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作者:趙趙的期待

前言: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人雲:"師曠無虞,主慮無窮。"用兵如何,才是上策?究竟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第一章 彭城之圍

公元前206年,秦朝覆亡,天下分裂為諸侯割據。劉邦作為西楚霸王項羽麾下的一員小卒,在阗苗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漢王。然而,他野心勃勃,不甘心做個附庸,決心另起爐竈,與項羽分庭抗禮。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彭城之戰,一觸即發

項羽平定田榮之亂歸來,不料劉邦已糾合諸侯國共56萬大軍,趁他不在時拿下了彭城。項羽聞訊大怒,親率3萬鐵騎急趨而來,決意痛打劉邦這個背信棄義的小人。

劉邦自視甚高,認為56萬大軍足以壓倒項羽10萬之衆。他分兵三路:北路由曹參、灌嬰等名将統領,中路由他親自指揮,下轄張良、陳平等謀臣,南路則由薛歐、王陵掌控。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然而,劉邦忘記了韓信的一番忠告:"您隻能統帥10萬人馬。"他低估了項羽的實力,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戰局陷入膠着,雙方在彭城城下對峙數月。劉邦坐視項羽的小股軍隊在城外騷擾,絲毫不以為意。直到有一天,項羽親自率領3萬精銳突然發起總攻,劉邦的大軍頓時大亂。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項羽親統3萬,半日擊潰劉邦56萬大軍

項羽身先士卒,親自沖在最前線。他的鐵騎如狂風驟雨般襲來,瞬間就沖破了劉邦的陣型。劉邦的三路大軍,節節敗退。

北路大軍的統帥們盡管身經百戰,卻也抵擋不住項羽的疾風驟雨;中路大軍更是潰不成軍,張良等謀臣丢盔棄甲;南路大軍亦是四散奔逃。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半日之間,56萬大軍就被項羽的3萬人馬擊潰。劉邦親眼目睹自己的軍隊被徹底殲滅,無數士卒被殺或溺于睢水之中。他甚至來不及多想,連自己的妻兒老小都顧不上,隻身逃命。最終,他隻帶着十餘人逃出重圍。

項羽大獲全勝,不僅俘虜了劉邦的家眷,還奪得了彭城大量軍資。劉邦在這場戰役中元氣大傷,幾乎身敗名裂。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第二章 白登山之圍

彭城之戰給了劉邦沉重的一擊,但他并未就此放棄。在韓信、張耳等人的幫助下,他漸漸重振雄風,并于公元前200年再次集結了32萬大軍,準備讨伐韓王信。

劉邦雖然吸取了教訓,但驕橫自大的個性卻始終未改。他依舊我行我素,親自統帥32萬大軍出征,置身于極大的風險之中。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果不其然,在白登山一帶,劉邦的大軍遭到了匈奴單于冒頓的圍困。冒頓率領精銳騎兵,在白登山周圍虎視眈眈。劉邦的32萬大軍,陷入了空前絕後的危機。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張耳和韓信及時趕到,施計打開了重圍。他們先是派人與匈奴勾連,暗中拖延時日;随後又設下圈套,誘使匈奴軍隊深入,最終将其擊潰。

劉邦雖然保住了32萬大軍,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次經曆令他終于意識到,自己的統帥能力有限,不可再妄自尊大。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第三章 長平之戰

戰國時期,趙國國力漸衰,國内朝野沖突重重。趙括作為趙國宰相,為了維護趙國的統治,不得不出兵讨伐他國。

公元前260年,趙括集結了45萬大軍,準備進攻魏國。然而,他的對手卻是戰國時期最出色的軍事家之一——白起。

白起乃是魏國名将,以"殺陣"著稱。他在長平一役中,運用精妙絕倫的戰術,将趙括的45萬大軍徹底擊潰。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趙括本以為憑借人多勢衆,足以壓倒魏軍。但白起卻巧妙利用地形,先是設下伏兵,誘使趙軍深入;随後又在長平狹路之處,發動突然襲擊。趙軍陷入重重包圍,節節敗退。

最終,趙括的45萬大軍被白起全殲。趙括親自逃脫,但也身心俱疲,從此再也無力反擊。這場慘敗,标志着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第四章 昆陽之戰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其中,以劉備、曹操、孫權為代表的三大勢力最為強大。

公元200年,曹操的兒子曹昂在河北地區造反,被劉備的部将關羽擊敗。曹操為了報複,親自率領60萬大軍南下,準備一舉消滅劉備。

然而,在途中,曹操的大軍遭到了一支小股部隊的襲擊。這支部隊隻有3000餘人,由一個叫劉秀的人率領。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劉秀原本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兒郎,後來憑借過人的智謀,成為了當時最有名的農民起義軍首領。面對曹操的60萬大軍,他毫不畏懼,運用遊擊戰術,予曹軍以沉重打擊。

最終,曹操的60萬大軍被迫退走,而劉秀則是以大名鼎鼎。這場戰役被後人稱為"昆陽之戰",成為了曆史上著名的一幕。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第五章 壽張之戰

