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地制宜踐行大食物觀

作者:中國經濟網

來源:經濟日報

大食物觀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的一種觀念,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了解大食物觀?各地在踐行大食物觀方面有何舉措、成效,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請看來自地方的報道。

河南:提升糧食産能

河南,承載着國家糧食安全重要使命,小麥産量占全國四分之一強,糧食總産穩居全國第二位,連續7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河南着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繼出台了《關于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管護工作的指導意見》和《河南省高标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明确提出了改善農田水利、建設高标準農田的目标和措施。截至2023年,河南累計建成高标準農田8585萬畝,更多“靠天田”變成了“高産田”,為糧食的穩産高産創造了有利條件。

同時,河南也積極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一方面引進并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另一方面與多所高校和科研機建構立緊密合作關系,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産效率和糧食産量。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産的實施意見》等糧食增産政策的實施,有效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許昌市建安區陳曹鄉的種糧大戶李大海說,如今,糧食收購價格提高,農業生産資料還有補貼,種子、化肥、農藥等成本都有所降低。

在穩定糧食生産的同時,河南積極推進農業産業結構優化。河南省現代農業産業技術經濟評價體系首席專家張道明介紹,河南位于南北氣候過渡帶,平原、丘陵、山區等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加之地處黃淮海平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為農業生産多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是以,要因地制宜,立足國土資源禀賦,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建構糧經飼、種養加、農牧漁協調發展的食物生産結構和區域布局,打造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河南省林科院研究員王齊瑞表示,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及相關産品采集加工能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需求,緩解人多地少的沖突。向整個國土資源要食物,要掌握一個度。應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有節制地索取,要讓耕地、草原、森林、江河湖海能夠休養生息,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食物來源。

為讓優質農産品更好地走向市場,河南還加強農産品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通過舉辦農産品展覽會、開展線上營銷活動等方式,河南的農産品得以拓寬銷售管道、增加附加值。

與此同時,河南采取了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實施增産政策、優化農業産業結構以及加強農産品品牌建設等一系列政策舉措,不僅有效保障了糧食的穩定生産,還極大地豐富了老百姓的餐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

湖北:打造公用品牌

湖北是“千湖之省、魚米之鄉”,淡水水産品産量連續27年居全國榜首。據統計,2023年,湖北省淡水産品産量522.79萬噸,同比增長4.5%。其中,小龍蝦、黃鳝産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位,小龍蝦産業綜合産值達1650億元,同比增長12.6%;黃鳝産業綜合産值170億元,同比增長6.25%。

“潛江龍蝦”是湖北小龍蝦産業發展的排頭兵,但産業大而不強制約潛江乃至湖北小龍蝦産業高品質發展。去年,湖北省出台“蝦十條”,第一條強調的便是湖北全省“一張牌”的思路。今年初,監利市、洪湖市、公安縣、沙洋縣、潛江市5個小龍蝦養殖主産區簽訂協定,共同打造“潛江龍蝦”品牌。

監利是湖北小龍蝦産量最大的地區,養殖面積常年穩定在148萬畝,産量17萬噸。今年,監利主動融入湖北“一張牌”戰略,與潛江市訂立“潛江龍蝦”品牌合作協定,組織養殖、流通、加工主體參加教育訓練。監利市朱河鎮榮景蝦倉有限公司等流通中介組織,與位于潛江後湖管理區的潛網集團合作,将優質的小龍蝦貨源打上“潛江龍蝦”品牌。

目前,“潛江龍蝦”與近40個縣市、100多家市場主體開展品牌營運合作。作為湖北唯一小龍蝦區域公用品牌,“潛江龍蝦”标準體系也即将出台,共涵蓋177項标準,包括環境監測、操作規程、生産記錄、基地認證、上市辨別等。未來,“潛江龍蝦”将以嶄新的面貌、統一的品質面向廣大消費者。潛江市市長楊勇表示,湖北的優質小龍蝦将借同一條船揚帆出海,共同唱響“潛江龍蝦、紅遍天下”。

“潛江龍蝦”品牌建設是湖北打造特色淡水産品産業鍊的一個縮影。湖北堅持以科技驅動農業創新,力求在新品種培育、新産品開發、新模式推廣上取得明顯突破。2023年,湖北先後出台了“蝦十條”“鳝七條”,從品牌提升、科技創新、強鍊延鍊等多方面支援産業發展。

