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年廚師分享四款河南小吃:溜魚焙面、老蔡記蒸餃、小焦杠油條等

今天給大家分享四款河南小吃:溜魚焙面、老蔡記蒸餃、小焦杠油條、黏面墩。喜歡的關注、點贊、收藏并轉發給你身邊需要的人。

30年廚師分享四款河南小吃:溜魚焙面、老蔡記蒸餃、小焦杠油條等

河南名小吃,制作講究。如漿面條必須以綠豆漿和面漿,面條用雜面條,效果才好。張家馄饨必須用雞肉、雞血、薄雞蛋餅、蝦仁、水粉絲為主料,味道才好。

溜魚焙面

30年廚師分享四款河南小吃:溜魚焙面、老蔡記蒸餃、小焦杠油條等

溜魚焙面是一道菜品,主要原料是面粉和鯉魚,配料是雞蛋,調料為食用油、食用油、濕澱粉等,通過炸、澆汁的做法而成。

30年廚師分享四款河南小吃:溜魚焙面、老蔡記蒸餃、小焦杠油條等

溜魚焙面配方及制作流程

【原料】黃河鯉魚1條(重750克),白糖150克,醋50克,精鹽3克,料酒15克,雞蛋1個,澱粉25克,面粉100克,生油750克(約耗150克),鮮湯150克,香油、蔥花各少許。

【制法】①将鯉魚去鱗、去鰓,剖腹去内髒,洗淨,剪去劃翅和背翅,用坡刀将魚的兩面剞成瓦楞花紋;将雞蛋打散放入碗中,加入鹽少許、幹澱粉拌勻,抹勻魚身上漿;面粉加入水和勻,揉勻,拉成細面,經油鍋炸黃,放在盤中。②炒鍋放火上,下油燒六成熱,将魚放入炸成金黃色取出,放在炸好的面上,鍋中留油少許,下蔥花、糖、醋、料酒、鮮湯,燒開後用水澱粉勾成糖醋鹵汁,淋上香油少許,出鍋澆在魚和烙面上即可。

【提示】魚上漿要均勻,炸魚要掌握火候,使其外酥内嫩。糖醋鹵汁要濃,酸甜味突出。

【特點】色澤柿紅,外酥内嫩,酸甜适口,焙面酥脆。

老蔡記蒸餃

30年廚師分享四款河南小吃:溜魚焙面、老蔡記蒸餃、小焦杠油條等

老蔡記蒸餃是鄭州市著名的漢族小吃,屬于豫菜系。有皮薄微黃、色澤光亮、餡飽透明、造型美觀、灌湯流油的特點。創始人是河南長垣縣蔡士俊先生。蔡老先生早年在北京皇宮裡幫廚,辛亥革命之後,蔡士俊流落于北京街頭,為了養家糊口,在朋友的幫助下,在北京前門外開一小飯店,經營蒸餃、馄饨,生意倒還紅火。幾年後,蔡士俊攜家眷輾轉來到鄭州。 1919年在西二街開店重操舊業,定名為"京都老蔡記馄饨館"。蔡士俊去世後,其子蔡永泉繼承父業,并于1949年遷德化街繼續經營,他不但完全掌握祖傳技藝,而且堅持品質第一,薄利多銷,是以,蔡記蒸餃、馄饨成為鄭州有名的風味品種,近八十年來久賣不衰。

30年廚師分享四款河南小吃:溜魚焙面、老蔡記蒸餃、小焦杠油條等

老蔡記蒸餃配方及制作流程

【原料】上等面粉4500克,豬後腿肉5000克,香油500克,醬油1000克,料酒75克,精鹽

100克,味精55克,姜300克。

【制法】①将豬肉去掉筋膜,姜去掉皮一起剁成茸,加入醬油、料酒、精鹽、味精,加入水攪拌上勁,加入香油拌勻待用。②将面粉倒入盆中,刨一個坑,加入開水适量(冬天開水量大一些,夏天量小一些),邊加邊攪拌,在案闆上揉勻成團,再拍成7厘米厚的塊狀晾冷待用。③将和好的面團搓勻成長條,按每1 000克面團100個劑子下劑,逐一擀成直徑約10厘米的圓皮,将餡包入,捏成月牙形餃子,入籠蒸10分鐘出籠即可。

