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技賦能,向設施農業要食物

作者:閩南網

傳統農業,看天吃飯,高度依賴土地、光熱等自然資源,面臨着氣象災害等多重風險。

在《正确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系》中,習近平同志提出,必須跳出傳統的自然經濟的農業圈子,跨上綜合性商品經濟的大農業的新台階。

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不僅要向更廣闊的國土空間要食物,向更廣泛的自然資源要食物,更要向現代裝備與創新科技要食物。近年來,福建深入踐行大食物觀,累計建設設施農業240多萬畝,有效拓展了農業生産空間,為豐富重要農産品供給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裝備——

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

初夏時節,福安市7萬多畝葡萄相繼迎來挂果期,果農正在設施大棚裡忙着疏果管理。

“北有吐魯番,南有閩福安。”對水果愛好者來說,福安出産的巨峰葡萄是不可錯過的時鮮。但其實,葡萄喜陽光、忌雨水。高溫高濕的南方地區,曾被認為不适宜葡萄種植。福建人打破了這一藩籬。

賽岐鎮象環村,地處福安市南部内海灣賽江之畔,村裡的土地大多是鹽堿地,适合栽培的農作物少,村民日子過得緊巴巴。20世紀80年代,當地村民從北方引種多個葡萄品種,在不斷試錯中,終于讓巨峰葡萄在這裡安家落戶。以象環村為原點,一座座葡萄架在福安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那時候的葡萄種植看天吃飯,炎熱多雨的氣候導緻病害多發。為破解難題,科技特派員首次提出避雨栽培技術。

“改露天種植為大棚設施栽培,有效減少病蟲害發生,用藥頻率從每年20多次降低到三四次。”福安市農業農村局進階農藝師張富民說,福安葡萄不僅“有房子住”,還住上了“智能套房”——配套環境自動監測、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住得安穩、吃喝不愁。同時,當地還推行果實套袋、疏果控産、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讓葡萄“有衣服穿、有計劃生育、有營養套餐吃”。

正是設施農業的發展,讓葡萄栽培突破了地域與自然條件限制。

看天吃飯,是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氣候與地形的制約,猶如自然劃定了一塊塊生産禁區,讓農民望而卻步。一場猝不及防的倒春寒,一次突如其來的寒露風,都可能導緻減産甚至絕收。

踐行大食物觀,不僅要向更廣闊的國土空間要食物,向更廣泛的山海資源要食物,更要不斷優化農業生産基礎設施,更新現代農業裝備,用新技術突破資源條件限制,用科技的确定性消解傳統農業的不确定性。

眼下,正值早稻分蘖期。常言道,好苗一半秧。但秧苗天生脆弱,早稻育秧尤怕倒春寒,稍有不慎便可能爛種爛秧。不過,從福鼎市農墾糧食中心育秧工廠走出的秧苗,個個“身強體壯”。這是因為,它們住上了“進階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再也不用看老天“臉色”了。

所謂“進階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其實是一座10多層的立體循環苗床。在這裡,一盤盤秧苗被整齊地碼放在層架上,尊享貴賓待遇:有了恒溫恒濕系統,無懼外界風雨;有了自動化水肥管理系統,随時随地吃上營養大餐;有了植物補光燈,即使在陰霾天氣也能向陽而生;有了自動循環傳動系統,每一株秧苗都能雨露均沾地接受水肥與光照滋養。

衆所周知,鴨子無水不歡。傳統蛋鴨養殖,多依賴水塘、溪流等水面散養。但是露天養殖局限性很大,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農業面源污染頻發,容易滋生禽病并在鴨群内擴散。

設施農業,成功“趕鴨子上架”。在永泰縣金蛋發展有限公司,上岸後的蛋鴨住上了“星級酒店”。2022年,該公司投建的“金蛋工程”一期項目投産。6棟智能鴨舍,成了30萬羽蛋鴨的新家。在這裡,光照、溫度、濕度、風速精準調控,供水、喂食、清糞、集蛋全程自動化,疫病感染風險顯著降低。“樂不思蜀”的鴨子,不再留戀自然水域,在全新環境依然安心産蛋。一棟鴨舍隻需配置1名管理人員,就能搞定5萬羽蛋鴨的吃喝拉撒。

