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垂死挣扎:南明的十八年,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作者: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三日,明孝陵居然出了一件怪事,大半夜里居然有人大哭,闹得沸沸扬扬,谣言频出,本来夜里有人哭泣不算什么事,但关键是在明孝陵这个大明祖陵里。

一时间南京城里满城风雨,加上此后邸报断绝,各种谣言越来越盛,南京不少大臣忧心忡忡,完全不知道北方究竟发生了什么。

垂死挣扎:南明的十八年,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筑城防御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掌握实权的南京兵部尚书兼参赞机务史可法打算勤王,却被詹事府詹事姜曰广制止。

姜曰广认为,现在多事之秋,一旦史可法离开南京,谣言四起的南京很可能会出事,当务之急,先稳定南京再说。

但问题是除了南京兵部尚书外,还有南京司礼监太监韩赞周以及南京守备忻城伯赵之龙两个实权大臣呢,他们也可以稳住南京,为啥非得要史可法呢?

很显然,南京的文臣们已经无视了这两人,毕竟从骨子里,他们就不信任太监和勋贵。

垂死挣扎:南明的十八年,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史可法画像

史可法无奈,只能留守南京,可南京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他只能作为协调者,与太监勋贵一起,先稳定好南京的局势。

而在不久,他们终于得到了消息:崇祯帝自缢殉国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应该拥立一位新的皇帝,选谁好呢?

根据《皇明祖训》,在崇祯帝自缢,太子失踪的情况下,最佳人选应该是福王朱由崧。

但江南的士大夫却不满意,一来在万历后期党争中,江南士大夫为代表的东林党早就把福王一系得罪狠了,一旦朱由崧登基,势必会旧事重提,害怕报复的江南士大夫自然不愿意朱由崧即位。

其次就是贯穿大明三百年的南北之争。

从明初南北榜案开始,南方士人就和北人不断斗争,甚至趁着朱元璋年老,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搞出了南北榜案,当年春榜录取士子全部都是南方士子。

垂死挣扎:南明的十八年,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电视剧里的演绎

其中赣、浙、闽三地上榜的士子高达八成,北方士子一名未取,就连南方几个省份士子也都是一名未取。

很显然有猫腻,可惜朱元璋当时老了,不想挥动屠刀,选择轻轻拿起,轻轻落下。

但到了建文帝时期,赣、浙、闽加南直隶又占比近八成,他们想干什么呢?就是赤裸裸地以一隅之地搞一言堂控制大明朝,趁着朱元璋将死和新君要立,图谋朝堂而已。

直到靖难之役,才被压了下去,而后朱棣建都北京,未尝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即摆脱南方这群士人的影响。

如今崇祯帝自缢了,在江南士大夫看来,这群北方士人们将大明玩崩了,现在理应江南士大夫执掌权柄了,怎么会听逃到南方的人推荐的朱由崧呢?

于是前山东按察司佥事雷演祚、礼部员外郎周镳等人开始四处游说,说福王朱由崧虽然是万历帝孙子,按《皇明祖训》应当立为皇帝。

垂死挣扎:南明的十八年,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朱由崧身上脏水可不少

但朱由崧为人荒淫好色,又不孝虐下,还不喜欢读书,这样的人如何能成为大明帝国新的帝王?

然而朱由崧长期在河南生活,这帮文臣既没有看过也没有了解过朱由崧的为人,明眼人一看就是泼脏水。

雷演祚和周镳不过五品官,但他们背后站的是南方士大夫代表前礼部侍郎钱谦益,因而在南京掀起不少风浪,同时支持的还有南京兵部右侍郎兼署礼部事吕大器等人。

那么东林党他们究竟要立谁呢?答案是潞王朱常淓。

朱常淓是明穆宗的孙子,明神宗的侄子,如果明神宗没有子嗣,倒也说得过去,但问题是排在潞王朱常淓之前的有福王朱由崧、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这四个人都是明神宗的亲孙子,血缘可比潞王朱常淓近了不少。

在明神宗有亲孙子的情况下还立旁支,很显然就是把朱元璋《皇明祖训》踩在脚下。

《皇明祖训》是什么?相当于大明祖宗之法,东林党却公然将之抛弃。

说实话,如果真的按照东林党那一套来,还没等李自成打过来,南明就四分五裂了。

毕竟不按《皇明祖训》所以拥立,那么地方实权派也会为了自己利益拥立新帝,反正大明藩王很多,想要拥立还不简单。

垂死挣扎:南明的十八年,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皇明祖训》就是大明祖宗之法

但问题是,这样一来,各个地方实权派都会挟天子以令诸侯,直接导致没人能控制局面号召群臣,相当于鼓动天下藩王造反一样,然后为了争夺正统而大打出手。

拥福派和拥潞派现在闹得不可开交,也让史可法非常头疼。

平心而论,史可法是赞同拥立福王的,但拥潞派背后的东林党他又不能不考虑,为了平衡双方,史可法决定让大家各退一步。

既不立福王也不立潞王,而是立明神宗其他子孙,在明神宗子孙里择优而立,这样血缘和能力都能平衡到。

那么选择谁呢?瑞王远在汉中,中间还隔着张献忠的地盘,惠王只知焚祝,毫无外求,又不适合为君,只剩下桂王了。

在和众人商议后,史可法决定去见凤阳总督马士英,二人商定后,准备暗中派人前往广西迎桂王而来。

垂死挣扎:南明的十八年,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马士英画像

而为了彰显自己的从龙之功,马士英邀请南京各部官员前往浦口宣布这件事,结果这些大臣根本不买马士英账,也不愿前来,只有少数人前往,让马士英碰了一鼻子灰。

然而马士英刚从浦口回来,又得到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福王被拥立了。

原来就在拥福派和拥潞派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拥福派决定先下手为强,在守备凤阳太监卢九德四处串联下,勾连了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等人,在一帮武将的支持下登基。

