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見食物就惡心,餓到隻剩皮包骨,“進食障礙者”到底怎麼回事?

作者:醫學科普小課堂

在我多年的醫療職業生涯中,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挑戰,但進食障礙的病例總是特别讓人印象深刻。這些患者在食物面前的恐懼、他們的身體逐漸消瘦,以及他們的心理鬥争,常常讓我深感其病症的嚴重性和治療的緊迫性。

記得有一次,一位十七歲的女孩,我稱她為艾米(化名),被她的父母送來看我。她的父母非常擔心,因為艾米的體重在過去幾個月急劇下降,幾乎到了骨瘦如柴的地步。在我們的第一次會面中,艾米對任何食物都表現出極大的抗拒,即使是她曾經喜歡的食物也不例外。她對食物的恐懼是如此強烈,以至于單是提到吃飯就足以讓她感到惡心。

一見食物就惡心,餓到隻剩皮包骨,“進食障礙者”到底怎麼回事?

通過與艾米及她的家人深入交談,我們開始了解到,這種情況并非一夜之間發生。艾米在學校壓力巨大,總覺得自己不夠好,而流行的社交媒體上充斥着對“完美身材”的追求也對她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她開始限制飲食以控制體重,但很快這種行為失去了控制,演變成了一種厭食行為。

在艾米的案例中,我們采用了多學科的治療方法,包括營養咨詢、心理治療和必要的醫療幹預。治療的第一步是重建她與食物的關系,并逐漸重塑她對自己身體的看法。這個過程既漫長又複雜,但看到艾米逐漸恢複健康,再次享受飲食和生活,是一種莫大的滿足。

一見食物就惡心,餓到隻剩皮包骨,“進食障礙者”到底怎麼回事?

進食障礙的基本概念與分類

主要類型的進食障礙包括以下幾種:

厭食症

厭食症患者對體重增加有極端的恐懼,即使體重遠低于正常,仍感覺自己過重。他們可能通過極少量進食、過度運動或其他方法來控制體重和身形。厭食症不僅是一種飲食問題,更是一種對身體形象的扭曲認知。

貪食症

貪食症患者經常進行暴食,即在很短的時間内消耗大量食物,并感到這一過程無法控制。暴食後,為了避免體重增加,他們會采取極端措施,如催吐、過度使用瀉藥、禁食或過度運動來“彌補”所攝入的食物。

暴食症

暴食症患者定期大量進食,與貪食症類似,但他們不會采取任何補救措施來抵消攝入的食物量。這種類型的進食障礙常常與體重增加和肥胖相關,可能會導緻嚴重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問題。

一見食物就惡心,餓到隻剩皮包骨,“進食障礙者”到底怎麼回事?

其它較少見的類型包括:

食物攝入障礙

不同于上述因擔心體型而限制食物的情況,ARFID患者由于食物的感覺、顔色、氣味、質地或恐懼嘔吐等原因,避免特定食物或食物類别。

進食夜間症候群

這種障礙的患者通常在晚上醒來進食,或者在晚餐後持續攝入大量食物。這可能會幹擾正常的睡眠模式,通常與情緒障礙如抑郁有關。

一見食物就惡心,餓到隻剩皮包骨,“進食障礙者”到底怎麼回事?

進食障礙的成因

生理因素

進食障礙不僅僅是飲食選擇的問題,它深受生理因素的影響。首先,遺傳角色不容忽視。研究顯示,如果家庭中有人曾經遭受進食障礙,其他成員患病的可能性會增加。此外,大腦中某些化學物質,如神經遞質,其平衡失調也與進食障礙的發生有關。例如,血清素和多巴胺這類涉及情緒調節和飽腹感的化學物質異常,可能導緻飲食行為異常。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進食障礙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壓力是一個重要因素,無論是學業、工作還是人際關系的壓力,都可能推動個體采取極端的飲食行為來嘗試控制這種不穩定感。此外,許多患有進食障礙的人常常表現出對完美的執着,他們可能在學術或職業上表現出高标準和完美主義傾向。低自尊也是一個關鍵因素,患者可能通過控制飲食來提高自我價值感。

社會和文化影響

社會和文化對進食障礙的影響不容忽視。在當今社會,媒體常常宣傳一種理想的、往往不切實際的身體形象,這可能導緻個體對自身外觀的不滿和焦慮。此外,社會美學的标準,尤其是對女性的外表評價,也可能對個體的飲食行為産生壓力。這種外在壓力可能驅使一些人走向極端的節食或過度進食,以求達到或逃避這些标凈。

一見食物就惡心,餓到隻剩皮包骨,“進食障礙者”到底怎麼回事?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建議

1. 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

定時進食:設定固定的進食時間,有助于建立身體的飲食節奏,減少因饑餓或過飽而引發的不适。

平衡膳食:合理安排膳食結構,確定每餐有足夠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适量進食:學習傾聽身體的需求,避免過度饑餓或暴飲暴食。可以使用食物日記來記錄每天的食物攝入,幫助自我監督。

2. 心理建議

定期自我反思:通過寫日記或心情追蹤,監控自己的情緒波動及其對食欲的影響。

學習減壓技巧:嘗試冥想、深呼吸或瑜伽等方法來管理日常壓力。有效的壓力管理可以減少情緒飲食的可能。

增強自尊:參與提升自信的活動,如參加興趣小組、做志願者或學習新技能。感覺到自我價值的提升可以間接改善對食物的态度。

一見食物就惡心,餓到隻剩皮包骨,“進食障礙者”到底怎麼回事?

3. 具體操作步驟

使用退熱貼的方法:雖然與進食障礙無直接關聯,但類似的簡單自我照顧措施(例如在感到身體不适時正确使用退熱貼)也能提升自我照顧能力。

操作方法:将退熱貼貼在額頭或頸部等部位,主要用于降溫或緩解頭痛。每12小時更換一次,持續關注體溫變化。

監控食物攝入與情緒變化:

每日記錄:每天記錄所吃食物的種類和數量,及其後的情緒反應。這可以幫助識别觸發暴食或厭食的情緒因素。

建立回報機制:與治療師共享這些記錄,尋求專業的回報和指導。

通過實施這些自我管理建議,進食障礙者不僅能改善自身的飲食習慣和身體健康,還能在日常生活中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信心,逐漸恢複正常的生活與飲食節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