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丁戊奇荒:一千万人命丧饥荒,清政府反倒认为救灾得当

作者:历史云雾

1876年2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路过山西太原时,看到城门口那堆积如山尸体,像屠宰场的猪一样被摞在一起,随处可见的豺狗正在饕餮般的啃食残肢。与此同时,不断有马车驶入城内,将被吃剩的尸体运往城外天坑,来不及掩埋的就会当场焚烧。城内尸体堆积如山,城外焚尸火光冲天,这就是丁戊奇荒的真实写照

然而,就是这么一场救援迟缓的特大灾荒,却被清廷美化成一次高尚的救助行动。

丁戊奇荒:一千万人命丧饥荒,清政府反倒认为救灾得当

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中的芸芸众生

其一:草根被卖到3两,妇女被当作商品出售

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正当洋务派“自强求富”活动紧密进行之际,一场前所未有的特大干旱悄然洗劫了中华大地的北部,并整整持续了四年之久,山西、河南、山东作为当时的产粮大省,受到的灾情最为严重,多地河流干枯,土地龟裂,无法再耕种任何作物。

然而,干旱不过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随之而来的蝗灾更加令人触目惊心。从陕西延申到河北,蝗虫遮天蔽日,所到之处不仅把残存的庄稼啃噬殆尽,就连菜叶都被嚼食过半。在粮菜大规模欠收的情形下,米麦价格一路飙升,当时仅需耗费一斗大米,便可换取一所精美院落。

丁戊奇荒:一千万人命丧饥荒,清政府反倒认为救灾得当

在米价暴涨的情况下,地主尚可凭借雄厚的资产购买粮食,可普通百姓身无分文,为求生存只得将目光转向其余的粮食替代物。 这就促使树皮、草根价格也随之攀升。为了获取草根树皮,民众拉帮结派,不分昼夜的在山中抢占地盘,挖掘草木。据当时的资料记载,一担草根的价格甚至被炒到了3两银子,而且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洲滩里俱刨的根尽断绝,又把那榆树上老皮刮干。初起手刮榆皮怕人看见,到后来拼性命谁人敢拦!根面直卖到八十以上,麻糁面也卖到七十大钱。《洪洞梁培才丁丑大荒米粮文》

当草根树皮被挖掘殆尽后,灾区民众失去了唯一的粮食来源,社会秩序彻底崩坏,单就一个家庭而言,想要活下去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少人口。在传统农业社会,男性作为重要的劳动资源,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被当作商品出售,因此首先考虑的是妇女儿童。

山东作为丁戊奇荒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关于妇女买卖的记载极为繁多。

民苦乏食,艰辛备尝,始则出售产业,继鬻卖妻子。 民国《永和县志》

在将自己的妻子出售给地主后,丈夫便可获取一大担粮食,以此换来全家人的生存希望。

除此之外,在“三纲五常”伦理的影响下,有些妇女不忍心丈夫与公公被饿死,便会主动找到人贩子商议,为自己谋求一个好价钱,通过这种自我牺牲来换取全家人的短暂温饱。

丁戊奇荒:一千万人命丧饥荒,清政府反倒认为救灾得当

虽然这些妇女对将来的处境有了一定预见,但实际上的境况比她们预见的更为悲惨,被贩卖的妇女多是为婢为娼。可以说,也正是因为灾荒中有太多妇女被卖往他地,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均衡,致使华北地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现象。

其二:陕山两地的狼群大聚集

在丁戊奇荒发生后的三年内,陕西与山西北部的草原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由干旱带来的水草干枯,影响了食物链的正常运行,随着兔、羊等食草动物的锐减,狼群出现了食物短缺,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草原狼开始向人类区域转移。

丁戊奇荒:一千万人命丧饥荒,清政府反倒认为救灾得当

与此同时,在长年累月的饥荒之下,陕山两省的民众早已无力支撑,饿死、冻死、病死者不计其数。而且,当时的人们无力埋葬尸体,导致死尸遍布城镇村落,进而引发了全局范围内的特大瘟疫。

