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斯金納的“老鼠實驗”

作者:玉溪華圖

斯金納正常指數: ★★

人物介紹

斯金納的“老鼠實驗”

斯金納(1904-1990)美國行為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代表,操作條件反射理論的創始人。他創造了斯金納盒子,一種研究動物學習活動的工具。

著作

1. 瓦爾登湖二世

在這部小說中,他描繪了一種根據操作條件反射原則設計的理想化文化,這種文化至今仍具有重要意義。

2. 教學機

觀點

1. 斯金納的操作條件作用理論

斯金納将人類和動物的行為分為兩類:反應和操縱。反應行為是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不是随機的反射反應,而該行為則與任何特定的刺激無關,是生物體的自發随機反應。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的行為都是可操作的。經典的條件行動理論可以解釋反應行為的出現,而操作條件行動理論可以解釋行動行為的出現。

斯金納的“老鼠實驗”

補充形式:學生将課堂(最初是中立的)與老師的熱情聯系起來,課堂産生積極的情緒。

2.操作條件行動的基本規律

斯金納認為,強化是塑造行為的有效和重要條件,塑造行為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強化具有正強化和負強化點。

正強化,也稱為正強化,通過呈現所需的愉快刺激來增加反應的頻率,而負強化(也稱為負強化)通過消除或停止不愉快的刺激來增加反應的頻率。

在選擇防禦工事時,遵循Premack原理,也稱為祖母定律,即高頻活動被用作低頻活動的有效加強。例如,老師經常在課堂上使用"隻要做作業,就可以出去玩""學完這個難點,我們就休息一下"等等。

逃避條件效應:當厭惡刺激發生時,生物體以某種方式做出反應,進而逃避厭惡刺激,并且該反應發生的機率增加。例如,當您在路上看到垃圾時,當您感覺到房屋内的噪音時,請繞道并暫時離開房屋。

避免條件效應:當出現厭惡刺激的信号時,生物體也可以自發地做出反應,進而避免出現對刺激的厭惡,然後反應的可能性增加。

退卻是指形成後條件刺激的現象,如果不加強,條件反應會逐漸減弱,直至消失。

懲罰是生物體在反應後表現出對刺激的厭惡以消除或抑制反應的過程。懲罰不同于負強化,後者通過排除對刺激的厭惡來增加未來發生反應的機率,而懲罰則通過厭惡刺激來降低未來發生反應的可能性。根據刺激是呈現還是移除,懲罰也可以分為渲染懲罰和移除懲罰。

斯金納的“老鼠實驗”

3. 程式教學

(1)程式教學的基本原則

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是采用連續方法,通過設計的課程不斷加強,使學生能夠形成教育者想要的行為模式。

(2)程式化教學原則

(1)小步原則:(2)積極響應原則;(3)自定進度原則;(4)及時回報原則;(5)低錯誤率原則。

4. 行為塑造

所謂塑造,就是通過小步驟強化,幫助學生實作自己的目标。斯金納認為"教育正在塑造行為",他使用一種連續的方法來加強傾向于被塑造的反應的方向,直到引入所需的新行為。行為塑造技術包括鍊條整形和反向鍊條整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