曹魏時期,有一場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戰争——青州起義。起義軍的首領是一個自稱為"天公将軍"的人,名叫張角。

張角号召黃巾軍起事,聲稱要"掃除暴秦,熄滅昏君"。他的呼聲一時間在民間引起了強烈反響,吸引了大批貧苦百姓加入。最終,張角的黃巾軍達到了100多萬人的龐大規模。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面對如此龐大的起義軍,曹操不得不親自出馬,并且号召皇甫嵩、朱儁、盧植等人共同剿匪。雙方在壽張一帶遭遇決戰。

盡管黃巾軍人數衆多,但缺乏統一指揮,加之軍紀渙散,根本無法與正規軍抗衡。最終,張角的100多萬大軍被徹底擊潰,他本人也在戰亂中喪生。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第六章 淝水之戰

晉朝末年,東西兩晉對峙,戰火不斷。其中,前秦苻堅作為西晉的一支重要力量,曾一度占據優勢地位。

公元383年,苻堅集結了80萬大軍,準備一舉消滅東晉。然而,他的對手卻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司馬曜。

司馬曜隻率領8萬精銳之師,但卻憑借過人的謀略和指揮才能,在淝水一役中擊潰了苻堅的80萬大軍。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戰役伊始,司馬曜就巧妙布陣,誘使苻堅的大軍深入。随後,他又在關鍵時刻發動突然襲擊,使苻堅的軍隊陷入混亂。最後,司馬曜更是親自沖鋒陷陣,将苻堅的大軍徹底擊潰。

這場戰役被後人稱為"淝水之戰",堪稱古代兵家的經典之作。它再次印證了"人多"并不等于"兵強"的道理。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第七章 隋炀帝之敗

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但在位時間雖然不長,卻留下了不少輝煌的戰績。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隋文帝統一天下的功勳。

然而,到了隋炀帝時期,隋朝已經日漸衰微。炀帝為了重振隋朝的威風,不惜重兵打造了一支90萬大軍,準備北伐高句麗。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高句麗雖然國力不強,但憑借精銳的騎兵和熟悉的地形環境,卻給隋軍制造了巨大的困擾。雙方在今天的遼東一帶遭遇決戰,高句麗騎兵憑借遊擊戰術,予隋軍以沉重打擊。

最終,隋炀帝的90萬大軍被高句麗軍隊擊潰,他本人也在戰亂中喪生。這場戰役被稱為"隋炀帝之敗",标志着隋朝從此一蹶不振。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第八章 官渡之戰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戰火不斷。其中,曹操和袁紹是最為強大的兩股勢力。公元200年,袁紹集結了40萬大軍,準備一舉消滅曹操。然而,他卻低估了曹操的實力。

曹操雖然兵力不及袁紹,但憑借過人的謀略和指揮才能,在官渡一役中擊潰了袁紹的40萬大軍。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戰役伊始,曹操就巧妙布陣,誘使袁紹的大軍深入。随後,他又在關鍵時刻發動突然襲擊,使袁紹的軍隊陷入混亂。最後,曹操更是親自沖鋒陷陣,将袁紹的大軍徹底擊潰。

這場戰役被後人稱為"官渡之戰",堪稱三國時期的經典之作。它再次印證了"人多"并不等于"兵強"的道理。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第九章 赤壁之戰

曹操雖然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袁紹,但他的對手卻遠不止如此。在東南沿海,孫權和周瑜的聯軍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公元208年,曹操集結了60萬大軍,準備一舉消滅孫權。然而,他卻低估了周瑜的謀略和孫權的實力。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在赤壁一役中,周瑜運用了精妙絕倫的計策,誘使曹操的大軍深入狹窄的赤壁水域。随後,他又在關鍵時刻發動突然襲擊,并且利用人為操控的大風,點燃了曹軍的戰船。

曹操的60萬大軍在赤壁水域陷入重重包圍,節節敗退。最終,他隻能帶着殘餘軍隊狼狽逃脫。這場戰役被後人稱為"赤壁之戰",堪稱三國時期的又一經典之作。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第十章 合肥之戰

三國時期,孫權雖然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曹操,但他的對手卻遠不止如此。在西北方,曹魏和蜀漢的對峙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公元222年,蜀漢先主劉備病逝,他的兒子劉備繼位,準備一舉消滅曹魏。然而,他卻低估了曹魏的實力。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在合肥一役中,曹魏大将曹真運用了精妙絕倫的計策,誘使劉備的10萬大軍深入合肥城下。随後,他又在關鍵時刻發動突然襲擊,并且利用人為操控的大火,焚燒了蜀軍的糧草。

劉備的10萬大軍在合肥城下陷入重重包圍,節節敗退。最終,他隻能帶着殘餘軍隊狼狽逃脫。這場戰役被後人稱為"合肥之戰",堪稱三國時期的又一經典之作。

古代用兵是多多益善,還是适可而止?這對統帥是個極大的考驗

結語:

曆史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了古人用兵的種種智慧和教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