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母親自殺身亡,丈夫蕭乾自殺未遂,她說就是要比那些人都活得長

作者:中國新聞周刊
母親自殺身亡,丈夫蕭乾自殺未遂,她說就是要比那些人都活得長

1980年代,小錢和溫潔茹在小錢的母校北京崇世中學合影留念。

"超人雪人"溫傑魯

記者/宋春丹

93歲的溫潔茹(Wen Jieru)擁有近30年曆史的住宅狹窄的兩房間,位于北京複興街的一座小型兩房間大廈内。丈夫蕭倩去世後,她賣掉了隔壁的兩房間房子,獨自在那裡住了20年。她說她一直住在那麼大的房子裡。

在狹窄的客廳裡,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手機,隻有固定電話。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相框,其中最大的是肖謙作為《大公報》駐歐洲記者的黑白照片,歪歪扭扭的腦袋,笑容燦爛,充滿青春活力。

房間破舊淩亂,但溫傑并不在乎,因為書桌是她世界的一面。在一盞舊黃燈旁邊放着一張月曆,上面記錄着她的日常工作日程。她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她必須繼續組織和出版蕭謙的書,以及翻譯和寫作。她多次說過:"我這輩子隻做三件事,做翻譯、寫散文、保護蕭謙。"

來訪者太複雜了,她沒有問任何問題,就打開了門。為了防止訪客走錯門打擾鄰居,她隻是在門上手寫了一個"文潔如家"。但她希望人們能有話要說,迅速做出決定,不想多說八卦。

溫潔茹曾經告訴自己要忘掉"粉絲"、畫家張斌,他的姐妹們才華橫溢,聰明,她自覺不夠聰明,但勤奮。她覺得,這已經被證明是平凡和勤奮的最好的,太聰明了,不能死。

文傑如果生日了,張斌想去看她,她是不允許的,想等到95歲再做一個大生日。她相信自己能活過周有光,周有光在111歲時去世。

"溫馨的家"

1953年春末,溫潔茹第一次見到26歲的蕭倩和43歲的蕭謙。

當時小錢剛轉學,社會上司向大家介紹,他暫時在家修改了一個電影劇本,如果有什麼草稿要他處理,可以送到他家。文傑若有稿件,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蘇聯小說《百萬富翁》,翻譯了牙齒,證明改了第五次付不付印刷,就要求小錢處理。幾天後,校樣又變回來了,翻譯腔丢失了,就像創作一樣。她想了想很久沒改的句子,現在她真的把它整理好了。

文傑若被小謙的知識所吸引,意識到在寫作工作中,他不僅找到了向導,還知道了聲音。兩人慢慢發現,他們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沉浸在外國文化和文學中,喜歡羅曼·羅蘭、狄更斯和凱瑟琳·曼斯菲爾德。

母親自殺身亡,丈夫蕭乾自殺未遂,她說就是要比那些人都活得長

1954年蕭謙與文潔儒的婚紗照。

文傑從未戀愛過,蕭倩有過三次婚姻。蕭倩向她坦白:"有一次抛棄了一個人,然後兩次抛棄了。一度,勸告的聲音占了上風,她和小千分手了八個月,但最終決定嫁給他。

1954年4月30日,他們午休,從北京市東城區民政局領取結婚證。小千租了兩輛三輪車,溫潔茹坐在一輛,另一輛背着她唯一的嫁妝——一個舊衣櫃。蕭謙騎着他半舊的自行車,1946年從英國帶回來,來到他位于東将軍布胡通46号的旅館。新婚之夜,文傑若還在燈下突襲一個等待工廠證明,沒完就看不到床,讓第四次做新郎的小倩目瞪口呆。

蕭謙送給溫潔如一枚精緻的瑪瑙胸針作為新的婚慶物品。上面有一個象牙雕刻的愛神,錦緞蓋的背面寫着:"感謝世界造雪。簽名:萊齊。樂子是小錢的小名,雪子小時候在日本的時候是溫潔茹的日文名。

進入文學家族的蕭謙發現,文學家族總是充滿宗教音樂的氛圍。畢業于燕京大學的肖謙也深受宗教的影響。他搬出了數百張從海外帶回來的西方唱片,和溫潔茹一起,挑選了莫紮特的《安魂曲》、亨德爾的《彌賽亞》,靜靜地聽着。

1954年深秋,秦順新調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到第三編輯室(蘇聯東歐文學編輯室)工作。編輯室裡隻有一個年輕的女孩,她的寫作中留着兩條刺絹辮子,她是一個有風格的男人。秦順新記得,溫潔如正在編輯蘇聯百萬字小說《磨石農場》,浪費睡眠忘了食物,一刻鐘的工作也想搶時間睡覺。

