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作者:赵赵的期待

前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人云:"师旷无虞,主虑无穷。"用兵如何,才是上策?究竟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第一章 彭城之围

公元前206年,秦朝覆亡,天下分裂为诸侯割据。刘邦作为西楚霸王项羽麾下的一员小卒,在阗苗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汉王。然而,他野心勃勃,不甘心做个附庸,决心另起炉灶,与项羽分庭抗礼。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彭城之战,一触即发

项羽平定田荣之乱归来,不料刘邦已纠合诸侯国共56万大军,趁他不在时拿下了彭城。项羽闻讯大怒,亲率3万铁骑急趋而来,决意痛打刘邦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刘邦自视甚高,认为56万大军足以压倒项羽10万之众。他分兵三路:北路由曹参、灌婴等名将统领,中路由他亲自指挥,下辖张良、陈平等谋臣,南路则由薛欧、王陵掌控。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然而,刘邦忘记了韩信的一番忠告:"您只能统帅10万人马。"他低估了项羽的实力,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战局陷入胶着,双方在彭城城下对峙数月。刘邦坐视项羽的小股军队在城外骚扰,丝毫不以为意。直到有一天,项羽亲自率领3万精锐突然发起总攻,刘邦的大军顿时大乱。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项羽亲统3万,半日击溃刘邦56万大军

项羽身先士卒,亲自冲在最前线。他的铁骑如狂风骤雨般袭来,瞬间就冲破了刘邦的阵型。刘邦的三路大军,节节败退。

北路大军的统帅们尽管身经百战,却也抵挡不住项羽的疾风骤雨;中路大军更是溃不成军,张良等谋臣丢盔弃甲;南路大军亦是四散奔逃。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半日之间,56万大军就被项羽的3万人马击溃。刘邦亲眼目睹自己的军队被彻底歼灭,无数士卒被杀或溺于睢水之中。他甚至来不及多想,连自己的妻儿老小都顾不上,只身逃命。最终,他只带着十余人逃出重围。

项羽大获全胜,不仅俘虏了刘邦的家眷,还夺得了彭城大量军资。刘邦在这场战役中元气大伤,几乎身败名裂。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第二章 白登山之围

彭城之战给了刘邦沉重的一击,但他并未就此放弃。在韩信、张耳等人的帮助下,他渐渐重振雄风,并于公元前200年再次集结了32万大军,准备讨伐韩王信。

刘邦虽然吸取了教训,但骄横自大的个性却始终未改。他依旧我行我素,亲自统帅32万大军出征,置身于极大的风险之中。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果不其然,在白登山一带,刘邦的大军遭到了匈奴单于冒顿的围困。冒顿率领精锐骑兵,在白登山周围虎视眈眈。刘邦的32万大军,陷入了空前绝后的危机。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耳和韩信及时赶到,施计打开了重围。他们先是派人与匈奴勾连,暗中拖延时日;随后又设下圈套,诱使匈奴军队深入,最终将其击溃。

刘邦虽然保住了32万大军,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次经历令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统帅能力有限,不可再妄自尊大。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第三章 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赵国国力渐衰,国内朝野矛盾重重。赵括作为赵国宰相,为了维护赵国的统治,不得不出兵讨伐他国。

公元前260年,赵括集结了45万大军,准备进攻魏国。然而,他的对手却是战国时期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白起。

白起乃是魏国名将,以"杀阵"著称。他在长平一役中,运用精妙绝伦的战术,将赵括的45万大军彻底击溃。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赵括本以为凭借人多势众,足以压倒魏军。但白起却巧妙利用地形,先是设下伏兵,诱使赵军深入;随后又在长平狭路之处,发动突然袭击。赵军陷入重重包围,节节败退。

最终,赵括的45万大军被白起全歼。赵括亲自逃脱,但也身心俱疲,从此再也无力反击。这场惨败,标志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第四章 昆阳之战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代表的三大势力最为强大。

公元200年,曹操的儿子曹昂在河北地区造反,被刘备的部将关羽击败。曹操为了报复,亲自率领60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刘备。

然而,在途中,曹操的大军遭到了一支小股部队的袭击。这支部队只有3000余人,由一个叫刘秀的人率领。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刘秀原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儿郎,后来凭借过人的智谋,成为了当时最有名的农民起义军首领。面对曹操的60万大军,他毫不畏惧,运用游击战术,予曹军以沉重打击。

最终,曹操的60万大军被迫退走,而刘秀则因此大名鼎鼎。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昆阳之战",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一幕。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第五章 寿张之战

