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虹∣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作者:南昌廣播電視台
朱虹∣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朱虹∣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作者簡介:朱 虹(1957—),男,湖北洪湖人,南昌大學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南昌師範學院江右文化與傳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在《社會主義研究》《旅遊學刊》《現代傳播》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江西風景獨好旅遊文化叢書》《江西旅遊戰略》《風流江西》《江西曆史文化通覽》《文化江西的巅峰》等著作10餘部。

摘 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立足生态文明建設的長期實踐探索,在吸收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基礎上總結凝練出來的先進理念和科學方法,是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具代表性、最具原創性的重大理論成果之一。伴随着黨的生态文明建設實踐的不斷深入,“兩山論”的時代内涵也在不斷豐富和深化。推動“兩山”轉化走深走實,在政治層面、理論層面、實踐層面加快大陸生态文明建設程序,具有深刻的時代價值。新時代拓寬“兩山”轉化路徑,應築牢生态文明建設之基,增強“兩山”轉化的思想意識;走好生态價值轉換之路,創新“兩山”轉化的經濟運作模式;擔好生态保護治理之責,健全“兩山”轉化的生态補償制度。

關鍵詞:“兩山論”;美麗中國;“兩山”轉化

文獻來源:

《南昌師範學院學報》2023年第6期,

第1-7頁。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戰略部署,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指出:“堅定不移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全面綠色轉型,打造生态文明建設高地。”正确處理好生态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以生态視角加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重要價值取向。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餘村提出了著名的“兩山論”,生動地彰顯出關于“何為綠色發展、堅持何種綠色發展、怎樣推動綠色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政治經濟學,是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原創性成果。“兩山論”充分揭示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生産和生态的辯證統一關系,深刻指出了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本質要義,深入闡明了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的發展理念。是以,研讨探究拓寬“兩山”轉化的有效路徑,對于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時代新征程生态環境保護工作,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兩山論”的孕育生成與豐富發展

任何理論的産生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在充分汲取前人成果、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而來的。作為蘊含着豐富生态智慧、契合時代發展的科學論斷,“兩山論”的産生也絕非偶然,它有着深厚的曆史之基、理論之源、實踐之問。其深耕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植根于黨的生态文明建設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一)“兩山論”深耕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内蘊的生态思想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着豐富的生态文化。”

“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觀、“天行有常”的自然規律論、“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方法論是貫穿傳統生态思想的主線。《系辭傳》說:“生生之謂易”“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古人的智慧昭示着:運動、變化和發展乃是宇宙的根本存在方式,萬事萬物之間的有機聯系和互相作用就是宇宙變化發展的現實呈現。人來源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界,與自然界構成了具有廣泛聯系的生命共同體,人類的客觀實踐活動(指以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為價值追求的活動)會給大自然镌刻上“天人合一”的烙印,也彰顯了人敬畏自然、感恩自然、與自然和諧融洽的美好追求。孔子在《論語》中提及,“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也就是說,萬事萬物的生長會伴随着春夏秋冬的季節更替演繹出蘊含其中的生長規律,人類隻能去認知、掌握和順應這些自然規律,而萬不可違背自然規律辦事。例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就是農耕文化在遵從自然規律方面的具體表現。荀子在《天論》中也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可以探察規律的,堯也好,桀也罷,都無法左右這些規律發揮既有之作用。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諸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在論證自然法則的長久性、穩定性和實在性,闡釋了儒家文化對人與自然之間辯證關系的深刻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制天命而用之”的理念,就是主張把握和順應自然規律,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發揮好主觀能動性,以合理地開發、保護和利用自然界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兩山論”這一科學論斷,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分别生動地比喻生态環境與經濟發展,并巧妙論述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以民族化、本土化、形象化的語言表達了生态文明建設的思想内涵,深化和升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辯證統一關系,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典範。“兩山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汲取了其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人文精神和科學思維,煥發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成為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不懈追求。