1956年是溫潔儒最想念的一年。在他女兒一歲的兒子之後,蕭薇出生了。小錢發現自己每次抽完煙後都會打開窗戶通風,就有意識地戒煙了。在休息期間,他們一起聽古典音樂和相聲。每個星期天,他們都會帶着三個孩子(長子是前妻所生的)去公園。

這段時間是蕭謙春風傲襲來的時候。他的名字經常在報紙上報道,他的聲譽也在那裡。他很美,精神面貌很好,經常開心地哼着美國民歌《可愛的家》。

《超人雪人》

今年,在協會動員和《文學雜志》主編張光年"強硬"的勸說下,肖謙成為《文學雜志》副主編。他本來不會喜歡的,因為這是一個"不祥"的機關,很多大作家都埋下了頭顱,他的意圖是脫離生産從事創作,但出于害怕給人"互不相識"的印象,他隻能同意下來,成為總編輯和三名副總編輯團隊中唯一的無黨派成員。

很快,反右運動來了。肖謙因在上海《文報》上發表《為什麼人民》出版社成為《魏門》和《人民日報》《安心寬容與人事工作》而被《人民日報》打得右傾。他被指控"企圖篡奪共産黨的上司權",他的反蘇、反共、反人民、親美、親英和親戴的帽子戴在他的頭上。

蕭乾本是個謹慎的人。1949年8月,他離開香港前往北平之前,曾給海外朋友寫信,說連新年電影将來都不能交換。因為他對1930年代中期的蘇聯和戰後的東歐了如指掌,是以他知道像他這樣的僑民應該對在國外的關系格外謹慎。但這一次,它仍然是一場災難。

母親自殺身亡,丈夫蕭乾自殺未遂,她說就是要比那些人都活得長

照片 溫先生于195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外國語系。

小千調來了,張光年向文傑提議如果也調了一下,她覺得自己不是記者的素材,于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婁世毅也沒有讓她。溫潔如認為,不去文學雜志是他第一次拯救全家人。作為運動的重頭戲,《文學雜志》因為與蕭謙的關系而走向了右殲,而人民文學出版社有200人,僅古典系就有7人被打向右,5%的名額屬于自己的回合。

小千在被打向右後處于極度緊張的狀态。晚上,他經常驚呼:天塌下來了!文傑平靜地說:天塌下來了,地面在反面。她被要求在蕭倩手下劃一條線,她拒絕了。小千說:"瑪姬(文潔茹在聖心學校讀書時的英文昵稱),天下真的很冷啊,多虧了一個家。"

應該機關的要求,她寫了一份舉報材料。她在材料中說,導緻小倩被描繪成右翼的兩篇文章與她密切相關。因為他長期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耳朵對耳朵,蕭乾才寫了《人民》出版社為什麼會變成一扇門",因為他和小錢談到了人事部的工作之謎,每個人的檔案都被放在一個綠色的盒子裡,如果有人想誣陷别人可以完全捏造虛假的材料放進盒子裡, 小錢受此影響寫了一篇《放心容忍人員工作》的文章。

這封公開材料是她先給小錢看的,小倩的話沒有改過。當材料交給人民文學出版社主編王仁舒時,王仁舒沒有說話,隻是示意她把它放到桌子上,文傑如果覺得他可能根本沒看過的話。

1958年11月,溫潔如調到亞非集團,從病重的老編輯張夢林手中接過日本文學的編輯工作。

文傑魯日本人有着堅實的基礎。七歲時,她和她的兄弟姐妹與外交官的父親一起去東京呆了兩年。回到北京後,她上了一所日本國小。她的父親曾要求她将《世界國小讀物》的日文譯本翻譯成中文,她每天晚上都坐在父親對面,與他共用一盞燈,四年來,她将10本書翻譯成總共100萬字。就在那時,她有成為一名翻譯的願望。

溫潔茹當時的月薪是89.5元。小錢在農場領取26元的生活費,她還可以從文聯獲得每月40元的家庭津貼。她有三個孩子來養活她的母親和她三歲的妹妹溫長偉,她沒有工作。她花了八天時間,搶購日本女作家中本聰的小說《火鳳凰》最後一章的譯本,共計3萬字,收得約200元稿費。用這支筆,她養家糊口,小千被打到右邊的22年。她說她是一隻老母雞,想保護小倩和她翅膀下的孩子們。

