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記載的蒲江豆腐皮是在元末和明初。清代,"浦江方言"也有豆腐皮的痕迹:"豆腐肉夾",即用豆腐皮餡的肉餡食品。"浦江縣智"進一步明确了這種美食"油炸鈴铛"的名稱,記載了民國時期的"炸鐘"成為浦江名菜的一大特色,一時聞名遐迩。這些都表明,豆腐皮是浦江的傳統特産,有着數百多年的悠久曆史。
浦江豆腐皮以其在吳大路村的生産而聞名,中央電視台"緻富"欄目對村裡蒲江豆腐皮的生産和銷售做了專題報道。目前,該縣擁有李園、沙仁頭、鐘村、衛村等十幾個浦江豆腐皮加工基地,均采用甜山泉、傳統民俗工藝,結合現代科技加工。生産的蒲江豆腐皮光滑,薄如翅,香味醇厚,久熟不糊。浙江菜以幹炒黃、玉龍水、鳳飛南山等名菜,都是豆腐皮為原料,尤其被油膩、素食的客人稱為,被譽為豆制品皇後,産品遠銷世界各地。近年來,豆腐皮等多種新品種不斷開發,如黑芝麻,向更高營養、更高經濟價值的方向發展。
據現代科學分析,豆腐皮富含營養成分,含有蛋白質35-40%,脂肪5-20%,碳水化合物25-30%,以及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維生素、氨基酸,如鐵、鈣、钯、硫胺素、核糖堿等。它是新年、放假、探親的禮物,尤其是浦江地區的媽媽做月亮是豆腐皮加雞蛋的主要食物。因為它有強壯的骨骼,有恢複的效果。同時,它也是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非常好的營養食品。2009年,蒲江豆腐皮具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來源:浦江縣人民政府
聲明: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行為,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