得益于設施農業的發展,從“看天吃飯”走向“知天而作”的夢想正逐漸照進現實。目前,福建已發展設施農業面積240多萬畝,蔬菜生産設施化規模化優勢明顯,全年40%以上冬春蔬菜調供省外;食用菌工廠化生産水準高出全國15個百分點,生豬、殭屍電腦蛋雞、奶牛等規模化養殖水準居全國前列。

新農資——

從依賴經驗到科學精準

牛奶是居民膳食中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之一。在市場上,純牛奶産品有常溫與低溫之分。後者經過低溫巴氏保鮮工藝處理,能夠最大程度保留牛乳中的天然活性營養成分,正逐漸成為消費新選擇。不過,這些活性成分對溫度變化十分敏感。

從奶牛場到餐桌,一杯低溫鮮奶需要經曆什麼樣的過程?

位于南平市延平區王台鎮的鴻瑞生态農業循環園,是福建單體最大的奶牛養殖場,也是本土乳企福建長富乳品有限公司的奶源基地之一,現有奶牛存欄數約4000頭。每天早上7時,這些奶牛分批次走上一個巨大的轉盤——可同時容納80頭奶牛的自動擠奶機。

“我們采用全封閉式機械擠奶技術。”鴻瑞生态農業循環園總經理項建明說,奶泵通過封閉管道與奶缸相連,借助冷水循環系統,帶有母牛體溫的鮮乳在管道中迅速冷卻至2℃~6℃,而後進入同樣溫度條件的奶缸中儲藏。2℃~6℃正是儲存牛奶活性成分的最佳溫度區間。

很快,這些鮮乳便通過冷鍊運輸運往加工廠。從擠奶、儲藏、多環節檢測、生産、運輸到配送至消費者手中,全流程精準控溫。這得益于現代智慧農業裝備護航。長富公司的每一輛冷鍊物流車,均配備實時定位系統,實時上傳溫度資料,最細微的溫度變化也能第一時間預警與幹預。

傳統農業依賴經驗。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什麼時候灌溉,什麼時候打藥,喂多少飼料,給多少養分……人們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在經驗運用中獲得産量。但是,農事生産過程複雜多變,傳統經驗也有失靈的時候。

在數字時代,資料與農藥、化肥、種子、農具一樣,是不可或缺的農資。傳統經驗無法告訴我們的,大資料可以精準掌握;傳統農法無法實作的生産力,大資料可以深度拓展。踐行大食物觀,要求我們精耕龐大的資料資源,向資料要生産力。

得益于設施農業的推廣應用,農業生産資料資源得到更充分的開發利用。

在六大茶類中,烏龍茶制作工藝最為複雜。傳統高品質鐵觀音基本靠半機械化制作,做青、包揉等核心環節難以實作自動化。去年,首座“烏龍茶智能工廠”——福建烏龍茶智能加工創新中心落地安溪縣虎邱鎮,用大資料解決制茶痛點。

“我們将傳統工藝與智能化控制有機結合,解決了連續做青和包揉兩大‘卡脖子’問題,實作烏龍茶制作全程數字化自動化控制。”省農科院數字農業研究所科研人員李志鵬說,這套系統精準采集制茶師操作力度、時間、次數等資料,系統經過深度學習後,便能盡可能還原大師工藝,精準把控鮮葉品質、做青發酵程度、氣味、含水率等名額。

當大資料與人工智能走到一起,能夠做到很多人工做不好,甚至做不到的事。

在一棟存欄5萬羽的雞舍裡找到一隻死雞,難度可想而知。但排查死雞,又是蛋雞養殖必不可少的環節。一旦出現漏網之魚,便可能誘發疫病,危及整個雞群健康。在福建光陽蛋業股份有限公司,蛋禽養殖機器人“木雞郎”經過大資料洗禮後,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個半小時便能完成一棟雞舍巡檢,并精準定位死雞,識别率達99%。