曹魏时期,有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战争——青州起义。起义军的首领是一个自称为"天公将军"的人,名叫张角。

张角号召黄巾军起事,声称要"扫除暴秦,熄灭昏君"。他的呼声一时间在民间引起了强烈反响,吸引了大批贫苦百姓加入。最终,张角的黄巾军达到了100多万人的庞大规模。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面对如此庞大的起义军,曹操不得不亲自出马,并且号召皇甫嵩、朱儁、卢植等人共同剿匪。双方在寿张一带遭遇决战。

尽管黄巾军人数众多,但缺乏统一指挥,加之军纪涣散,根本无法与正规军抗衡。最终,张角的100多万大军被彻底击溃,他本人也在战乱中丧生。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第六章 淝水之战

晋朝末年,东西两晋对峙,战火不断。其中,前秦苻坚作为西晋的一支重要力量,曾一度占据优势地位。

公元383年,苻坚集结了80万大军,准备一举消灭东晋。然而,他的对手却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司马曜。

司马曜只率领8万精锐之师,但却凭借过人的谋略和指挥才能,在淝水一役中击溃了苻坚的80万大军。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战役伊始,司马曜就巧妙布阵,诱使苻坚的大军深入。随后,他又在关键时刻发动突然袭击,使苻坚的军队陷入混乱。最后,司马曜更是亲自冲锋陷阵,将苻坚的大军彻底击溃。

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淝水之战",堪称古代兵家的经典之作。它再次印证了"人多"并不等于"兵强"的道理。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第七章 隋炀帝之败

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在位时间虽然不长,却留下了不少辉煌的战绩。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隋文帝统一天下的功勋。

然而,到了隋炀帝时期,隋朝已经日渐衰微。炀帝为了重振隋朝的威风,不惜重兵打造了一支90万大军,准备北伐高句丽。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高句丽虽然国力不强,但凭借精锐的骑兵和熟悉的地形环境,却给隋军制造了巨大的困扰。双方在今天的辽东一带遭遇决战,高句丽骑兵凭借游击战术,予隋军以沉重打击。

最终,隋炀帝的90万大军被高句丽军队击溃,他本人也在战乱中丧生。这场战役被称为"隋炀帝之败",标志着隋朝从此一蹶不振。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第八章 官渡之战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战火不断。其中,曹操和袁绍是最为强大的两股势力。公元200年,袁绍集结了40万大军,准备一举消灭曹操。然而,他却低估了曹操的实力。

曹操虽然兵力不及袁绍,但凭借过人的谋略和指挥才能,在官渡一役中击溃了袁绍的40万大军。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战役伊始,曹操就巧妙布阵,诱使袁绍的大军深入。随后,他又在关键时刻发动突然袭击,使袁绍的军队陷入混乱。最后,曹操更是亲自冲锋陷阵,将袁绍的大军彻底击溃。

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官渡之战",堪称三国时期的经典之作。它再次印证了"人多"并不等于"兵强"的道理。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第九章 赤壁之战

曹操虽然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但他的对手却远不止如此。在东南沿海,孙权和周瑜的联军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公元208年,曹操集结了60万大军,准备一举消灭孙权。然而,他却低估了周瑜的谋略和孙权的实力。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在赤壁一役中,周瑜运用了精妙绝伦的计策,诱使曹操的大军深入狭窄的赤壁水域。随后,他又在关键时刻发动突然袭击,并且利用人为操控的大风,点燃了曹军的战船。

曹操的60万大军在赤壁水域陷入重重包围,节节败退。最终,他只能带着残余军队狼狈逃脱。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赤壁之战",堪称三国时期的又一经典之作。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第十章 合肥之战

三国时期,孙权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但他的对手却远不止如此。在西北方,曹魏和蜀汉的对峙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公元222年,蜀汉先主刘备病逝,他的儿子刘备继位,准备一举消灭曹魏。然而,他却低估了曹魏的实力。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在合肥一役中,曹魏大将曹真运用了精妙绝伦的计策,诱使刘备的10万大军深入合肥城下。随后,他又在关键时刻发动突然袭击,并且利用人为操控的大火,焚烧了蜀军的粮草。

刘备的10万大军在合肥城下陷入重重包围,节节败退。最终,他只能带着残余军队狼狈逃脱。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合肥之战",堪称三国时期的又一经典之作。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还是适可而止?这对统帅是个极大的考验

结语:

历史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了古人用兵的种种智慧和教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