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母亲自杀身亡,丈夫萧乾自杀未遂,她说就是要比那些人都活得长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母亲自杀身亡,丈夫萧乾自杀未遂,她说就是要比那些人都活得长

1980年代,小钱和温洁茹在小钱的母校北京崇世中学合影留念。

"超人雪人"温杰鲁

记者/宋春丹

93岁的温洁茹(Wen Jieru)拥有近30年历史的住宅狭窄的两居室,位于北京复兴街的一座小型两居室塔楼内。丈夫萧倩去世后,她卖掉了隔壁的两居室房子,独自在那里住了20年。她说她一直住在那么大的房子里。

在狭窄的客厅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只有固定电话。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相框,其中最大的是肖谦作为《大公报》驻欧洲记者的黑白照片,歪歪扭扭的脑袋,笑容灿烂,充满青春活力。

房间破旧凌乱,但温杰并不在乎,因为书桌是她世界的一面。在一盏旧黄灯旁边放着一张日历,上面记录着她的日常工作日程。她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她必须继续组织和出版萧谦的书,以及翻译和写作。她多次说过:"我这辈子只做三件事,做翻译、写散文、保护萧谦。"

来访者太复杂了,她没有问任何问题,就打开了门。为了防止访客走错门打扰邻居,她只是在门上手写了一个"文洁如家"。但她希望人们能有话要说,迅速做出决定,不想多说八卦。

温洁茹曾经告诉自己要忘掉"粉丝"、画家张斌,他的姐妹们才华横溢,聪明,她自觉不够聪明,但勤奋。她觉得,这已经被证明是平凡和勤奋的最好的,太聪明了,不能死。

文杰如果生日了,张斌想去看她,她是不允许的,想等到95岁再做一个大生日。她相信自己能活过周有光,周有光在111岁时去世。

"温馨的家"

1953年春末,温洁茹第一次见到26岁的萧倩和43岁的萧谦。

当时小钱刚转学,社会领导向大家介绍,他暂时在家修改了一个电影剧本,如果有什么草稿要他处理,可以送到他家。文杰若有稿件,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苏联小说《百万富翁》,翻译了牙齿,证明改了第五次付不付印刷,就要求小钱处理。几天后,校样又变回来了,翻译腔丢失了,就像创作一样。她想了想很久没改的句子,现在她真的把它整理好了。

文杰若被小谦的知识所吸引,意识到在写作工作中,他不仅找到了向导,还知道了声音。两人慢慢发现,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沉浸在外国文化和文学中,喜欢罗曼·罗兰、狄更斯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母亲自杀身亡,丈夫萧乾自杀未遂,她说就是要比那些人都活得长

1954年萧谦与文洁儒的婚纱照。

文杰从未恋爱过,萧倩有过三次婚姻。萧倩向她坦白:"有一次抛弃了一个人,然后两次抛弃了。一度,劝告的声音占了上风,她和小千分手了八个月,但最终决定嫁给他。

1954年4月30日,他们午休,从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领取结婚证。小千租了两辆三轮车,温洁茹坐在一辆,另一辆背着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旧衣柜。萧谦骑着他半旧的自行车,1946年从英国带回来,来到他位于东将军布胡通46号的旅馆。新婚之夜,文杰若还在灯下突袭一个等待工厂证明,没完就看不到床,让第四次做新郎的小倩目瞪口呆。

萧谦送给温洁如一枚精致的玛瑙胸针作为新的婚庆物品。上面有一个象牙雕刻的爱神,锦缎盖的背面写着:"感谢世界造雪。签名:莱齐。乐子是小钱的小名,雪子小时候在日本的时候是温洁茹的日文名。

进入文学家族的萧谦发现,文学家族总是充满宗教音乐的氛围。毕业于燕京大学的肖谦也深受宗教的影响。他搬出了数百张从海外带回来的西方唱片,和温洁茹一起,挑选了莫扎特的《安魂曲》、亨德尔的《弥赛亚》,静静地听着。

1954年深秋,秦顺新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到第三编辑室(苏联东欧文学编辑室)工作。编辑室里只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她的写作中留着两条刺绢辫子,她是一个有风格的男人。秦顺新记得,温洁如正在编辑苏联百万字小说《磨石农场》,浪费睡眠忘了食物,一刻钟的工作也想抢时间睡觉。