饥荒与瘟疫的来回交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灾害链条:旱灾-粮食歉收-饥荒爆发-人口死亡-瘟疫。据资料统计,丁戊奇荒的四年间,陕山两地共有400万人丧生。

随着城内人口的日渐稀少,守备力量自然薄弱,在人类防御力量不断削弱之际,狼群得以趁虚而入,展开一场大规模的狩猎。在山西中部的曲沃县,10支狼群在三年内吞噬了上千名手无寸铁的民众。

野狼成群,相率噬人,杀人无算,经悬赏击杀毙狼二百余只后狼患方息。《曲沃县志》

其实,狼对人的恐惧性很高,平常它们不会轻易踏入人类领域。但在特大干旱期间,狼群为了生存而四处觅食,当出现食物供应不足的情况时,它们被迫寻找新的求生之路,将人类当作觅食对象。

丁戊奇荒:一千万人命丧饥荒,清政府反倒认为救灾得当

据科学研究表明,野狼在捕猎时,往往是三五成群,发起有把握的围歼战,但在灾荒期间,民众因长期饥饿而导致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个个形同枯槁、面黄肌瘦,哪能承受狼群的反复围攻?所以由旱灾引发的狼灾,致使西北地区的人口进一步减少。

清政府自认为功德无量

丁戊奇荒期间,山西面临着一连串的人事调动,朝廷虽选用曾国奎(曾国藩弟弟)为新任巡抚,但曾国奎深知赈灾与政绩紧密关联,害怕受到慈禧处分,所以称病拒往。

然而,自同治年间开始,山西作为重要的产粮大省,早已被清廷纳为农业税缴纳的重要省份。曾国奎越是借故拖延,清政府就越是催的急迫。

在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再三催促下,曾国奎不得己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赶往山西赴任巡抚。但他心里十分清楚,此行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赈灾,而在于帮助朝廷收缴粮饷。

丁戊奇荒:一千万人命丧饥荒,清政府反倒认为救灾得当

旱灾

这里有个相当诡异的现象:一个平常的财政争议,却要在旱灾这种特殊场合当中爆发。对于曾国奎而言,他是山西百姓的父母官,处理旱灾应是最为紧要之事,然而他却必须同时办理朝廷传达下的收税任务;上行下效,地方官员在赈灾的同时,也要思考处理筹饷之事,必须限期内征集足够饷银。而能够做最后决策的中央,也同时陷入了赈灾与征税的苦思,百姓的生命与中央的财政相比,到底哪个更为重要?

最终,在灾荒进入最严重的阶段以后,清政府仍未下定决心救灾,而是派出钦差阎敬铭到山西考察灾情,倘若民众能够承受灾荒的压力,便可照常征收赋税。可当阎敬铭经过大同地界时,看到了尸横遍野、卖儿鬻女的残酷景象后,才立即上报清廷,请求全力赈灾。可一切为时已晚,已经有数百万百姓因政府的延迟救援而命丧灾荒。

丁戊奇荒:一千万人命丧饥荒,清政府反倒认为救灾得当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四年以后,随着气候恢复正常,灾荒也随之消失。清政府眼看一切恢复正常,便大张旗鼓的宣传自身的救灾功绩,营造出一片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据山西沁州的官方志所载:

乃蒙列宪惠 政无微不至,国家恩泽有加无已,沁民实庆再生,尤当载之简编,以垂后世。《光绪沁州志》

由此可见,丁戊奇荒最终消歇,被归功于皇帝、朝廷的天恩浩荡,是可以被记录到史书中的无上功德,甚至刚经历了数年奇灾的百姓们都欢庆鼓舞。试问,那一千万难民的在天之灵,将如何看待?

结语:

丁戊奇荒作为近代华北所遭受的特大灾荒,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都是前所未见的。然而,清政府在得知灾荒爆发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前往赈济,而是因为内部的财政问题争执不休,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百姓被活活饿死,死于饥荒、瘟疫、狼患中的人口更是不计其数。更令人发指的是,灾荒过后,清政府为了抹去污点,不断在史书中将自己包装成救世救难的大圣人,如此荒唐的政权怎能不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