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丁戊奇荒:一千萬人命喪饑荒,清政府反倒認為救災得當

作者:曆史雲霧

1876年2月,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在路過山西太原時,看到城門口那堆積如山屍體,像屠宰場的豬一樣被摞在一起,随處可見的豺狗正在饕餮般的啃食殘肢。與此同時,不斷有馬車駛入城内,将被吃剩的屍體運往城外天坑,來不及掩埋的就會當場焚燒。城内屍體堆積如山,城外焚屍火光沖天,這就是丁戊奇荒的真實寫照

然而,就是這麼一場救援遲緩的特大災荒,卻被清廷美化成一次高尚的救助行動。

丁戊奇荒:一千萬人命喪饑荒,清政府反倒認為救災得當

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中的芸芸衆生

其一:草根被賣到3兩,婦女被當作商品出售

19世紀70年代中後期,正當洋務派“自強求富”活動緊密進行之際,一場前所未有的特大幹旱悄然洗劫了中華大地的北部,并整整持續了四年之久,山西、河南、山東作為當時的産糧大省,受到的災情最為嚴重,多地河流幹枯,土地龜裂,無法再耕種任何作物。

然而,幹旱不過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随之而來的蝗災更加令人觸目驚心。從陝西延申到河北,蝗蟲遮天蔽日,所到之處不僅把殘存的莊稼啃噬殆盡,就連菜葉都被嚼食過半。在糧菜大規模欠收的情形下,米麥價格一路飙升,當時僅需耗費一鬥大米,便可換取一所精美院落。

丁戊奇荒:一千萬人命喪饑荒,清政府反倒認為救災得當

在米價暴漲的情況下,地主尚可憑借雄厚的資産購買糧食,可普通百姓身無分文,為求生存隻得将目光轉向其餘的糧食替代物。 這就促使樹皮、草根價格也随之攀升。為了擷取草根樹皮,群眾拉幫結派,不分晝夜的在山中搶占地盤,挖掘草木。據當時的資料記載,一擔草根的價格甚至被炒到了3兩銀子,而且還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态。

洲灘裡俱刨的根盡斷絕,又把那榆樹上老皮刮幹。初起手刮榆皮怕人看見,到後來拼性命誰人敢攔!根面直賣到八十以上,麻糁面也賣到七十大錢。《洪洞梁培才丁醜大荒米糧文》

當草根樹皮被挖掘殆盡後,災區群眾失去了唯一的糧食來源,社會秩序徹底崩壞,單就一個家庭而言,想要活下去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減少人口。在傳統農業社會,男性作為重要的勞動資源,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被當作商品出售,是以首先考慮的是婦女兒童。

山東作為丁戊奇荒受災最嚴重的地區,關于婦女買賣的記載極為繁多。

民苦乏食,艱辛備嘗,始則出售産業,繼鬻賣妻子。 民國《永和縣志》

在将自己的妻子出售給地主後,丈夫便可擷取一大擔糧食,以此換來全家人的生存希望。

除此之外,在“三綱五常”倫理的影響下,有些婦女不忍心丈夫與公公被餓死,便會主動找到人販子商議,為自己謀求一個好價錢,通過這種自我犧牲來換取全家人的短暫溫飽。

丁戊奇荒:一千萬人命喪饑荒,清政府反倒認為救災得當

雖然這些婦女對将來的處境有了一定預見,但實際上的境況比她們預見的更為悲慘,被販賣的婦女多是為婢為娼。可以說,也正是因為災荒中有太多婦女被賣往他地,男女性别比例嚴重均衡,緻使華北地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内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的現象。

其二:陝山兩地的狼群大聚集

在丁戊奇荒發生後的三年内,陝西與山西北部的草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由幹旱帶來的水草幹枯,影響了食物鍊的正常運作,随着兔、羊等食草動物的銳減,狼群出現了食物短缺,善于适應環境變化的草原狼開始向人類區域轉移。

丁戊奇荒:一千萬人命喪饑荒,清政府反倒認為救災得當

與此同時,在長年累月的饑荒之下,陝山兩省的群眾早已無力支撐,餓死、凍死、病死者不計其數。而且,當時的人們無力埋葬屍體,導緻死屍遍布城鎮村落,進而引發了全局範圍内的特大瘟疫。