(二)“兩山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

生态文明建設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兩山論”睿智地将馬克思主義生态哲學觀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然合一”等精神特質共融互促,進一步發展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彰顯了濃厚的中國味、深厚的中華情,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性、民族性、時代性。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來源于自然、依賴于自然,也應敬畏自然、順應自然。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物質條件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自然基礎。馬克思還提出忠告:“文明如果是自發地發展,而不是自覺地發展,則留給自己的是荒漠。”恩格斯深切地認識到:“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産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複。”這些闡述,表達出自然生産力與現實生産力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及其互相轉換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論”,深刻認識和把握了人與自然的基本規律,糾正了以往人們對生産力關系在了解上的誤區,以更為全面的次元對生産力概念作出了生動回答,是對“綠水青山”自然生産力的高度重視和對生産力理論的創新發展,是“兩個結合”重要創新成果,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三)“兩山論”植根于黨的生态文明建設實踐

立足國情、社情、黨情、民情,中國共産黨人在堅定不移推動“兩個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黨的創新理論成果,讓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煥發出更為蓬勃的生命力。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既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深刻改變了中國,又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兩山論”的科學論斷,汲取了我們黨在生态文明建設領域的豐富營養,彰顯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的曆任上司人都高度重視生态文明建設。毛澤東認為,“空氣、森林、礦産等自然資源,不僅是人類存在的根本條件,而且是社會生産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中的關鍵因素。”鄧小平作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同時重視林業的戰略部署,強調要協調好環境保護與砍伐林木二者之間的關系。江澤民提出“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并倡導制定了若幹與生态文明建設相關的重要政策,如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倡産業結構的優化更新、在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态環境保護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等等。胡錦濤立足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環境破壞持續加深等問題,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态社會思想。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生态文明理論作為思想上的指路明燈,立足中國生态文明建設的具體實際孜孜探索、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設思想,為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的形成和發展築牢了堅實的實踐之基。

(四)“兩山論”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兩山論”的重要論斷在浙江省安吉縣餘村的視察中誕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位于安吉縣餘村的村民野蠻粗暴地挖石礦山、大量修建水泥廠,随之而來的是嚴重的山體破壞和環境污染,村民們的生活環境十分惡劣。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經過一番考察交流後,得知這裡已經關閉了礦山和水泥廠,村民也決定走發展生态旅遊的緻富路時,對這一高明之舉給予了相當的肯定,首次提出“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兩山論”的核心要義在兩所高校的演講中完整闡發。2006年3月8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國人民大學發表主旨演說,對“兩山論”的内容首次作出完整性表達,對“兩山論”内在關系認知的“三階段”作出科學闡釋:“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同時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匮乏、環境惡化之間的沖突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這既展現了習近平同志生态觀的思想變化過程,也彰顯出一個推動經濟增長方式不斷轉變的重要思考。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言簡意赅地論述了綠色發展理念:“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甯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從多個次元诠釋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生态環境保護重要性之間的辯證關系。

“兩山論”的理念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确立。2015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要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并且推動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式寫入《關于加快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意見》。自此,“兩山論”正式上升成為黨和國家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成為指導美麗中國建設的科學指南。

“兩山論”的思想在各地的生動實踐中不斷走向完善。任何理論都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在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全國上下緻力于推動“兩山論”落到實處、取得實效。這股生态文明發展的春風,先從餘村吹到浙江,再從浙江吹遍全國。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實踐樣闆,成為美麗中國建設最生動的名片。例如,江西始終高度重視綠色文化建設,始終堅持立足江西、聚焦江西,憑借優越的生态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結合獨特的江西生态元素,将“綠色文化”理念融入發展全流域、全方位、全體系和全過程,因地制宜地提出“綠色文化+現代服務”“綠色文化+現代農業”“綠色文化+生态工業”等模式,呈現出江西綠色發展的寶貴經驗,為打造國家生态文明建設高地提供了實踐方案。

二、拓寬“兩山”轉化路徑的時代價值

“兩山論”作為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論樞紐,深刻回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何以可能、如何可能這個基本問題,進而在生态追求和發展需求之間建立起貫通和協調的智慧走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也必然要求更加堅定、更加主動、更加系統地将“兩山論”轉化成推動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踐智慧。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推動經濟社會綠色化、低碳化發展,可以從三個次元了解和把握拓寬“兩山”轉化路徑的時代價值。