不僅如此,它還能“揪”病雞、弱雞、低産雞、絕産雞。這些雞光吃糧不下蛋、下蛋少。及時淘汰後,能夠節約不少飼料成本。按照目前光陽的養殖規模,平攤下來,每隻雞全周期可節省0.5公斤飼糧。養10萬隻雞,每年就能省下20萬元飼料錢。

新晶片——

從仰人鼻息到當家作主

有一種雞,從出生到出欄,隻要40天左右。它就是白羽殭屍電腦。很多人心存疑慮:長得這麼快,是不是激素雞?

其實完全可以放心。白羽殭屍電腦是育種專家科學選育的快大型品種,最大的特點就是飼料轉化效率高。在工廠化集約養殖條件下,它們的生長性能得到充分發揮。和我們常見的土雞——黃羽殭屍電腦相比,二者蛋白質等營養成分沒有差别。如今,白羽殭屍電腦已成為國民餐桌上重要的動物蛋白來源。福建是白羽殭屍電腦養殖大省,年出欄量7億多羽。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陸白羽殭屍電腦種源全部依賴進口。2021年,本土企業福建聖農集團有限公司十年磨一劍,自主選育出的白羽殭屍電腦配套系“聖澤901”通過審定,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由此,白羽殭屍電腦産業逐漸步入“國産芯”當家作主的時代。目前,“聖澤901”已在全國數十家白羽殭屍電腦養殖企業推廣應用。截至2023年底,“聖澤901”已累計推廣父母代種雞雛超過2500萬套,國内市場占有率達到20%。

市場佔有率不斷增加的同時,“聖澤901”也在不斷疊代更新。“育種研究被視為公司業務的‘特區’——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政策給政策。”聖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首席育種專家肖凡說,聖農每年投入超1億元用于育種研發,持續優化“聖澤901”綜合性能。去年優化更新“聖澤901”,商品代殭屍電腦的料肉比(飼養的畜禽增重1公斤所消耗的飼料量)降低了0.05。按照聖農目前的養殖規模,預計每年可為企業節約飼料成本4億元。

設施農業,為農業生産提供了硬裝備。但光有好裝備還不夠,還需要配套優質“晶片”——好品種。

“我們持續推進設施農業種業創新,強化設施農業優質專用品種聯合育種攻關。”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近年來,福建自主選育的金針菇、真姬菇、杏鮑菇等工廠化栽培品種相繼突破國外壟斷,雙孢蘑菇、繡球菌等新品種占全國種植面積的80%以上。目前,全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寫率超98%,居全國前列。

從仰人鼻息到當家作主,“國産芯”正成為大食物的原動力。

要說火鍋、燒烤、麻辣燙菜單中的“釘子戶”,白嫩嫩的金針菇絕對算一個。但其實,野生金針菇多為黃色。大陸是最早馴化和人工栽培金針菇的國家,早年農法栽培的也大多是黃色品種。得益于設施農業的發展,工廠化周年栽培金針菇成為可能。日本白色金針菇品種“T022”,産量高且穩定,管理粗放,商品性狀好,尤其适合工廠化周年栽培,一度壟斷國内金針菇市場。

為改變這一局面,省種業創新與産業化工程組織開展金針菇育種攻關。福建農林大學與福建萬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選育出的“農萬金”系列白色金針菇品種,達到國外先進水準,實作了進口替代。

雙孢蘑菇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但過去,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所需品種大多從外國進口。近年來,省農科院專家團隊自主選育的新品種“福蘑78”,不僅産量高、出菇層次好,抗病性和适應性強,還适合目前國内主流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管理方式。目前,該品種已在多個企業應用,實作部分國産替代,有望成為新的主栽品種。

來源:福建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