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季節,人們為何愛上戶外“撒野”?

作者:青島西海岸釋出

這個春天,朋友圈的熱鬧程度堪比“過年”——

有人在公園裡曬太陽、抱樹,有人在草坪上露營、躺“坪”,有人在家附近騎行、徒步……

上山、下海、溯溪、徒步、路亞、露營、攀岩、騎行、越野跑……春天去戶外“撒野”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第一選擇。資料顯示,進入春季,“春遊”熱度上漲166%,“踏青”熱度上漲100%,徒步、騎行、登山、露營成為遊客踏青賞春的主要形式。

戶外“撒野”,魅力何在?

漫無目的的Citywalk、去山野裡住上一晚的森林徒步、腎上腺素瘋狂分泌的攀峰與滑雪……與之前流行的精緻風、輕奢風、ins風相比,戶外風何以吹進人心?

停不下的“野趣”。用長達六七小時的時間探索一座山,收獲滿身的泥土野草氣息;或是在家門口的小河邊騎行,在公司樓下玩飛盤,在橋洞底下蹦野迪……

從東南沿海、西南山地、東北林海到西北荒野,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将身心投入自然。穿越最孤獨的沙漠,攀登最巍峨的雪山,擁抱最甯靜的大海,遇見最熾熱的戈壁……層次豐富的野趣讓人欲罷不能。

這個季節,人們為何愛上戶外“撒野”?

青島西海岸新區首屆“瑞豹杯”珠山國家森林公園自行車爬坡挑戰賽 王雷 攝

關不住的“野性”。300萬年前,人類從樹上下來,走向草原,走出非洲,走向全球。從工業革命到資訊革命,人類親手鍛造了鋼筋水泥與數字代碼。

文明的車輪滾滾向前,但内心深處似乎始終有一個聲音在呼喚:回歸大自然。去戶外“撒野”,正是回應了人之本性。資料顯示,全國戶外運動參與人數已超過4億人,到2025年戶外運動産業總規模有望超過3萬億元。

這個季節,人們為何愛上戶外“撒野”?

飛盤運動從小衆走向大衆,青島參與者呈幾何式增長 王雷 攝

少不了的“野味”。“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去沒有天花闆的地方”“當生活無解,就去山裡撒野”……來點“野味”、沖淡“班味”,成為越來越多人追求的生活信條。

心理學有種說法——“看見即療愈”,人們隻要看到植物,看見大自然的風景,就能獲得一種精神上的療愈。從高樓大廈裡出走,長短随心的裡程、掙脫日常藩籬的快樂與自由、破風而行的速度感、不加渲染的美景,讓人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

18世紀,伴随着蒸汽機的轟鳴,“征服”成了時代的主旋律。爬更陡的山、下更深的海,探索人迹罕至的沙漠,墜入深不可測的天坑,我們所熟悉的戶外概念幾乎都在這一時期成型。今天,仍有人一味追求玩“出圈”玩“出彩”,反而讓戶外風變了味。

這個季節,人們為何愛上戶外“撒野”?

有業内人士稱,買一輛高端公路自行車再加上裝備,平均花費在3萬元以上 圖源:新京報

是回歸自然,還是變相内卷?

随着戶外運動的普及,相關運動裝備價格水漲船高。社交媒體上,一些戶外玩家展示着他們高性能、高顔值、高價格的裝備,讓人從微觀層面感受到戶外運動“裝備内卷”:“2000元的公路自行車被鄙視”“上萬元的裝備隻是基礎門檻”“花3萬元征服300米野山”……

有資料顯示,平均每位露營消費者在露營裝備上的花費達到6995.3元。很多人在追求戶外“出片”“氛圍感”的心理作用下,忘記了接觸自然的初衷,卷完顔值、卷品牌,滿足社交打卡,不惜花重金為所謂的愛好氪金。

是手摘星辰,還是“荒野求生”?

技術、裝備的進步延伸了人們戶外探索的邊界,也讓一些人誤以為有能力逾越未知的風險。登山滑落山坡、徒步被困野外、露營神奇變“飯桌炸彈”,甚至有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深入一些未開發、地形複雜的“野景點”,讓仙境變“險途”……

探索自然的前提是敬畏自然。然而,在戶外熱的大潮下,總有人帶着僥幸心理,認為科技萬能、裝備萬能,失去對自然的敬畏,把美好旅途變成荒野求生。

這個季節,人們為何愛上戶外“撒野”?

露營者在營地燒烤野餐 圖源:新華社

是和平共處,還是“野蠻破壞”?

溪流、山野裡,礦泉水瓶、塑膠袋等垃圾随處可見;草地、田間裡,私搭亂挖的竈坑、火堆痕迹明顯;熱門徒步路線上,丢下的果皮還沒“消化”,就又有人丢下新的果皮……

探索自然的前提是尊重、順應、保護自然。在高山、沙漠、洞穴這類脆弱的生态環境中,我們随手扔掉的果核可能會留在野外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之久。如果在戶外隻圖個人體驗而不顧生态安全,難免會出現生态資源受損、戶外體驗變差的多輸局面。

誠然,一場說走就走的戶外“撒野”很酷,一顆勇敢、炙熱的冒險心很酷,但正如一位網友所說:“戶外人必須是個戰略家,認真對待每塊岩石,認真做出每一個正确的判斷。”

多一分敬畏。“戶外運動是有門檻的”,參與者除了要具備相應的體能以應對各種難度的戶外運動之外,還要對存在的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在邂逅自然的過程中,在超越極限的探險裡,每一分專業、每一次正确的判斷都是對成功的保障,甚至是對生命的守護。從專業角度來講,戶外運動要求參與者必須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能,并充分認識自身條件,切忌盲目自信、魯莽行事。

這個季節,人們為何愛上戶外“撒野”?

多一分保護。此前,無痕露營、無痕登山引人共鳴,“減少使用洗滌劑”“避免營火接觸植被”“帶走120%的垃圾”等理念被不少戶外人所倡導和遵循。有專家提出,一個“好的城市營地”除了基本的環保、安全機制,更要扮演好自然教育的角色。優先保護生态環境,才能確定戶外風的長期走紅。

多一分“規矩”。大陸地域遼闊,各地自然資源、地質因素以及自然保護地的運動條件存在差異。是以,在發展戶外運動産業時,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科學合理、有序有度的重要原則。

1920年,21歲的海明威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野營》的文章,為進入灌木叢野營的成千上萬人分享攻略建議。今天,我們在這場号稱“人類最新大冒險”的旅程中,探尋人迹罕至,重新發現附近。要擁抱熱愛也要恪守規則,這樣才能有“下一次”“再一次”的長久奔赴。

(編輯:L,本文由西海岸釋出制作,來源于青島宣傳,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