多年後,小千說,雪在他心目中是超人。

從反右開始到改革開放,溫潔茹一直保持着一個習慣:用小錢的通訊讀完後就毀了,把水泡泡成紙漿扔掉。即使這封信是關于生活瑣事的,也從未涉及目前的政治。

1961年,小倩經過三年零三個月的"監督勞動"回到北京,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編纂室工作。

當時,他們已經從宿舍匆匆趕到原元恩寺的一個大院子裡,每天聽鄰居們的指責,下定決心要搬家。就在文傑拿到兩本翻譯的報酬時,他用這筆錢買了一個私人業主出售的五棟南屋和一棟小西屋。三個姐妹也一起搬進來。他們開玩笑地稱它為諾亞方舟。

1962年,婁世毅被派去文傑魯一個任務:"把錢放米孫那套技能學過來"。

錢賴斯孫和周作人的經曆非常相似。抗日戰争爆發後,錢華順受國立清華大學的委托,留在北京保留學校的資産。北平淪陷後,他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和文學院院長。當時雖然有很多日本譯者,但稱職的經典文學譯者寥寥無幾,是以出版社上司經常說:要趁着周佐和錢賴斯孫健的功夫,請他們翻譯最難的古典作品,并付出高昂的代價買,現在不能出版,将來總能出版。

婁世儀親自帶文傑魯到千大孫家,說要給他帶個"女弟子"。出版社自1958年起,每月繳納100元"稿件預付款"(投稿後由稿件費用扣除),當天約定,因為文傑若要學習,即當月調整為150元。

1962年至1965年,文潔如在錢大孫的指導下學習了四年日本古典文學,每周學習三個上午。為了不耽誤他的時間,他翻譯的東西,她學到的東西,實際上,在幫助他組織手稿方面發揮了作用。她說,她一生中有很多老師,似乎沒有人被稱為"老師",但錢達孫确實是她的老師。

1962年秋天,文傑如曾邀請他和師傅回家吃過一次火鍋。很快,老先生坐電車去出版社找她,說買一隻山雞(當時食物相當稀缺),不友善她和小錢第二天吃午飯。

第二天,他們準時到達預約。蕭謙早年讀錢道順帶着遠身自《但丁》的意大利語譯本",很佩服,兩人談得很開心。

小錢對文傑若有感覺:"能多抽出一些時間幫他搶一些翻譯,那該有多好啊!像他這樣的大學生,到哪裡去找啊!"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暫停了周作人、錢大孫等幾位譯者的預審稿費。1966年8月,78歲的錢大孫被紅衛兵毆打緻死。1967年,周作人也死于虐待。

1966年8月,蕭倩也被囚禁在"牛棚"裡。迫于幫助,三姐妹不得不付給小錢多年手稿、卡片、便條、信件等一把火炬。

8月27日.m 9點,文傑被一群人護送到她母親住在東48街和48街的院子裡,然後下班回家。她母親的房子漆黑而咕噜咕噜,沒有聲音。那些人讓她說出新聞機器藏在哪裡,說她在美國的姐姐是一名特工,他們的母親和女兒也是特工。審訊一直持續到深夜,"老特工"一起戰鬥。沖進屋裡,卻發現老人自殺了。男人們毆打她的頭發,強迫她在母親的屍體前大聲咒罵"死活",直到黎明。她默默忍受,因為她是家庭的支柱。

蕭倩做出了和嶽母一樣的選擇。他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藥和半瓶白葡萄酒,及時被發現被趕回醫院。面對死神剛從死神身邊歸來的蕭倩,溫潔茹幹脆俯下身,在耳邊用英語低聲說:我們一定要活得比所有人都活!(我們将比他們活得更長!)

文傑如果問小倩,就知道了,為什麼呢?起初,小謙可以選擇留在劍橋,成為一名有著作的劍橋教授,也可以選擇留在香港,繼續他的新聞事業。小千傷心道:"想想那些該怎麼辦!我是中國人,應該承擔中國人的命運。"

1969年,小錢和溫潔茹一家子女被轉到湖北省鹹甯市五七幹校。

秦順新和文傑如屬于同一家公司。他記得,很少有人接近這個家庭。

小錢60歲了,卻被當成強力勞動者,稱自己是"大力神,能扛兩百斤"。文傑如果測量,被舉報給公司,她被準許,我還是做好事。排長讓蕭謙挖泥,她為他挖土;

