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1937年12月13日,這是長達6周的南京大屠殺開始前的最後一天,日寇兵臨南京城下。昔日的民國首都南京,如今已成了人間煉獄,房屋盡毀,炮火不息,灰頭土臉的難民亂哄哄地湧向長江邊上的下關碼頭,拼命地逃離自己曾經的家園。城内的國民黨大部隊早已撤走,隻剩下為數不多的憲兵,靠着自家少将的指揮,一次次擊退沖鋒的日軍。傍晚,日軍又開始進攻了,敵我力量實在是太過懸殊,在日軍機槍、重炮的沖擊下,堅守城牆的士兵彈盡糧絕,傷亡殆盡。而指揮他們的少将,也正是當時南京城的市長,在日軍蜂擁而上之際,振臂高呼:“殺身成仁,今日是也!”然後拿起刺刀,率領所剩無幾的将士和日軍展開白刃戰。将士們接連倒下,少将不願做侵略者的階下囚,舉槍自盡,年僅45歲。

南京大屠殺的悲慘曆史相信國人都不陌生,但你知道南京大屠殺開始之前的故事嗎?這位和日軍血戰至最後一刻的少将又是誰?為什麼在百姓潰逃,官員撤離的最後時刻,明知道南京城已經被放棄,他還是選擇了留下來,與南京共存亡?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喜歡曆史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既可以翻看往期的視訊,也不會錯過以後的精彩内容,點贊和關注就是我們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大家。

圖文無感也可點選藍色字型觀看視訊:

民族脊梁!南京全城潰散,唯此将軍與日軍血戰到底

這位死守南京的将領,正是後來被追封為中将的南京城最高守衛長官——蕭山令。

事實上,當時的南京城也隻剩下他一個部隊将領了,他代理了南京所有的上司職務,也成為了在南京保衛戰中犧牲的最高軍官。得知南京城陷落,蕭山令以身殉國,國民黨部隊為他舉辦追悼會,而遺照上的十六字題詞,正是他這一生的忠實寫照:“

敦詩笃禮,義膽忠肝,氣吞暴日,名并鐘山。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蕭山令将軍後人家中挂着蕭山令肖像及“革命烈士”榮譽證書

蕭山令棄筆從戎保家國

你以為這樣的抗日英雄是個金剛怒目的勇猛之士嗎?不,恰恰相反,據部隊戰友回憶,蕭山令完全是個謙謙君子,十足一副溫潤書生模樣。蕭山令出生于1892年6月11日,字鐵農,老家是湖南省的益陽縣。

他家家境還算不錯,稱得上是書香門第

,蕭山令的父親和叔叔伯伯都曾經考取功名,而年幼的蕭山令也在家裡長輩的熏陶之下苦讀詩書,

認真領會聖賢口中的修身治國之道,養成了溫良恭儉、忠孝克己的良好品行。

蕭山令讀書很早,6歲時候就從從小就讀的益陽龍洲高等國小堂畢業,在家鄉的私塾上學。當時正值晚清朝廷統治時期,國家貧弱可欺,列強争相到來,瓜分我中華大地的國土,百姓在亂世中艱難求生。蕭山令雖然外表年幼,但心智早已成熟,

他對官府的不作為非常憤慨,也明白亂世用重典,隻有刀劍槍炮和擁有強大武力的人或者軍隊才能重建社會的秩序。

他的父輩都是書生,但國破家亡之際也就應了那句老話:百無一用是書生。看着眼前國将不國的一團亂象,和在戰火硝煙中遭受諸多苦難的無辜百姓,蕭山令決定棄筆從戎。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蕭山令

1909年,年僅17歲的蕭山令在家裡人的安排下結了婚。雖然他一再表明自己想要建功立業、保衛家國的決心,但父母還是希望他能夠先成家再立業。孝順的蕭山令拗不過父母隻好同意。雖然結了婚,但是蕭山令的志向并沒有是以發生改變,他還是心懷歉意地告别了新婚妻子,迅速前往湖南陸軍國小了解相關軍事知識,立誓将來要“

兵符在握,一掃群魔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湖南陸軍國小受到波及,停止辦學,蕭山令就轉去了保定軍校繼續深造,成為了這裡的第三期學生。1916年12月,蕭山令從軍校畢業,因為成績優異,表現良好,

被湖南陸軍部隊吸納,成為了這裡的初級教官,也正式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在周圍人羨豔的目光下,