1956年是温洁儒最想念的一年。在他女儿一岁的儿子之后,萧薇出生了。小钱发现自己每次抽完烟后都会打开窗户通风,就有意识地戒烟了。在休息期间,他们一起听古典音乐和相声。每个星期天,他们都会带着三个孩子(长子是前妻所生的)去公园。

这段时间是萧谦春风傲袭来的时候。他的名字经常在报纸上报道,他的声誉也在那里。他很美,精神面貌很好,经常开心地哼着美国民歌《可爱的家》。

《超人雪人》

今年,在协会动员和《文学杂志》主编张光年"强硬"的劝说下,肖谦成为《文学杂志》副主编。他本来不会喜欢的,因为这是一个"不祥"的单位,很多大作家都埋下了头颅,他的意图是脱离生产从事创作,但出于害怕给人"互不相识"的印象,他只能同意下来,成为总编辑和三名副总编辑团队中唯一的无党派成员。

很快,反右运动来了。肖谦因在上海《文报》上发表《为什么人民》出版社成为《魏门》和《人民日报》《安心宽容与人事工作》而被《人民日报》打得右倾。他被指控"企图篡夺共产党的领导权",他的反苏、反共、反人民、亲美、亲英和亲戴的帽子戴在他的头上。

萧乾本是个谨慎的人。1949年8月,他离开香港前往北平之前,曾给海外朋友写信,说连新年电影将来都不能交换。因为他对1930年代中期的苏联和战后的东欧了如指掌,所以他知道像他这样的侨民应该对在国外的关系格外谨慎。但这一次,它仍然是一场灾难。

母亲自杀身亡,丈夫萧乾自杀未遂,她说就是要比那些人都活得长

照片 温先生于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系。

小千调来了,张光年向文杰提议如果也调了一下,她觉得自己不是记者的素材,于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娄世毅也没有让她。温洁如认为,不去文学杂志是他第一次拯救全家人。作为运动的重头戏,《文学杂志》因为与萧谦的关系而走向了右歼,而人民文学出版社有200人,仅古典系就有7人被打向右,5%的指标属于自己的回合。

小千在被打向右后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晚上,他经常惊呼:天塌下来了!文杰平静地说:天塌下来了,地面在反面。她被要求在萧倩手下划一条线,她拒绝了。小千说:"玛姬(文洁茹在圣心学校读书时的英文昵称),天下真的很冷啊,多亏了一个家。"

应该单位的要求,她写了一份举报材料。她在材料中说,导致小倩被描绘成右翼的两篇文章与她密切相关。因为他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耳朵对耳朵,萧乾才写了《人民》出版社为什么会变成一扇门",因为他和小钱谈到了人事部的工作之谜,每个人的档案都被放在一个绿色的盒子里,如果有人想诬陷别人可以完全捏造虚假的材料放进盒子里, 小钱受此影响写了一篇《放心容忍人员工作》的文章。

这封公开材料是她先给小钱看的,小倩的话没有改过。当材料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主编王仁舒时,王仁舒没有说话,只是示意她把它放到桌子上,文杰如果觉得他可能根本没看过的话。

1958年11月,温洁如调到亚非集团,从病重的老编辑张梦林手中接过日本文学的编辑工作。

文杰鲁日本人有着坚实的基础。七岁时,她和她的兄弟姐妹与外交官的父亲一起去东京呆了两年。回到北京后,她上了一所日本小学。她的父亲曾要求她将《世界小学读物》的日文译本翻译成中文,她每天晚上都坐在父亲对面,与他共用一盏灯,四年来,她将10本书翻译成总共100万字。就在那时,她有成为一名翻译的愿望。

温洁茹当时的月薪是89.5元。小钱在农场领取26元的生活费,她还可以从文联获得每月40元的家庭津贴。她有三个孩子来养活她的母亲和她三岁的妹妹温长伟,她没有工作。她花了八天时间,抢购日本女作家中本聪的小说《火凤凰》最后一章的译本,共计3万字,收得约200元稿费。用这支笔,她养家糊口,小千被打到右边的22年。她说她是一只老母鸡,想保护小倩和她翅膀下的孩子们。

