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见食物就恶心,饿到只剩皮包骨,“进食障碍者”到底怎么回事?

作者:医学科普小课堂

在我多年的医疗职业生涯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进食障碍的病例总是特别让人印象深刻。这些患者在食物面前的恐惧、他们的身体逐渐消瘦,以及他们的心理斗争,常常让我深感其病症的严重性和治疗的紧迫性。

记得有一次,一位十七岁的女孩,我称她为艾米(化名),被她的父母送来看我。她的父母非常担心,因为艾米的体重在过去几个月急剧下降,几乎到了骨瘦如柴的地步。在我们的第一次会面中,艾米对任何食物都表现出极大的抗拒,即使是她曾经喜欢的食物也不例外。她对食物的恐惧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单是提到吃饭就足以让她感到恶心。

一见食物就恶心,饿到只剩皮包骨,“进食障碍者”到底怎么回事?

通过与艾米及她的家人深入交谈,我们开始了解到,这种情况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艾米在学校压力巨大,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而流行的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完美身材”的追求也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开始限制饮食以控制体重,但很快这种行为失去了控制,演变成了一种厌食行为。

在艾米的案例中,我们采用了多学科的治疗方法,包括营养咨询、心理治疗和必要的医疗干预。治疗的第一步是重建她与食物的关系,并逐渐重塑她对自己身体的看法。这个过程既漫长又复杂,但看到艾米逐步恢复健康,再次享受饮食和生活,是一种莫大的满足。

一见食物就恶心,饿到只剩皮包骨,“进食障碍者”到底怎么回事?

进食障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主要类型的进食障碍包括以下几种:

厌食症

厌食症患者对体重增加有极端的恐惧,即使体重远低于正常,仍感觉自己过重。他们可能通过极少量进食、过度运动或其他方法来控制体重和身形。厌食症不仅是一种饮食问题,更是一种对身体形象的扭曲认知。

贪食症

贪食症患者经常进行暴食,即在很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食物,并感到这一过程无法控制。暴食后,为了避免体重增加,他们会采取极端措施,如催吐、过度使用泻药、禁食或过度运动来“弥补”所摄入的食物。

暴食症

暴食症患者定期大量进食,与贪食症类似,但他们不会采取任何补救措施来抵消摄入的食物量。这种类型的进食障碍常常与体重增加和肥胖相关,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

一见食物就恶心,饿到只剩皮包骨,“进食障碍者”到底怎么回事?

其它较少见的类型包括:

食物摄入障碍

不同于上述因担心体型而限制食物的情况,ARFID患者由于食物的感觉、颜色、气味、质地或恐惧呕吐等原因,避免特定食物或食物类别。

进食夜间症候群

这种障碍的患者通常在晚上醒来进食,或者在晚餐后持续摄入大量食物。这可能会干扰正常的睡眠模式,通常与情绪障碍如抑郁有关。

一见食物就恶心,饿到只剩皮包骨,“进食障碍者”到底怎么回事?

进食障碍的成因

生理因素

进食障碍不仅仅是饮食选择的问题,它深受生理因素的影响。首先,遗传角色不容忽视。研究显示,如果家庭中有人曾经遭受进食障碍,其他成员患病的可能性会增加。此外,大脑中某些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其平衡失调也与进食障碍的发生有关。例如,血清素和多巴胺这类涉及情绪调节和饱腹感的化学物质异常,可能导致饮食行为异常。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进食障碍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压力是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学业、工作还是人际关系的压力,都可能推动个体采取极端的饮食行为来尝试控制这种不稳定感。此外,许多患有进食障碍的人常常表现出对完美的执着,他们可能在学术或职业上表现出高标准和完美主义倾向。低自尊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患者可能通过控制饮食来提高自我价值感。

社会和文化影响

社会和文化对进食障碍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当今社会,媒体常常宣传一种理想的、往往不切实际的身体形象,这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外观的不满和焦虑。此外,社会美学的标准,尤其是对女性的外表评价,也可能对个体的饮食行为产生压力。这种外在压力可能驱使一些人走向极端的节食或过度进食,以求达到或逃避这些标凈。

一见食物就恶心,饿到只剩皮包骨,“进食障碍者”到底怎么回事?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建议

1. 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定时进食:设定固定的进食时间,有助于建立身体的饮食节奏,减少因饥饿或过饱而引发的不适。

平衡膳食:合理安排膳食结构,确保每餐有足够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量进食:学习倾听身体的需求,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可以使用食物日记来记录每天的食物摄入,帮助自我监督。

2. 心理建议

定期自我反思:通过写日记或心情追踪,监控自己的情绪波动及其对食欲的影响。

学习减压技巧:尝试冥想、深呼吸或瑜伽等方法来管理日常压力。有效的压力管理可以减少情绪饮食的可能。

增强自尊:参与提升自信的活动,如参加兴趣小组、做志愿者或学习新技能。感觉到自我价值的提升可以间接改善对食物的态度。

一见食物就恶心,饿到只剩皮包骨,“进食障碍者”到底怎么回事?

3. 具体操作步骤

使用退热贴的方法:虽然与进食障碍无直接关联,但类似的简单自我照顾措施(例如在感到身体不适时正确使用退热贴)也能提升自我照顾能力。

操作方法:将退热贴贴在额头或颈部等部位,主要用于降温或缓解头痛。每12小时更换一次,持续关注体温变化。

监控食物摄入与情绪变化:

每日记录:每天记录所吃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及其后的情绪反应。这可以帮助识别触发暴食或厌食的情绪因素。

建立反馈机制:与治疗师共享这些记录,寻求专业的反馈和指导。

通过实施这些自我管理建议,进食障碍者不仅能改善自身的饮食习惯和身体健康,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信心,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与饮食节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