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這些年科技發展,科技進步帶動着文化的發展,隻是文化總是受到一些不明原因的污名化,或者名詞毀壞。
首先第一個‘同志’。同志,指志同道合的人。在中國古代,同志與先生、長者、君等詞的涵義一樣,都是朋友之間的稱呼。春秋時期,左丘明在《國語·晉語四》中對同志一詞作了解釋:“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
《後漢書·劉陶傳》曰:“所與交友,必也同志。”建國初期同志一詞來源于蘇聯,意思是擁有共同志向的人。以前在國内,同志也被廣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間打招呼用的稱呼,類似“師傅”。
但是随着前些年某些電影将其引申到另一些群體上,慢慢這個詞彙被人開始另外的畸形化了,讓人現在不敢再叫出口了。
其次‘卧龍鳳雛’。一直以來,卧龍鳳雛本身人物的諸葛亮和龐統都是智慧和忠誠的化身,其中諸葛亮更是堪稱古代文臣典範,都屬于正面人物。
也是傳統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可以說關于兩個人的故事曆經千年而不息,幾千年一直是傳唱關于他們的故事。
但因為某部影視劇的一句調侃,這個詞彙變成了明褒暗貶的詞彙,更是直接讓一個本來誇人的詞彙,現在也是讓人不忍直視,僅是一句話就能摧毀一個詞彙的正面意義,這當然不能完全歸咎電影本身,還有着各個主播的造梗和推波助瀾。
最後就是公主少爺小姐這些原本正常的稱謂,本身這些詞彙沒有錯,就是以前有些場所用這些詞彙,也讓這些詞彙變成了另一種職業的代稱,也在前些年有些人因為這些詞彙吵架。導緻因為年齡代溝,不了解現在年輕人的名詞了解,産生了誤會。
這些根本原因就是絕不能任由漢語粗俗之風彌漫于網絡空間,更不能讓不求甚解蔓延成普遍的社會風氣。應該是學校家長社會新聞群體并行,讓一些污名化的詞彙糾正或者減少被污名化。
很多時候一個名詞的第一印象就能改變以後對于這個詞的認知,總會讓人不自覺的聯想,是以我們應該有着一個多方協作的監督,力求改善和糾正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