多年后,小千说,雪在他心目中是超人。

从反右开始到改革开放,温洁茹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用小钱的通讯读完后就毁了,把水泡泡成纸浆扔掉。即使这封信是关于生活琐事的,也从未涉及当前的政治。

1961年,小倩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监督劳动"回到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纂室工作。

当时,他们已经从宿舍匆匆赶到原元恩寺的一个大院子里,每天听邻居们的指责,下定决心要搬家。就在文杰拿到两本翻译的报酬时,他用这笔钱买了一个私人业主出售的五栋南屋和一栋小西屋。三个姐妹也一起搬进来。他们开玩笑地称它为诺亚方舟。

1962年,娄世毅被派去文杰鲁一个任务:"把钱放米孙那套技能学过来"。

钱赖斯孙和周作人的经历非常相似。抗日战争爆发后,钱华顺受国立清华大学的委托,留在北京保留学校的资产。北平沦陷后,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文学院院长。当时虽然有很多日本译者,但称职的经典文学译者寥寥无几,所以出版社领导经常说:要趁着周佐和钱赖斯孙健的功夫,请他们翻译最难的古典作品,并付出高昂的代价买,现在不能出版,将来总能出版。

娄世仪亲自带文杰鲁到千大孙家,说要给他带个"女弟子"。出版社自1958年起,每月缴纳100元"稿件预付款"(投稿后由稿件费用扣除),当天约定,因为文杰若要学习,即当月调整为150元。

1962年至1965年,文洁如在钱大孙的指导下学习了四年日本古典文学,每周学习三个上午。为了不耽误他的时间,他翻译的东西,她学到的东西,实际上,在帮助他组织手稿方面发挥了作用。她说,她一生中有很多老师,似乎没有人被称为"老师",但钱达孙确实是她的老师。

1962年秋天,文杰如曾邀请他和师傅回家吃过一次火锅。很快,老先生坐电车去出版社找她,说买一只山鸡(当时食物相当稀缺),不方便她和小钱第二天吃午饭。

第二天,他们准时到达预约。萧谦早年读钱道顺带着远身自《但丁》的意大利语译本",很佩服,两人谈得很开心。

小钱对文杰若有感觉:"能多抽出一些时间帮他抢一些翻译,那该有多好啊!像他这样的大学生,到哪里去找啊!"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暂停了周作人、钱大孙等几位译者的预审稿费。1966年8月,78岁的钱大孙被红卫兵殴打致死。1967年,周作人也死于虐待。

1966年8月,萧倩也被囚禁在"牛棚"里。迫于帮助,三姐妹不得不付给小钱多年手稿、卡片、便条、信件等一把火炬。

8月27日.m 9点,文杰被一群人护送到她母亲住在东48街和48街的院子里,然后下班回家。她母亲的房子漆黑而咕噜咕噜,没有声音。那些人让她说出新闻机器藏在哪里,说她在美国的姐姐是一名特工,他们的母亲和女儿也是特工。审讯一直持续到深夜,"老特工"一起战斗。冲进屋里,却发现老人自杀了。男人们殴打她的头发,强迫她在母亲的尸体前大声咒骂"死活",直到黎明。她默默忍受,因为她是家庭的支柱。

萧倩做出了和岳母一样的选择。他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和半瓶白葡萄酒,及时被发现被赶回医院。面对死神刚从死神身边归来的萧倩,温洁茹干脆俯下身,在耳边用英语低声说:我们一定要活得比所有人都活!(我们将比他们活得更长!)

文杰如果问小倩,就知道了,为什么呢?起初,小谦可以选择留在剑桥,成为一名有著作的剑桥教授,也可以选择留在香港,继续他的新闻事业。小千伤心道:"想想那些该怎么办!我是中国人,应该承担中国人的命运。"

1969年,小钱和温洁茹一家子女被转到湖北省咸宁市五七干校。

秦顺新和文杰如属于同一家公司。他记得,很少有人接近这个家庭。

小钱60岁了,却被当成强力劳动者,称自己是"大力神,能扛两百斤"。文杰如果测量,被举报给公司,她被批准,我还是做好事。排长让萧谦挖泥,她为他挖土;

1973年7月,文杰如被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萧谦也请了假回到北京。他们原来的房子被占用了,新房子是土坯房,狭窄而拥挤。温洁茹把八把椅子放在办公室里,睡了10年。

