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作者:赵赵的期待

前言:

你可曾想过,在那个饥荒肆虐的年代,一位地方官员竟然鼓励商人抬高米价?这不是在火上浇油吗?然而,就是这一看似荒谬的做法,最终却化解了危机,拯救了无数生命。这位官员,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范仲淹。他的做法虽然出人意料,但却蕴含着深远的智慧和对百姓的关怀。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灾情笼罩

1050年的江南,本应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年的春耕刚刚结束,农民们正期待着一个丰收年。然而,就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干旱却彻底打乱了一切。

连日的酷暑将大地烤得干裂开来,绿意尽失。田间的庄稼被彻底毁于一旦,农民们的一年辛劳就这样付之东流。更可怕的是,这场干旱并未就此结束,反而愈演愈烈,几乎笼罩了整个江南地区。

浙江一带,更是灾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本是全国粮食的重要产区,如今却成了一片荒芜之地。到处可见干涸的河道、裂开的田垅,以及那些被暴晒得焦黄的庄稼秸秆。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而在城中,一些投机商人则趁机哄抬米价,让本就捉襟见肘的百姓雪上加霜。他们将米价狠狠地抬高到了180钱一石,远远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

街头巷尾,到处可见饥民的身影。他们赤着脚,蓬头垢面,口中唯有乞讨的话语。有的甚至已经奄奄一息,随时都可能撒手人寰。

眼看着这些可怜的生灵就要渐次凋零,朝廷也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必将酿成无法收拾的后果。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穷则思变

正当朝野上下一片迷惘之际,一位久负盛名的贤相被派往浙江一线。他,就是范仲淹。作为北宋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范仲淹自然也深知眼下的危机。

一旦灾情无法得到控制,暴动就指日可待。届时,朝廷的统治也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因此,他必须想办法迅速扭转局面,才是上策。可是,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单纯依靠官府的赈济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朝廷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发放救济粮,很快就会捉襟见肘。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于是,范仲淹开始着手谋划一场大戏。他深知,要解决眼前的危机,必须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传统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只有打破常规,才能最终化解这场危机。

正所谓穷则思变,危难之际往往也是智慧的催生之时。面对如此棘手的局面,范仲淹开始运筹帷幄,精心策划着一场场行动。他深知,这将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但只要能够最终拯救百姓于危难之中,一切付出都将是值得的。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引蛇出洞

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商人们将米价抬高。这一做法,无疑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可是,范仲淹却有自己的考量。

他清楚地知道,只要米价足够高,定能吸引周边地区的米商前来。届时,浙江一带的米价虽高,但供应却也将大大充足。这就为后续的行动创造了条件。

可是,要如何才能让商人们主动将米价抬高呢?范仲淹深知,单凭官府的命令是行不通的。毕竟,商人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如果米价被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他们自然不会乐意。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于是,范仲淹决定采取一种更为巧妙的方式。他先是召集了城中的商人,对他们进行了动员和鼓励。只要将米价抬高到一个足够高的水平,他们就能赚取到可观的利润。

果不其然,范仲淹的计策很快就奏效了。当米价被抬高到180钱一石时,来自四面八方的米商纷纷涌入浙江,趁机发一笔横财。他们对于眼前的利润无不垂涎欲滴,根本想不到这只是范仲淹精心布局的一个开端。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就在商人们为眼前的利润而兴奋雀跃之际,范仲淹却再次出手了。他下令开放官仓,免费向百姓发放救济粮。一时间,商人们手中的米价高得离谱,而官仓中的米却是白白送给百姓。可想而知,没有人会花重金购买商人们的高价米了。

眼见米价一路下跌,最终只能以100钱的价格将米卖给百姓,商人们无不垂头丧气。他们原本指望能在浙江捞一笔,却不曾想到最后竟然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卖米而已。

然而,就在商人们悻悻而归之时,浙江的灾情却已经彻底解决了。百姓们不仅能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到米粮,而且还能凭借自己的双手赚取收入,渡过难关。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以工代赈

在化解了米价危机之后,范仲淹并没有就此止步。他深知,单单依靠官府的赈济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百姓自食其力,才能真正走出阴霾。

于是,他开始在官府和寺庙中为灾民们安排工作。虽然报酬微薄,但总比整日游手好闲、靠乞讨为生要强得多。这不仅能让灾民们获得基本的生活来源,更能让他们重拾自我价值和尊严。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与此同时,范仲淹还巧妙地利用了浙江一带礼佛风气盛行的特点。他组织了各种庆典活动,吸引了大批香客前来。这不仅为当地增添了人气,也为灾民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范仲淹的安排下,一些灾民开始在寺庙中担任香火工,负责照看香火;另一些则在庙会上担任小商小贩,售卖一些小吃和纪念品。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虽然收入不多,但至少能够温饱。更重要的是,他们重拾了自食其力的尊严,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救济。

就这样,在范仲淹的精心安排下,浙江的灾情很快就得到了彻底的解决。百姓们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救济,而是凭借自己的双手赚取了生计。而朝廷,也因此免于了一场可能会动摇统治的暴乱。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而灾民竟然还拍手称好,为啥

结语:

然而,范仲淹的智慧并非一蹴而就。他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此英明的决策,源于他对时局的深刻洞见,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切身体会。作为一位地方官员,他深知灾情的严重性,也清楚单靠官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必须想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

正是凭借着这种对民生的高度重视,范仲淹才能够打破常规,采取一些看似荒谬的做法。他深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非权宜之计。可以说,正是这种精神,才是北宋能够在动荡年代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纵观历史,像范仲淹这样的贤相并不多见。他们不仅具有远见卓识,更懂得如何真正造福于民。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物,北宋才能在那个动荡年代里留下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而范仲淹本人,也因此被后人赐予了"文正"的谥号,以彰显他的卓越贡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