蕭山令被調派到大部隊所在地南京,負責南京城的巡防。

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崗位,也代表着他受上級重視,将來的仕途肯定會一帆風順。因為作戰英勇,治軍有方,性格也謙和有禮,他得到了軍隊上下的交口稱贊。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前夕,蕭山令已經被升任為少将軍銜,在國民黨部隊擔任諸多重要職位,成為了當時最為聲名遠播、前途無限的青年将領。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民國時候的南京

1937年的11月,蕭山令再次升職,成為了南京城所有守衛部隊的二把手上司。

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内快速升職,蕭山令可謂是平步青雲、官運亨通,但是這次卻沒有多少人羨慕他了,因為這時候日本侵略者已經調集大批人馬朝南京這邊趕來,他們兵強馬壯、裝備精良,而國民黨這邊的大部隊遠在外地,南京的守衛兵力根本沒有多少,裝備也不如人家。此情此景下,

岌岌可危的南京城就是個燙手山芋,

誰也不想接手,唯恐自己會在之後的戰鬥中命喪于日軍的槍炮。

南京保衛戰的背景

南京保衛戰發生在淞滬戰役結束後不久,

雖然經曆過上海惡戰,日軍那邊也是損失慘重,最開始計劃的“三個月占領中國”的美夢也正式被中國軍隊無情擊碎。但是從整體形勢上看,日軍還是保有一部分有生力量的,而國民黨這邊則是完完全全地失去了正面對抗敵人的能力。畢竟淞滬會戰使得

國民黨軍隊傷亡了将近30萬人,精銳部隊統統被打散,

人員流失嚴重,多年基業差一點就化為烏有。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淞滬會戰爆發,宋美齡赴前線慰問士兵

淞滬會戰後日軍因為部隊的損耗進入了暫時的休整,他們的侵華總指揮發下指令,暫時不做進一步的擴張輕掠,停止進攻原地待命。但是中國有句古話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日本也有相關的軍事傳統,

日第十軍的少壯軍官發揚了同樣的以下制上精神,抛下了在上海原地休息的大部隊,馬不停蹄地朝着南京進犯而來。

也不能看着他們孤軍奮戰,上海的日本駐軍隻好也派出軍隊配合他們,突襲南京。這樣一來日方隻好放棄一開始保持現有戰場的作戰政策,由侵華總指揮重新下令,派遣兩支大軍進攻南京。

日軍派出進攻南京的兩支部隊分别是第十軍和上海駐日派遣軍,

合計共有9個師團,總兵力達到20萬。

之前淞滬會戰日軍出動的兵力是30萬,已經使得國民黨的精銳部隊損傷殆盡,蔣姓上司家底“敗光”,這次又來20萬,

國民黨方面實在是抽調不出足夠的人手進行反擊作戰了。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南京保衛戰

考慮到這樣的不利形勢,國民黨軍隊裡,

李宗仁和白崇禧等進階軍官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棄守南京

。其實他們主張放棄南京的原因十分簡單,當時淞滬會戰的失利使得部隊損失慘重,士氣低迷,大家戰鬥意志并不強烈;而且南京地處平原,三面環江,易攻難守,很容易就會被日軍包圍,出現部隊被大規模圍殲的情況。

這樣的提議其實也是實事求是,南京這邊确實不适合當時元氣大傷的國民黨部隊進行防守作戰,

他們應該渡過長江,另選合适的地點,例如重慶,進行防禦休整。

也有的将領表示,可以在撤離的同時留下一些官員,向日軍表示這座城市已經投降,希望他們可以放過城中的無辜百姓,不對他們進行屠戮。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南京保衛戰中的川軍

國民黨的上司特意召開軍事會議讨論該如何解決南京問題,

大部分軍官都同意放棄南京,但是當時駐紮在南京的唐生智和蕭山令則是認為應該抵抗到底。

闡述原因的時候,唐生智更是激動萬分地表示:“南京是民國的首都,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之地,萬不可拱手讓人,不然對不起孫先生的在天之靈!我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血戰到底,即使是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辭。”

經過仔細斟酌,國民黨方面同意了唐生智和蕭山令的意見,派兩人留在南京駐守,和日軍進行最後的殊死搏鬥。

畢竟南京還是國家的首都,就這麼不放一槍一炮就白白送給對面的日本侵略者,實在是說不過去。

不過事實證明,唐生智隻是大話說得好聽罷了,真正到了最後關頭,他的真面目暴露無遺,還是隻有蕭山令做到了他所說的“血戰到底”。

戰鬥打響,唐生智臨陣脫逃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影視作品中的南京守軍

國民黨這邊開始部署軍隊,

南京原來的守軍,再加上淞滬會戰撤退下來的部隊,最後在南京城留下了13個師和大量附屬軍團,總計約有15萬人,

而當時日軍來犯部隊共有20萬人。隻看這個戰前兵力的對比,國民黨這邊就沒有多少的勝算,更不用說當時中日雙方軍隊的單兵戰鬥能力和武器裝備存在巨大差異。淞滬會戰時候國民黨部隊派出80萬士兵對抗30萬日軍,戰事的結局都是如此凄慘,現在3:4的兵力差距更是注定了戰敗的結局。