1979年,萧谦被重新命名。1983年春节过后,他们搬进了福府街上一个四室一室的单元房。这是他们结婚以来第10次搬家。人生终于安定下来,他们也第一次有了一个研究,叫做"乐仔之后"。

译成《尤利西斯》

1990年,翻译森林出版社社长李晶鼎要求英文翻译界的每个人翻译《尤利西斯》,大约一圈被拒绝。他还试图劝说钱倩翻译这本书,并说叶俊健说只有钱的书才能在中国翻译。钱小倩回信说:"《尤利西斯》不能用通常的所谓翻译来翻译。如果我三四十岁,也许(不太可能)不自己做某事,而现在八十岁,然后从麻烦中寻求痛苦,就好像不敞开心扉谈论自杀一样。"

李京东又找到了小千。此前,1989年,肖乾刚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化历史博物馆新馆长。80岁的肖谦想拒绝,但63岁的文杰欣然同意下来。

温洁茹已经学了十年的英语。1940年,她从小学毕业,就读于由法国天主教圣心创立的圣心学校。她的四个姐姐在圣心学校读书,她赶上了最后一班公共汽车。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外语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她在业余时间翻译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但没有一个是杰作,其中大部分都是用日语翻译的。她记得,小时候在日本的时候,父亲曾经指着书店里的一套《尤利西斯》的日文译本对她说:"你看,日本人连这么难看的书都翻出来了,如果你努力做翻译,以后就把书印上自己的名字怎么好!"

萧谦和这本"天书"有着更深层次的命运。1939年,当他第一次来到剑桥时,他买了这本两卷本的书,当他还是剑桥大学的研究生时,他专注于英国心理学小说。1945年初,他还专程前往瑞士苏黎世,参观乔伊斯的坟墓,写道:"世界文学中隐藏着一个伟大的叛徒。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知识去探索极致巅峰,也可以说是浪费了一份礼物走向了死胡同。究竟是什么情况,本世纪很难打破这个词。即便如此,他还是犹豫着要不要翻译这本伟大的书。

文杰如果把第一章译成一章,给小倩试读,看底稿不错,打磨起来没有麻烦,萧谦才同意。在1990年9月20日签订的合同上,写着"翻译文杰如,修正者萧谦"。直到1992年,肖谦才确信自己可以保证翻译的质量而不拖累他,才最终签订了翻译合同。

肖谦写于1991年7月的《一对老人,两个作坊》,记载了这段翻译生活。他说,与他同时代的大多是孩子和孙子孙女,很少有像他和温洁如这样的孩子飞得飞得很远。但他们既没有吹嘘这个冰冷的晚年的意图,也没有丝毫的怨恨,对目前的"车间生活"非常满意。

在这个"工作坊"里,他们行功,文杰在"小功"的时候,如草翻译和评论,做"信";两个人最喜欢的词是"团队合作"。

他们的门上有一张纸条:生病了,仍然想工作;这两个150岁的年轻人在一起,和年轻人一样热情。两人都觉得,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是他们一生中最好、最稳定的一天。

小钱在书房和客房里写字,温洁如的书桌上挤满了卧室的大床。书架几乎紧挨着天花板,她经常上爬下看参考书或字典。她放棄了所有的休息和娛樂,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幾個月都沒有下樓。

小千说,在这份工作中,他的妻子是"火车头"。她的辛勤工作一直在改变他,而《尤利西斯》的翻译就是这一转变过程的高潮。他最佩服的是妻子的"配额"方式(温洁茹说这要归功于父亲从小就接受的训练),无论工作多么努力,都可以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来完成。

温洁茹最喜欢翻译腿部女孩格蒂·麦克道尔(Gerty McDowell)的部分,这让她想起了患有腿病17年的三个姐姐。三姐妹未婚,温洁茹和小倩住在一起。

工作之余,温洁茹唯一的活动就是帮姐姐打理一些家务。为三只喂食和换水本来是小谦的工作,因为他加了背痛,文杰如果这项工作也接手了。小千说,别看是最麻烦的宠物,三天两头也做了一些把戏。有一次,为了抓住诱饵,大用血咬了小的前爪。温杰如将小隔离开来,为它服用了几天的紫药水。

