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拒收洋垃圾七年,發達國家叫苦不疊:怎一個“臭”字了得!

作者:科學日志

中國的工業化程序在光輝璀璨的背後,曾有一段曲折的經曆——“洋垃圾”進口史。在20世紀80、90年代,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與國際交往的加深,使得大陸一度成為世界“洋垃圾”的主要接收地。這裡的“洋垃圾”,涵蓋了西方發達國家輸送過來的生活垃圾、電子廢棄物以及其他固體廢物。

中國拒收洋垃圾七年,發達國家叫苦不疊:怎一個“臭”字了得!

彼時,大陸制造業蓬勃發展,對原材料的需求呈幾何級增長。受限于相對落後的工業體系,大陸采取了“廢物再利用”的政策,大量引進“洋垃圾”以降低成本,滿足原料需求。在此過程中,從廢棄電子産品中提煉出的銅、鋁、錫等金屬,甚至一些淘汰的軍事裝備部件,均轉化為寶貴的二次資源,既滿足了産業發展所需,也為技術創新提供了素材。

西方發達國家對大陸處理“洋垃圾”的需求欣然接受,因為在國内處理這些廢物的成本高昂,而将其出口至中國則顯得經濟實惠。如此一來,“洋垃圾”交易不僅形成了雙方互利的局面,更在中國部分地區催生出了以此為核心的支柱産業。廣東汕頭貴嶼鎮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該鎮憑借處理電子垃圾,實作了年産值超50億元人民币的經濟效益,然而,繁榮背後卻是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和生态破壞,貴嶼鎮是以被冠以“全球最毒地”、“癌症村”等标簽。

中國拒收洋垃圾七年,發達國家叫苦不疊:怎一個“臭”字了得!

然而,随着時間推移,大陸逐漸意識到“洋垃圾”帶來的巨大環境和健康隐患。尤其是貴嶼鎮等地采用原始落後的焚燒、酸洗等方式提取有用物質,導緻當地土壤、水源遭受重金屬嚴重污染,生态系統遭到毀滅性打擊,居民健康狀況堪憂,兒童鉛中毒現象普遍,生态環境與群眾健康付出了沉重代價。

中國拒收洋垃圾七年,發達國家叫苦不疊:怎一個“臭”字了得!

2017年,中國政府深刻反思并決定改變這一現狀。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改革方案,2018年起大陸正式實行嚴格的洋垃圾進口限制政策,逐年擴大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種類,并明确提出2020年底前基本實作洋垃圾零進口的目标。實踐證明,大陸的洋垃圾進口量顯著下降,至2020年底,廢料進口幾近歸零,轉而增加符合環保标準的再生紙漿、塑膠等原材料進口。

随着大陸拒絕洋垃圾,整個産業鍊發生了根本性變革。過去依賴簡單粗暴回收模式的企業面臨轉型更新的壓力,部分小型回收企業黯然離場,更多企業則借機革新,步入規範化、可持續的發展軌道。昔日如貴嶼鎮的小型作坊式營運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綠色環保、有序高效的産業園區。

中國拒收洋垃圾七年,發達國家叫苦不疊:怎一個“臭”字了得!

盡管中國拒收洋垃圾,但這并未終結洋垃圾在全球範圍内的流轉。西方發達國家将目光轉向了非洲、印度等開發中國家,試圖轉移廢物處理壓力。然而,随着越來越多的開發中國家相繼出台洋垃圾禁令,西方國家自身面臨着垃圾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曾經輕松出口垃圾的日子一去不返,他們必須面對垃圾分類回收、無害化處理成本大幅上漲的現實挑戰。

例如,斯裡蘭卡海關就退回了一批來自英國的洋垃圾,原因是原本約定進口的廢舊床墊和毛毯中混入了大量不可回收的醫療廢物。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享受多年“幹淨”環境的背後,實際上是通過向他國輸出垃圾來維持表面光鮮。當中國徹底關閉洋垃圾大門後,這些國家的城市清潔問題日益凸顯,街頭巷尾堆滿垃圾的場景警示着他們:靠犧牲環境換取短暫的經濟增長絕非長久之計。

中國拒收洋垃圾七年,發達國家叫苦不疊:怎一個“臭”字了得!

中國從進口洋垃圾到全面禁止,标志着大陸在環保意識上的覺醒和對全球不公現象的有力反擊。西方國家目前面臨的垃圾處理困境,正是他們長期以來忽視環保、逃避責任的必然結果。大陸的選擇,無疑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堅定踐行,也是對世界發出的強烈信号:經濟發展不應以犧牲環境和公衆健康為代價,隻有實作綠色發展,才能確定人類社會的永續生存和發展。在這場全球環保保衛戰中,中國拒絕充當發達國家的“垃圾場”,毅然走上了一條更為公平、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