在仙桃市,2.6萬平方米的恒溫培育黃鳝苗的工廠中的房間拔地而起。同時,仙桃聯合湖北省農發集團、中國水科院長江所、長江大學等共同攻關黃鳝苗種規模化繁育、新品種選育等短闆問題,建立“仙桃黃鳝”品質安全可追溯系統、黃鳝藥殘快速檢測站,校企合作共同研發相關休閑食品、醫療保健産品等。仙桃市委書記孫道軍表示,上下一盤棋,精養一條魚。仙桃黃鳝迎來最好的曆史機遇,壯大黃鳝産業恰逢其時。

如今,湖北設施漁業總規模達686萬立方米,位于中部第一位。黃颡魚産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位,河蟹、鳜魚、龜鼈産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二位,特色水産品産量占淡水産品總産量44%。據悉,今年湖北省水産養殖面積将確定穩定在800萬畝,淡水産品總産量530萬噸以上。(經濟日報記者 柳 潔 董慶森)

山東:發展設施農業

近日,在山東省日照市岚山區,山東财金萬澤豐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養殖作業船隻頻繁進出漁港,準備收獲成熟的20多萬尾三文魚。2021年起,由萬澤豐布局的“深藍”系列網箱已開始規模化收魚。

今年,“海上糧倉壹号”系列網箱也将陸續下水。岚山區副區長趙家勝表示,依托自然禀賦,岚山區着力推動農業生産的标準化、設施化、集約化、智能化水準,增強設施農業生産食物的能力,大力支援以生态健康養殖為主的現代設施漁業,向大海要“糧田”,保障優質海産品有效供給。

據悉,近年來,山東大力發展工廠化和深遠海養殖,設施漁業養殖面積達55萬公頃,年産值1200億元。

在濱州市沾化區海防辦事處博瀚堂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内,20多座披着黑色“棉被”的基圍蝦生态養殖溫棚格外引人注目。近年來,沾化區大力推行“繁育推”“公司+農戶”養殖模式,培育了渤海水産、科勒海等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示範帶動力強的水産龍頭企業。渤海水産(濱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馳說,以往對蝦一年僅能收獲一茬,自從有了工廠化養殖,真正實作了四季産蝦。據了解,2023年,沾化區對蝦産量38328噸,其中鹽田蝦36068噸,産值超15億元。

立夏剛過,聊城市莘縣鑫豐種業的齊單633、齊單881等玉米良種持續熱銷。作為糧食生産大縣和瓜菜菌種植大縣,莘縣堅持糧食、瓜菜菌種子種苗兩手抓,系統建構了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體系。莘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銀華說,莘縣以小麥制種和蔬菜現代育種為發展基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以設施更新等措施全力鞏固現代農業優勢。

據悉,山東60%的蔬菜、95%以上的食用菌、80%以上的畜産品和水産品來自于設施農業,設施農業已成為山東農村經濟重要支柱産業。山東農業大學設施農業産業研究院院長彭福田表示,山東的設施農業目前仍存在設施簡陋、機械化和自動化水準較低、專用品種品質不高、數量不足、技術體系欠缺等問題。彭福田認為,實作設施農業轉型更新與提質增效,必須要加強自主核心技術攻關,用科技賦能設施農業。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劉振傑表示,下一步,山東将從5方面聚力攻堅:在設施種植方面,重點抓老舊設施改造、現代設施農業引領區建設;在設施畜牧方面,重點抓畜禽養殖工廠化改造、屠宰提檔更新;在設施漁業方面,重點抓陸基集約化養殖、深遠海智能化養殖;在發展方向上,重點抓綠色轉型;在科技支撐方面,重點抓設施種業振興、設施農業專用機械研發。(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

内蒙古:延長産業鍊條

位于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草原俠食品有限公司裡,每天有2噸左右的牛羊肉被精細分割或加工成各種預制菜出售。公司總經理呼兵表示,考慮到近期牛肉行情,今年還準備上線牛肉幹生産線,提升産品附加值,預計精深加工後的産品附加值至少提升30%以上。作為在鄂爾多斯率先實作羊雜按克賣的企業家,呼兵深知延長農畜産品産業鍊的意義。

鄂托克前旗農牧局副局長張慧介紹,近年來,鄂托克前旗持續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畜産品精深加工,實作變銷售“原字号”産品向銷售“優字号”“精字号”“特字号”産品轉變。2023年,農畜産品加工業産值近48億元、加工量約54萬噸、農畜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5%,農畜産品加工産值與農牧業總産值比達1.9∶1。