【提示】豬肉餡心拌時朝一個方向為好,加入水分幾次加入,邊加邊拌;燒開水後再上籠蒸制。

【特點】皮薄餡嫩,湯汁誘人,十分爽口。

小焦杠油條

30年廚師分享四款河南小吃:溜魚焙面、老蔡記蒸餃、小焦杠油條等

小焦杠油條為傳統風味小吃,此品種被收入《中國烹饪百科全書》。為早點油炸品種,呈三棱形,又稱“三棱锏”,有正勁、翻勁之分。正勁小杠油條,民國間以大南門裡白家和徐府街張家最著名,建國後以廚師朱少臣制作的有名;翻勁小杠油條,建國後以廚師溫義高制作最著名。1956,1978年兩次被認定為開封“名産風味小吃”。

30年廚師分享四款河南小吃:溜魚焙面、老蔡記蒸餃、小焦杠油條等

小焦杠油條配方及制作流程

【原料】面粉4500克,精鹽120克,堿75克,礬20克,菜油2000克(約耗1 350克)。

【制法】①将面粉、精鹽、堿、礬放入盆中,加入溫水4 500克,攪拌好揉勻成面團,稍微饧一下。雙手沾滿清水,将面團在盆中反複摔打2~4次,至面發筋起大泡,不沾手、不沾盆時,再饧30分鐘待用。②平底鍋放火上,加入油燒至八成熱時,雙手各拿油條棍一根,将一根插入面團,挑起少許面團呈片狀,另一根放在面片中,卷動伸長呈棒狀,做成油條生坯,入油鍋炸成黃色撈起瀝油即可。

【提示】炸時油溫要高一些,油量不宜多,半浸炸效果好。

【特點】色澤美觀,質地酥松,脆香可口。

黏面墩

30年廚師分享四款河南小吃:溜魚焙面、老蔡記蒸餃、小焦杠油條等

黏面墩是河南省常見的漢族傳統小吃。把黍子面粉用清水和成面團,做成窩窩頭上籠蒸熟,取出晾涼,蘸清水用手軋碎,和成軟硬适度的面團。紅棗淘淨煮熟,撈出過濾去皮,加入白糖攪成棗泥。熟黍子面團放在案闆上(先均勻地抹上一層水),摘成25克一個的面劑,按成圓皮,放入棗泥餡,捏成包子,随手按成扁圓形面墩。平底鏊用微火燒至四五成熱,抹上油,将包好的黏面墩放上,煎至柿黃色即成。食時撒上玫瑰糖即可。

30年廚師分享四款河南小吃:溜魚焙面、老蔡記蒸餃、小焦杠油條等

黏面墩配方及制作流程

【原料】黍米面2 000克,紅棗2 000克,白糖450克,玫瑰糖60克,菜油450克。

【制法】①将黍米面入盆,用清水和勻成面團,做成窩窩頭入籠蒸熟,晾冷後蘸清水用手捏碎,和勻成面團。将紅棗洗淨,煮熟,撈起去掉皮、核等,加入白糖攪拌成棗泥餡待用。②将黍米面團放在案闆上,揪成50克一個的面劑,按成圓皮,放入棗泥餡适量,捏成包子狀,制成扁圓形面墩待用。③平底鍋放小火上燒熱,抹上油,将包好的面墩放入,煎至底部呈黃色起鍋入盤,撒玫瑰糖食用即可。

【提示】黍米面要和得軟硬适當。煎時火力控制好,抹油,不要出現巴鍋。

【特點】黏糯香甜,底酥内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