但是即便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結局,蕭山令還是表示自己是一名軍人,做不到在殘暴的入侵者即将到來之際,抛下城中的百姓獨自逃亡這種事情。

他摒除心中的一切雜念,積極地和日軍的先頭部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1937年11月26日,蕭山令和自己麾下的憲兵部隊在防區清涼山、明故宮一帶遭遇日軍突襲,即使武器簡陋,兵員數量相差懸殊,他們還是奮起抵抗,使得日軍死傷無數,一時間不再敢長驅直入。但是激戰幾天,日軍的援軍大部隊到來,蕭山令和手下憲兵雖然作戰英勇,但還是傷亡慘重,隻能退守南京城。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曾經的南京衛戍軍憲兵司令部

12月1日,日軍前線指揮對聚集完畢的20萬大軍下達了正式指令:

華中陸軍必須和附近海軍協同作戰,攻占敵方首都南京。

随後戰事發起,日軍大舉進犯,并于12月4日攻打到了南京城的外圍地區,9日兵臨南京城下,和城中的守衛交火。

一開始國民黨部隊還是進行了一些有效攻擊的,他們

在蕭山令和唐生智的指揮上司下修築戰壕,開挖掩體,架起機槍增加火力,還加強了防區内的警衛巡邏,

以防被混入南京城的日寇間諜打聽到部隊的作戰計劃。10日的時候蕭山令拒絕了日軍的投降要求,率領士兵與日軍在棉花堤進行激戰,給日軍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是之後情況就急轉直下,而且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曾經慷慨直言要和南京共存亡,是以被國民黨上司任命為南京保衛戰總指揮的唐生智造成的。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南京城的守軍

唐生智此人是個紙上談兵的花架子,他大話說出了口,實際上卻缺乏基本的軍事素養,并不會打仗,一味地指令部隊死守,毫無主動精神和遊擊作戰能力,導緻将士們處處被動挨打。而國民黨部隊的一些士兵也沒有背水一戰的覺悟,玩忽職守,隻會趁着閑暇之時在秦淮河畔遊走嬉戲,緻使戰機延誤,局勢進一步惡化。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從10日起,

唐生智就指令部隊銷毀了長江沿岸的所有船隻,還下令讓自己手下的36師把守渡口,

以防有士兵臨陣脫逃,私自後撤。

他這一番舉動很明顯是想要營造釜底抽薪的氛圍,但是架勢雖然是做足了,也斷掉了自己人最後的生路。12月11日,日軍再次發起猛攻,

蕭山令在之前的戰鬥中受了重傷,無力帶領部隊進行反攻,南京城周圍多處陣地失守。

戰鬥繼續到13日,南京城破已成定局。本來按照一般的作戰模式,面對這種死局,部隊應該是時候考慮是撤軍還是找機會突圍了,但是因為之前唐生智已經銷毀掉了所有的渡船,導緻現在南京城剩下的守軍已經沒辦法大規模撤離長江。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南京長江大橋的渡船

唐生智下達的指令是少部分部隊渡江撤離,大部分士兵進行突圍,

這無疑是絲毫沒有考慮現實的愚蠢之言,且不說現在已經被圍得死死的,哪有突圍的機會,隻說部隊該如何配置設定,撤離的那部分士兵活下去的幾率更大,但這一小部分又是怎麼安排的,是哪些人如此幸運,擁有了生還的希望。

不知道唐生智原本是打算怎麼安排,但很明顯,這波幸運兒裡邊有他自己:

唐生智早早地做了準備,給自己留了一條汽艇,一個人偷偷撤走了。

他是逃出生天了,卻也永生都活在了人民的指責之中。軍隊這邊因為沒有總指揮,陷入了一片混亂,南京城守衛部隊的突圍行動直接告吹,各部隊幹什麼的都有,從外圍向城内撤退的,從城内往周圍的山上跑的。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唐生智

到後來,

除去蕭山令臨時接手的66軍和83軍還在正面戰場上和日軍持續作戰,剩下的國民黨部隊開始一股腦地向渡口跑去

,搶奪漁民的船隻渡江。渡口還有原來唐生智派來把守的36軍,他們看到大批量的士兵湧來,倉皇之下開槍射擊,不少的士兵是以直接掉入江中溺水而亡,剩下的士兵則是丢下武器換上了老百姓的衣服躲藏了起來,一時間部隊基本直接解體,場面混亂不堪。

