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統籌生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

作者:中國經濟網

來源:經濟日報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作高品質發展的關鍵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生态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品質發展階段,生态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作生态環境品質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重要階段。同時,生态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态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内生動力不足,生态環境品質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美麗中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需更好統籌生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使兩者互相促進。

把握綠色低碳轉型機遇和挑戰

在不同發展階段,生态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和程度不同,解決生态環境問題的條件和能力不同,生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統籌的内容和要求也會不同。新時代以來,大陸對統籌生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認識逐漸深化,要求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推動綠色轉型,堅定不移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隻有認識規律、把握規律,才能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統籌好生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結合工作需要協同開展體制機制內建創新,確定生态環境保護工作與經濟發展工作互相支援、協同增效。

從全球視野看,作為發展中大國,大陸在綠色低碳發展的時代潮流中屬于後發國家。在此背景下推動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既迎來曆史機遇,也面臨巨大挑戰。

就機遇而言,大陸可以參考和借鑒發達國家綠色低碳轉型的經驗和教訓,利用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經濟和技術基礎,解決轉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并可利用大陸能源資源禀賦和人才技術優勢,搶占國際綠色低碳産業競争的新賽道。

就挑戰而言,發達國家是在解決傳統的環境污染問題後再着力解決碳減排問題,而大陸既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解決曆史遺留的存量生态環境問題和目前發展中新增的生态環境問題,還要在2030年前有序推進碳達峰工作,在機制上需要深化改革,在技術上需要協同創新,在進度上需要梯級實作綠色循環低碳協同發展的目标,經濟、技術和社會壓力更大,推進工作的難度更大。面對綠色低碳轉型的時代要求,如果大陸不及時轉型,不僅難以如期實作生态環境保護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标,還會影響綠色低碳發展國際競争力的提升。

增強綠色低碳發展内生動力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浪潮,綠色、循環、低碳、智慧化發展已成大勢。堅定不移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必須處理好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複和人工修複、外部限制和内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增強綠色低碳發展的内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化、低碳化,将推動能源結構、工業生産、交通運輸、建築改造、社會生活産生全面系統性變革。這個變革既是發展新經濟的産業變革,也是發展傳統産業的轉型變革。為此,需結合已經确定的綠色低碳發展目标,以能源、工業、交通、建築等産業的綠色低碳轉型為導向,對大陸的産業空間、生活空間、生态空間進行合理規劃,形成科學有序、充滿活力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隻有這樣,才能全面系統增強經濟内生動力,強化産業國際比較優勢,持續為生态環境的高水準保護提供支撐。

增強綠色低碳發展的内生動力,一是大力支援科技創新,推進産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低碳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健全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産業、綠色環保産業、現代服務業,全面形成綠色低碳的産業體系和消費體系。為此,需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圍繞産業變革的方向引導企業、高校、科研機關共建一批綠色低碳産業創新中心,加大高效綠色環保技術裝備産品供給。在綠色供應鍊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強化低碳要求,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鍊體系。二是在可再生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強化綠電與區域礦産資源的耦合開發利用,發展綠色低碳的新型煤化工、石油化工以及其他新型工業,在提升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的前提下,有序減少對國外油氣和煤炭的依賴。三是改革和創新自然資源資産管理制度體系,落實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依法嚴格保護生态環境的同時,激發自然資源資産在生态産品價值實作過程中的市場活力。四是創新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分門别類建立綠水青山、冰天雪地、戈壁荒漠等生态産品價值實作的機制,将生态資源轉化為“金山銀山”。五是加快建構與綠色化、低碳化發展相配套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促進廢舊風機葉片、光伏元件、動力電池、快遞包裝等廢棄物再制造或者循環利用。

同時,為綠色低碳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鼓勵經營主體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建構安全生産、環保信用等監管體系,強化稅收等政策支援,綜合考慮行業能耗、水耗、氣耗和排污績效水準,針對不同類型和規模的企業,落實差别化或者階梯化的供電、供水、供氣和污水處理收費政策。提升綠色、循環、低碳管理的目标、标準,加強經濟發展和綠色低碳循環監管決策、政策、目标、标準的取向一緻性評估,促進生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堅持系統觀念找準切入點

在更高層次統籌生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需找準工作抓手和切入點,有序推進全領域轉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設。

全領域轉型。加強綠色科技創新,加快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增強美麗中國建設的内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在節能降碳方面,要統籌碳達峰碳中和與污染防治,堅持先立後破,把握工作力度和節奏,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有序推動能耗雙控逐漸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快既有建築、交通、城鄉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推動超低能耗、低碳建築規模化發展,推動農業節能減排。産業轉型方面,在京津冀、長三角、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和流域,按照各自的特色、定位和發展目标,在加強産業協作布局和技術協同創新的基礎上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促進生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持續良性互動。

全方位提升。堅持要素統籌和城鄉融合,夯實高品質發展的生态環境基礎。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态宜居、智慧高效為導向重點推進美麗藍天、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山川建設,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中國新畫卷。協同推進城市更新、社群更新、建築更新,推進海綿城市和海綿社群建設,增強城市和社群的生态環境韌性。統籌推動鄉村産業振興、生态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統籌考慮鄉村産業和人口遷徙的變化,有序推進空心村的整合開發,做到産業相對集中、人口相對集中、服務相對集中,提高鄉村建設和鄉村運作的投入實效。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工藝的選擇要因地制宜,既要考慮生态環境的自淨能力,又要考慮村集體和農戶的可持續支付能力。

全地域建設。按照系統思維,因地制宜開展生态修複和環境污染治理,梯次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域覆寫,塑造一批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麗中國建設闆塊,全面展現大美西部壯美風貌、亮麗東北遼闊風光、美麗中部錦繡山河、和諧東部秀美風韻。在生态建設方面,要嚴格生态保護紅線監管,加強各類自然保護地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态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提升生态環境容量。在環境建設方面,要對照環境品質改善階段性目标,推動城鎮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統籌開展各方面、各類型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在努力不欠新賬的同時逐漸還清舊賬,不斷推動生态環境品質改善。在全地域生态和環境建設中,要優化生産、生活和生态空間,多領域多層次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減少國家、社會和企業保護生态環境的綜合成本,提升生态保護、污染治理、節能降碳和增彙固碳的綜合績效,維護生态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此外,開展美麗中國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通過宣傳教育和案例指導,把建設美麗中國的意願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形成美麗中國建設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常紀文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