而后卢九德又把这件事透露给马士英,马士英看木已成舟,也不好反对。

毕竟福王本来就是名正言顺的新君继承人,现在又有大军和太监的支持,急缺南京地方官的支持,现在自己拥戴,就是雪中送炭,日后政治收益不要太丰厚。

可怜的史可法还不知道马士英投靠了福王,还在积极谋划桂王登基,为此他打算搞臭福王名声,为桂王造势。

垂死挣扎:南明的十八年,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江北四镇

此举正合东林党之意,一时间东林党泼脏水的书信满天飞,史可法将他们收集起来,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给马士英,以此当做桂王登基的功劳簿。

然而现在登基的是福王,这些信件不仅不是功劳簿,反而成了诽谤的罪证,正好马士英正愁如何说服南京文官呢,看到史可法的书信后大喜过望。

立即写信给南京官员们,并以此为要挟,就这样在武力和书信的逼迫下,这群江南士大夫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福王登基。

可以说福王登基,从一开始就是如此诡异,显得如此拧巴,也注定这群人不会和福王一条心。

东林党对福王、地方军阀不满,福王对不拥立自己的东林党不满,自身又受制于地方军阀,地方军阀认为自己扶持福王的,东林党理应听自己的,搞到最后各顾各的。

南明从上到下,从皇帝到内阁重臣,从内阁重臣到各级官员,在从行政、财政、军事等方面,完全做不到有效的联系,政令也就自然无法畅通了。

垂死挣扎:南明的十八年,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1644年4月局势

在这种诡异的情况下,南明中枢没有足够的权威和权力,而地方军阀也得不到朝廷的配合,没法凝聚力量,这么多问题加起来,哪怕再有战斗力,也会被稀烂的后勤拖了后腿。

更何况南明面对的不仅仅是李自成,还有成熟的满清。

当然事情还没结束,本来掌握政治优势的东林党居然被偷了家,自然心有不甘,而且认为满清消灭李自成还需要一段时间,趁着这段时间,继续实现自己的想法,当然除了已经登基的福王外,还有马士英,他们非常仇视。

随着东林党和马士英的对立加剧,南明视为依靠的五镇大军也分出了政治派别。

其中江北四镇支持马士英,而左良玉则支持东林党。

虽然江北四镇看着势力不小,但东林党自有办法分化江北四镇,比如粮饷支持。

垂死挣扎:南明的十八年,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1644年11月局势

江北四镇和左良玉本质上都是流民化大军,极度依靠南明的赋税供养,而南明的财政又被东林党掌握,掌握钱粮的官绅都听从于他们。

虽然不会公然掐断粮饷供应,但会暗中使绊子,直接导致倾向于马士英的江北四镇长期得不到粮饷的供应。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江北四镇彼此之间摩擦不断争夺地盘,已经快要到内斗的境地了,很显然,只要他们自己打起来,马士英就失去了军事依靠,这就是东林党的办法。

除了掐断粮饷之外,东林党又依靠笔杆子,到处散播谣言,先后搞出了“南渡三大案”。

然后说弘光帝并非大明宗室,是个假的,加上各种编造弘光帝谣言,彻底额削弱了弘光帝统治的威望

可以说南明朝廷的权威性就是被东林党这帮人彻底败坏的。

不久和马士英有隙的黄澍怂恿左良玉起兵东讨马士英,此时清朝早已南下,逼近重要的徐州之地,江北危急。

垂死挣扎:南明的十八年,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1645年4月,弘光政权覆灭

就在这个时候,左良玉却和马士英大打出手,这次叛乱导致南明一半多军队陷入内战,哪怕没有参加叛乱或平叛的军队也陷入混乱,直接导致南明军事上的彻底崩溃。

很显然,他们都没功夫管清军南下了,而清军几乎没有遭遇多少抵抗进入南直隶。

至此南明还能有啥作为呢?在畸形的政权下,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此后经历鲁王和唐王政权,但他们照旧内斗不断,直到永历时期。

说实话为啥永历坚持这么久?因为这个时候只剩下永历这一支了,其他藩王政权早就灰飞烟灭了,想互相拆台也拆不了,当然永历内部的拆台也不少,但终究还是把枪口一致对外的。

垂死挣扎:南明的十八年,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永历时期

哪怕此时的永历帝本人没啥作为,但外有李定国出征,内有孙可望提供的一套完善的行政体系,没人拖后腿,李定国才能专心征战,可惜没多久李定国和孙可望又闹翻了,这下子南明稍微不错的行政体系又崩溃了。

没了孙可望的支持,李定国再能打也不行,南明终究还是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