雜亂無章的局面緻使城中百姓心中更加惶恐不安,開始拖家帶口進行逃難,但是渡江的船隻已經所剩無幾,是以大批量的群眾隻能無望地跪在長江岸邊哭嚎,

整個南京城一片潰敗之象,宛如人間煉獄。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渡口的軍隊和難民

蕭山令死守南京

看到形勢如此緊張,蕭山令的一位老朋友陳輯川坐不住了,他托關系買到一條船,準備舉家逃往重慶避難。陳輯川上門來勸蕭山令,表示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現在外圍陣地已失,南京城破不過是時間問題,希望他認清形勢,先和自己一起走

,保全實力才能謀算以後。

知道朋友是一片好意,蕭山令還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對陳輯川說:“我蕭某人受中央委托護衛首都,現如今守衛不利,不能回去複命;要是非但不能全殲日寇,還貪生怕死臨陣脫逃,豈如英雄項羽所言,有何顔面見江東父老?我若走,南京百姓又該如何?陳兄好意心領,我已決心駐守,和金陵生死共存。”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幾天後,陳輯川收拾好了家當,臨行前來和蕭山令辭行,也是想最後再勸他一次,但蕭山令仍然堅決地說:“

我意已決,守土衛國乃軍人天職,我決心報國盡忠,死守南京!

其實這時候重慶的國民黨上司已經得知了南京的現狀,也下達了最後的撤退指令,但蕭山令來到渡口,看到軍隊士兵為了逃命大打出手,甚至對無辜百姓動用武力,十分痛心,已經決定留到最後負責斷後,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指令自己的屬下不要和友軍進行争搶,在其他部隊離開後又趕緊安排自己的憲兵撤離。而他的憲兵感念他的恩情,也打造了木筏想要帶他安全離開。但

蕭山令還是沒有登上木筏,堅持要負責斷後,

也表示他現在是南京城的最高長官了,要

安排所有的部隊和百姓有序撤離,也要給這座城池一個交代。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南京守軍

日軍知道了南京城内大部隊撤離的消息,派出重兵開展進攻。

蕭山令加快速度疏散南京群眾過江,又召集了所有沒有選擇渡江的戰士和他一起進行最後的戰鬥

,這也正是文章開篇描繪的情景。利用地形在城牆高處和日軍激戰了5個小時,蕭山令原本帶着的數千将士所剩無幾,手邊的武器彈藥也損耗殆盡。

面對蜂擁而來的日軍,蕭山令站起身來,高喊着殺身成仁的口号,帶領着最後的血性戰士沖向敵人。

結果可想而知,十幾個戰士怎麼打得過幾萬日軍,所有的戰士都壯烈犧牲,陣地上中國軍隊這邊隻剩下蕭山令一個活人,這正是因為日軍看出了他是個軍官,準備活捉他進行拷問。

被成百上千的日本兵團團圍住,蕭山令明白,自己赴死的時候就要到來了。從不屑于成為懦夫或者奴隸,蕭山令這一生都選擇做堂堂正正的勇士。掏出早就準備好了的,隻剩一顆子彈的手槍,蕭山令将槍口對準自己的太陽穴,在日軍撲上來之前迅速扣下了扳機……一聲槍響,蕭山令緩緩倒下,遺體從城牆上摔落至滾滾江水中。

将軍守孤城,英魂葬長河,他終究是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與南京共存亡”的誓言。

臨危受命,他和日軍戰至最後一刻!揭秘南京大屠殺前的故事

圖|蕭将軍的遺體被江水沖走,後人為其修築“衣冠冢”

結語

南京失守,日本侵略者長驅直入,金陵城内的百姓遭受到了史無前例的大屠殺,30萬人失去生命,南京大屠殺也成了所有中國人心上一道難以愈合的傷口。回過頭來看,南京保衛戰一開始就是一場無望的鬥争,中間還摻雜着各種混亂,暴露出了國民黨部隊指揮不力、單兵戰鬥素質不高、部分官員士兵貪生怕死等各種缺點,但蕭山令終究是這場戰役中最明亮的閃光點,後來中國軍隊的上司訓斥手下官兵時,常常以他舉例,稱“

抗倭之戰,能與城共存亡者,實以蕭副司令為巨擘

”。解放後,蕭山令也被國家追認為革命烈士,得到了應有的榮譽和尊重。他的姓名被後人永遠地镌刻在了南京的花雨台上,也被國人永遠地銘記在了心中。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但國恥不可忘,曆史需銘記,吾輩當自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