1973年7月,文傑如被調回人民文學出版社。蕭謙也請了假回到北京。他們原來的房子被占用了,新房子是土坯房,狹窄而擁擠。溫潔茹把八把椅子放在辦公室裡,睡了10年。

1979年,蕭謙被重新命名。1983年春節過後,他們搬進了福府街上一個四室一室的單元房。這是他們結婚以來第10次搬家。人生終于安定下來,他們也第一次有了一個研究,叫做"樂仔之後"。

譯成《尤利西斯》

1990年,翻譯森林出版社社長李晶鼎要求英文翻譯界的每個人翻譯《尤利西斯》,大約一圈被拒絕。他還試圖勸說錢倩翻譯這本書,并說葉俊健說隻有錢的書才能在中國翻譯。錢小倩回信說:"《尤利西斯》不能用通常的所謂翻譯來翻譯。如果我三四十歲,也許(不太可能)不自己做某事,而現在八十歲,然後從麻煩中尋求痛苦,就好像不敞開心扉談論自殺一樣。"

李京東又找到了小千。此前,1989年,肖乾剛被國務院聘為中央文化曆史博物館新館長。80歲的肖謙想拒絕,但63歲的文傑欣然同意下來。

溫潔茹已經學了十年的英語。1940年,她從國小畢業,就讀于由法國天主教聖心創立的聖心學校。她的四個姐姐在聖心學校讀書,她趕上了最後一班公共汽車。後來,她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外語系。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她在業餘時間翻譯了數百萬字的文學作品,但沒有一個是傑作,其中大部分都是用日語翻譯的。她記得,小時候在日本的時候,父親曾經指着書店裡的一套《尤利西斯》的日文譯本對她說:"你看,日本人連這麼難看的書都翻出來了,如果你努力做翻譯,以後就把書印上自己的名字怎麼好!"

蕭謙和這本"天書"有着更深層次的命運。1939年,當他第一次來到劍橋時,他買了這本兩卷本的書,當他還是劍橋大學的研究所學生時,他專注于英國心理學小說。1945年初,他還專程前往瑞士蘇黎世,參觀喬伊斯的墳墓,寫道:"世界文學中隐藏着一個偉大的叛徒。他用自己的才華和知識去探索極緻巅峰,也可以說是浪費了一份禮物走向了死胡同。究竟是什麼情況,本世紀很難打破這個詞。即便如此,他還是猶豫着要不要翻譯這本偉大的書。

文傑如果把第一章譯成一章,給小倩試讀,看底稿不錯,打磨起來沒有麻煩,蕭謙才同意。在1990年9月20日簽訂的合同上,寫着"翻譯文傑如,修正者蕭謙"。直到1992年,肖謙才确信自己可以保證翻譯的品質而不拖累他,才最終簽訂了翻譯合同。

肖謙寫于1991年7月的《一對老人,兩個作坊》,記載了這段翻譯生活。他說,與他同時代的大多是孩子和孫子孫女,很少有像他和溫潔如這樣的孩子飛得飛得很遠。但他們既沒有吹噓這個冰冷的晚年的意圖,也沒有絲毫的怨恨,對目前的"工廠中的房間生活"非常滿意。

在這個"工作坊"裡,他們行功,文傑在"小功"的時候,如草翻譯和評論,做"信";兩個人最喜歡的詞是"團隊合作"。

他們的門上有一張紙條:生病了,仍然想工作;這兩個150歲的年輕人在一起,和年輕人一樣熱情。兩人都覺得,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這是他們一生中最好、最穩定的一天。

小錢在書房和客房裡寫字,溫潔如的書桌上擠滿了卧室的大床。書架幾乎緊挨着天花闆,她經常上爬下看參考書或字典。她放棄了所有的休息和娛樂,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幾個月都沒有下樓。

小千說,在這份工作中,他的妻子是"火車頭"。她的辛勤工作一直在改變他,而《尤利西斯》的翻譯就是這一轉變過程的高潮。他最佩服的是妻子的"配額"方式(溫潔茹說這要歸功于父親從小就接受的訓練),無論工作多麼努力,都可以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來完成。

溫潔茹最喜歡翻譯腿部女孩格蒂·麥克道爾(Gerty McDowell)的部分,這讓她想起了患有腿病17年的三個姐姐。三姐妹未婚,溫潔茹和小倩住在一起。

工作之餘,溫潔茹唯一的活動就是幫姐姐打理一些家務。為三隻喂食和換水本來是小謙的工作,因為他加了背痛,文傑如果這項工作也接手了。小千說,别看是最麻煩的寵物,三天兩頭也做了一些把戲。有一次,為了抓住誘餌,大用血咬了小的前爪。溫傑如将小隔離開來,為它服用了幾天的紫藥水。

