戍司令部參謀處第一科科長譚道平回憶唐生智如何離開南京(刊載于中國文史出版社《南京保衛戰:國民黨将領抗日戰争親曆記》)

12月13日,日軍占領南京,随即在南京展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慘遭殺害的30萬人中,就有數萬放下武器的守軍,如果唐生智指揮得當組織嚴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是有機會突圍的。

是以,在南京包欸站中,唐生智的表現可以說是無才又無德,細究保衛戰失敗的罪責就是軍法從事都是輕的,說重了民族罪人都不為過。而他在整個十四年抗戰中,也就指揮過這麼一場戰役,這樣的人,算哪門子抗日名将?将是沒錯,堂堂的一級上将,名嘛,恐怕就隻有敗将的罵名了。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