1994年,《尤利西斯》历时四年零三个月,才最终被翻译出版。这是《尤利西斯》中文的首次完整译本,已成为文学界的一件大事。1995年,肖谦和温洁如在上海创下了1000册的纪录。

独居多年

1998年,画家张斌被介绍,并第一次见到了他钦佩的两位"尤利西斯"译者。

当时,肖倩因心肌梗塞在北京医院就诊。文洁茹在病房里放了一张书桌,一边忙着翻译一边照顾他。

张斌觉得小倩和文杰如果性格相辅相成,小倩幽默、机智,文杰如果真实、朴实,但她参加活动一定要穿得考究,梳理头发,化一点淡妆,文化上大家的内心风格。张斌给他们拍了一张照片,是两朵鸡冠花,因为小钱属于鸡,文杰如果是娶鸡带鸡。他们俩都非常喜欢这张照片。

肖倩于1999年2月安全去世。在进入半意识状态之前,他一直在说:"回家,回家。从他的随身物品中,温洁茹发现了留给她的一条短信,上面写着:"谢谢你自1954年以来一直安顿我的灵魂。"

孩子想带文杰去美国,她说:"我能去哪里?你父亲背后的事情在10年内都做不到。"

独居后,邻居石佳成了她的"使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石佳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经常去看文杰如查资料。一般人来借书给石佳帮忙找,但文杰如果这些资料都知道了,都是自己直接找的。很多人会为了便于抄袭而拆开一本书,她从来不会,每次还书都会给书包一本新书。

斯嘉丽有时会帮温杰鲁传递手稿。文杰如果每次黄昏,因为这次在阳光下一直没能看到手稿,而且天空还是略显亮丽的,她觉得这阳光很有价值。

多年来,文杰如果一直自己做饭,极其简单,只把食材倒进锅里用食用油和盐水煮熟,然后分成几份吃两天。她每周去餐厅吃一次鱼,打包好,再吃几条。

2000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侄子黄有文成为她的助手之一。黄有文觉得文杰如果人简单而真诚,很多人以各种名义到家里搜寻资料和手稿,她就让它带走了。她还曾以修建萧倩墓的名义骗取了不少钱财。

张斌说,文杰总是不怕任何打击,她说损失一点钱还好,因为生命和健康是最重要的。"更别说国家补贴了,90岁以上的人每月补贴500多元,为什么会有数十万颗心。

《尤利西斯》出版后不久,南京新华书店邀请她与《呼啸山庄》的译者杨伟签约,杨伟的女儿赵薇第一次见到文杰如。

赵记得,和穿便衣的母亲不同,温洁茹穿的是一条裙子,上面有一件红色的大外套,化了妆。

赵说,虽然翻译是同一位,但母亲杨伟和文杰茹的气质完全不同。杨伟非常擅长生活,兴趣广泛,孩子气,而文杰如果除了工作,没有其他物质和享受的欲望。她觉得文洁茹的很多功课和人生哲学都不一样,从不看别人的喜好,喜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尽管起起伏伏,她找不到困惑、悲伤、苦涩和挣扎的话语,心境总是像一个斗士,一切多愁善感,简单明了。

这些年来,赵薇每次见到她,总满怀信心地说,她会追上杨薇(101岁)。

她经常问赵薇,拿出几本书,让她出汗。

她在国外没有三个孩子打电话,从来没有联系过他们,也不希望他们经常回来探望:"我忙于自己的生意,不要打扰我。现在,应重庆出版社的邀请,她正在翻译戴在芝的《别了》。

她独自一人生活,直到今年夏天摔倒并右手腕骨折,这位93岁的老人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聘请了一名保姆。休息时,她喜欢和保姆聊天,告诉她小千的过去,谈论她的童年。

小时候,她家住在东北城市北京桃子巷3号。巷子不长,一共有十几个家庭成员住。她的家人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前面和后面有四个,还有一个西边的院子。母亲在五个院子里种了花,吸引了许多蜜蜂,蝴蝶和蜻蜓。文杰如果原名文心,五姐妹的名字分别是桂、树、龙、檀香、龙、龙。院子里,有几栋爷爷、父亲、姐妹三代买的书的房子,不用去图书馆,就能在书海中找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