1994年,《尤利西斯》曆時四年零三個月,才最終被翻譯出版。這是《尤利西斯》中文的首次完整譯本,已成為文學界的一件大事。1995年,肖謙和溫潔如在上海創下了1000冊的紀錄。

獨居多年

1998年,畫家張斌被介紹,并第一次見到了他欽佩的兩位"尤利西斯"譯者。

當時,肖倩因心肌梗塞在北京醫院就診。文潔茹在病房裡放了一張書桌,一邊忙着翻譯一邊照顧他。

張斌覺得小倩和文傑如果性格相輔相成,小倩幽默、機智,文傑如果真實、樸實,但她參加活動一定要穿得考究,梳理頭發,化一點淡妝,文化上大家的内心風格。張斌給他們拍了一張照片,是兩朵雞冠花,因為小錢屬于雞,文傑如果是娶雞帶雞。他們倆都非常喜歡這張照片。

肖倩于1999年2月安全去世。在進入半意識狀态之前,他一直在說:"回家,回家。從他的随身物品中,溫潔茹發現了留給她的一條短信,上面寫着:"謝謝你自1954年以來一直安頓我的靈魂。"

孩子想帶文傑去美國,她說:"我能去哪裡?你父親背後的事情在10年内都做不到。"

獨居後,鄰居石佳成了她的"使者"之一。20世紀80年代初,石佳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外文圖書館當圖書管理者,經常去看文傑如查資料。一般人來借書給石佳幫忙找,但文傑如果這些資料都知道了,都是自己直接找的。很多人會為了便于抄襲而拆開一本書,她從來不會,每次還書都會給書包一本新書。

斯嘉麗有時會幫溫傑魯傳遞手稿。文傑如果每次黃昏,因為這次在陽光下一直沒能看到手稿,而且天空還是略顯亮麗的,她覺得這陽光很有價值。

多年來,文傑如果一直自己做飯,極其簡單,隻把食材倒進鍋裡用食用油和鹽水煮熟,然後分成幾份吃兩天。她每周去餐廳吃一次魚,打包好,再吃幾條。

2000年後,随着年齡的增長,她的侄子黃有文成為她的助手之一。黃有文覺得文傑如果人簡單而真誠,很多人以各種名義到家裡搜尋資料和手稿,她就讓它帶走了。她還曾以修建蕭倩墓的名義騙取了不少錢财。

張斌說,文傑總是不怕任何打擊,她說損失一點錢還好,因為生命和健康是最重要的。"更别說國家補貼了,90歲以上的人每月補貼500多元,為什麼會有數十萬顆心。

《尤利西斯》出版後不久,南京新華書店邀請她與《呼嘯山莊》的譯者楊偉簽約,楊偉的女兒趙薇第一次見到文傑如。

趙記得,和穿便衣的母親不同,溫潔茹穿的是一條裙子,上面有一件紅色的大外套,化了妝。

趙說,雖然翻譯是同一位,但母親楊偉和文傑茹的氣質完全不同。楊偉非常擅長生活,興趣廣泛,孩子氣,而文傑如果除了工作,沒有其他物質和享受的欲望。她覺得文潔茹的很多功課和人生哲學都不一樣,從不看别人的喜好,喜歡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盡管起起伏伏,她找不到困惑、悲傷、苦澀和掙紮的話語,心境總是像一個鬥士,一切多愁善感,簡單明了。

這些年來,趙薇每次見到她,總滿懷信心地說,她會追上楊薇(101歲)。

她經常問趙薇,拿出幾本書,讓她出汗。

她在國外沒有三個孩子打電話,從來沒有聯系過他們,也不希望他們經常回來探望:"我忙于自己的生意,不要打擾我。現在,應重慶出版社的邀請,她正在翻譯戴在芝的《别了》。

她獨自一人生活,直到今年夏天摔倒并右手腕骨折,這位93歲的老人在朋友和家人的幫助下聘請了一名保姆。休息時,她喜歡和保姆聊天,告訴她小千的過去,談論她的童年。

小時候,她家住在東北城市北京桃子巷3号。巷子不長,一共有十幾個家庭成員住。她的家人住在一個大院子裡,前面和後面有四個,還有一個西邊的院子。母親在五個院子裡種了花,吸引了許多蜜蜂,蝴蝶和蜻蜓。文傑如果原名文心,五姐妹的名字分别是桂、樹、龍、檀香、龍、龍。院子裡,有幾棟爺爺、父親、姐妹三代買的書的房子,不用去圖書館,就能在書海中找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