饑荒與瘟疫的來回交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災害鍊條:旱災-糧食歉收-饑荒爆發-人口死亡-瘟疫。據資料統計,丁戊奇荒的四年間,陝山兩地共有400萬人喪生。

随着城内人口的日漸稀少,守備力量自然薄弱,在人類防禦力量不斷削弱之際,狼群得以趁虛而入,展開一場大規模的狩獵。在山西中部的曲沃縣,10支狼群在三年内吞噬了上千名手無寸鐵的群眾。

野狼成群,相率噬人,殺人無算,經懸賞擊殺斃狼二百餘隻後狼患方息。《曲沃縣志》

其實,狼對人的恐懼性很高,平常它們不會輕易踏入人類領域。但在特大幹旱期間,狼群為了生存而四處覓食,當出現食物供應不足的情況時,它們被迫尋找新的求生之路,将人類當作覓食對象。

丁戊奇荒:一千萬人命喪饑荒,清政府反倒認為救災得當

據科學研究表明,野狼在捕獵時,往往是三五成群,發起有把握的圍殲戰,但在災荒期間,群眾因長期饑餓而導緻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個個形同枯槁、面黃肌瘦,哪能承受狼群的反複圍攻?是以由旱災引發的狼災,緻使西北地區的人口進一步減少。

清政府自認為功德無量

丁戊奇荒期間,山西面臨着一連串的人事調動,朝廷雖選用曾國奎(曾國藩弟弟)為新任巡撫,但曾國奎深知赈災與政績緊密關聯,害怕受到慈禧處分,是以稱病拒往。

然而,自同治年間開始,山西作為重要的産糧大省,早已被清廷納為農業稅繳納的重要省份。曾國奎越是借故拖延,清政府就越是催的急迫。

在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再三催促下,曾國奎不得己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趕往山西赴任巡撫。但他心裡十厘清楚,此行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赈災,而在于幫助朝廷收繳糧饷。

丁戊奇荒:一千萬人命喪饑荒,清政府反倒認為救災得當

旱災

這裡有個相當詭異的現象:一個平常的财政争議,卻要在旱災這種特殊場合當中爆發。對于曾國奎而言,他是山西百姓的父母官,處理旱災應是最為緊要之事,然而他卻必須同時辦理朝廷傳達下的收稅任務;上行下效,地方官員在赈災的同時,也要思考處理籌饷之事,必須限期内征集足夠饷銀。而能夠做最後決策的中央,也同時陷入了赈災與征稅的苦思,百姓的生命與中央的财政相比,到底哪個更為重要?

最終,在災荒進入最嚴重的階段以後,清政府仍未下定決心救災,而是派出欽差閻敬銘到山西考察災情,倘若群眾能夠承受災荒的壓力,便可照常征收賦稅。可當閻敬銘經過大同地界時,看到了屍橫遍野、賣兒鬻女的殘酷景象後,才立即上報清廷,請求全力赈災。可一切為時已晚,已經有數百萬百姓因政府的延遲救援而命喪災荒。

丁戊奇荒:一千萬人命喪饑荒,清政府反倒認為救災得當

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四年以後,随着氣候恢複正常,災荒也随之消失。清政府眼看一切恢複正常,便大張旗鼓的宣傳自身的救災功績,營造出一片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據山西沁州的官方志所載:

乃蒙列憲惠 政無微不至,國家恩澤有加無已,沁民實慶再生,尤當載之簡編,以垂後世。《光緒沁州志》

由此可見,丁戊奇荒最終消歇,被歸功于皇帝、朝廷的天恩浩蕩,是可以被記錄到史書中的無上功德,甚至剛經曆了數年奇災的百姓們都歡慶鼓舞。試問,那一千萬難民的在天之靈,将如何看待?

結語:

丁戊奇荒作為近代華北所遭受的特大災荒,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廣、破壞性強都是前所未見的。然而,清政府在得知災荒爆發後,并沒有第一時間前往赈濟,而是因為内部的财政問題争執不休,最終導緻越來越多的百姓被活活餓死,死于饑荒、瘟疫、狼患中的人口更是不計其數。更令人發指的是,災荒過後,清政府為了抹去污點,不斷在史書中将自己包裝成救世救難的大聖人,如此荒唐的政權怎能不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