作為大陸重要的農畜産品生産基地,國家的“糧倉”“奶罐”“肉庫”,内蒙古近年來通過大力引進精深加工企業,推進預制菜産業發展、加強冷鍊物流建設、強化金融服務、加強要素保障等舉措,深入推進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建設,加快補齊自治區農畜産品精深加工短闆,促進規模化、産業化、品牌化發展,推動農牧業由産量大區向産業強區轉變。

提到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就不得不提俄體鎮的特色食品——“水晶”餃子。俄體鎮全發村世鑫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高振明介紹,公司主要生産“水晶”餃子等馬鈴薯制品,每年銷售額達1000餘萬元。

科爾沁右翼前旗農牧和科技局局長丁祥彬介紹,近年來,科爾沁右翼前旗依托當地優勢資源,緊盯市場需求,推動實施“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專業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努力打好土特産“創新牌”,一些特色農畜食品不斷湧現。

俄體鎮天甲粉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天甲說,合作社通過銷售訂單收購模式與公司合作,有效提高了種植戶和合作社的收入。

近年來,内蒙古建構起牛羊肉、馬鈴薯等農畜産品“營養好、聞着香、味道美、有特色”的品質評價體系,已建成優勢特色農畜産品品質名額資料庫,收錄品質名額資料11.3萬個。與此同時,大力培育綠色有機農畜産品,在全國率先開展畜牧業有機食品标準化生産基地試點建設。内蒙古獲得有機食品、有機農産品認證的農畜産品達到4328個,産量達1576.43萬噸。

内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趙玉生介紹,下一步内蒙古将重點建設好168個農牧業産業園區,引導産業向加工園區集聚,促進農畜産品精深加工,變賣“肉牛肉羊”為“牛肉羊肉”,推動延鍊補鍊強鍊。同時,堅持“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的發展思路,布局建好“菜籃子、果籃子、藥籃子、花籃子、菌籃子”基地,着力培育新增長點。(經濟日報記者 餘 健)

黑龍江:強化精深加工

在位于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的萬物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内,一小瓶不起眼的液體非常引人注目,它就是填補了行業空白的以大豆為原料科技轉化液體植物活性肽。黑龍江萬物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偉東表示,通過精深加工把大豆轉化成液體肽,能讓大豆蛋白在15分鐘内100%被人體吸收,而傳統的蛋白粉3個小時的吸收使用率也隻有35%。

近年來,五大連池市依托良種繁育基地的優勢,在大豆加工領域不斷拓展,通過生物技術,為大豆産業提供新的強勁動力,變“大豆”為“金豆”。

綏化市的蘭西縣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寒地黑土”核心區,274萬畝耕地整體通過綠色無公害認證,具有良好的蔬菜種植基礎。目前,蘭西縣蔬菜種植面積達22萬畝,産量突破51萬噸,産值實作10億元,通過發展“菜園經濟”“定制農業”,小菜園種植戶發展到1.53萬戶,面積超1萬畝。蘭西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馮春江表示,蘭西确立了“千棟溫室、萬棟冷棚、40萬畝裸地、百家加工企業、百億蔬菜産值”的發展目标,正積極打造輻射東北、影響全國的“菜籃子”。

目前,蘭西縣确立“10萬頭肉牛、200萬頭生豬、1億隻殭屍電腦、100億畜牧産值”的發展目标,重點發展生豬、肉牛、殭屍電腦三大支柱産業。中禾(蘭西縣)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廷餘介紹,中禾将引進國際先進的屠宰裝置、國内成熟的循環水利用方案,以及相對完善的污水處理措施,通過融入智能化制造、智慧化管理,打造成全新智能化綠色5A級企業。

蘭西縣紅星鄉是當地畜牧業大鄉,殭屍電腦養殖産業已是強鄉富民的優勢産業和主導産業。紅星鄉黨委書記李德功表示,紅星鄉将着力發展标準化規模養殖場,推進種養循環、種養加銷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堅持良種、良法、良制、良田、良機“五良”帶動,蘭西縣水稻種植面積目前也已經達到16萬畝,年産優質水稻8萬噸以上。為讓好米賣上好價錢,當地還積極引進稻米精深加工企業,增上預制飯項目,推動稻米全産業鍊發展。馮春江說,蘭西将積極落實千萬噸糧食增産計劃,穩面積,提單産,增總量,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245萬畝,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經濟日報記者 蘇大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