(一)拓寬“兩山”轉化路徑的政治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态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守護碧波綠水和莽莽青山,築牢建大金山銀山,持續推動“兩山”轉化走深走實,是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重大舉措。

一是“兩山”轉化持續彰顯我們黨堅定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思想意志。“兩山論”是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學核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為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生态文明觀熔鑄的科學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關于《中國共産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沿用了“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的原有表述。這些事實表明,“兩山論”作為融合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元素的新發展理念,正逐漸熔鑄于黨上司人民群衆開展治國理政實踐的思想基石和價值取向之中。砥砺奮進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兩山論”載入黨的二十大報告和黨章,其政治意義十分重大。

二是“兩山”轉化深刻映照中國智慧,是人類社會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方案借鑒。“兩山”轉化之路,是一條前無古人的蝶變創新之路,是對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下“以犧牲生态換取經濟”“以破壞環境謀取發展”等舊有生态文明觀念的徹底摒棄。“兩山論”将大陸生态文明建設的核心價值追求诠釋得淋漓盡緻,在曆經實踐不斷檢驗的基礎上探索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設的中國路徑。“兩山論”以其蘊含的中國智慧,從生态層面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出巨大貢獻,業已成為與二十一世紀中國所扮演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角色與地位高度比對的話語表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所指出的,“我多次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這個樸素的道理正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認同。”

三是“兩山”轉化生動奏響實作鄉村振興的華彩樂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有城市現代化,也要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也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現代化,又要有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很關注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推進農業産業化,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推進的時代背景下,“衆星捧月”式的以中心(省會)城市輻射周邊區域以帶動中小型城市群崛起的現象愈發明顯,不斷影響着大陸城鎮化程序的總格局。需要引起關注的是,伴随國内經濟社會發展邁入高品質發展的快車道,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新高度、新追求,城市在發展更新的過程中也将面臨疊代、創新、完善等一系列現實考驗。僅從人民群衆對生态環境需求的角度來看,“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活願景,自然成為引領中國城鎮化建設的價值追求,也就是要走一條城鎮與自然相得益彰的綠色發展之路。在深入推進“兩山”轉化的今天,城郊接合部、廣袤鄉村也要為了實作“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栖”的富庶生态而不懈奮鬥,讓碧波綠水和莽莽青山成為融自然财富、社會财富和經濟财富三者于一體的有機體。

(二)拓寬“兩山”轉化路徑的理論價值

“兩山論”的本質蘊含着中國智慧,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創新發展,也實作了對西方生态環境理論的超越。推動“兩山”轉化走深走實,是豐富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拓展生态文明建設内涵的重要舉措,有助于深刻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客觀規律。

一是“兩山”轉化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客觀規律。“兩山論”的核心觀點在于科學闡釋“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辯證關系,即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态保護的互相促進和互補共生。自然生态系統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互相依存、彼此制約,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繁榮具有重要影響。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分子,需要持續向自然界索取物質生産和生活資料。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是謀求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良好的生态環境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綠水和青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動呈現。“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赓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自然觀,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環境,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創造生态财富。反之,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環境,将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域來看,“兩山”轉化還彰顯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相統一,既重點關注生态環境的保護狀況,又緻力于推動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一旦兩者之間産生沖突,必須唱好“生态環境保護”這個重頭戲。

二是“兩山”轉化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動“兩山”轉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礎上進行的創造與優化,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有力上司下,黨和政府紮根生态文明建設的實際,提出“在生态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指導改善生态環境、加強生态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論斷、新方法。推動“兩山”轉化走深走實,充分表達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決心。

三是“兩山”轉化實作了對西方生态環境觀念的超越。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論述道,“當今世界都在追求的西方式現代化是不能實作的”。這必然要求不能重蹈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先污染後治理”模式給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沉痛災難的覆轍,而是必須從大陸實際和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出發,從根本上破除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态環境保護之間的兩難沖突。“兩山論”所蘊含的核心理念,即“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的和合共生,以及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為大陸生态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引,這也是西方生态環境觀念難以達到的思想理論高度。在對比、吸收和借鑒西方生态環境理論精華的同時,“兩山論”超越了西方理論的局限性,形成了具有中國鮮明特色的時代發展理念,為其他開發中國家探索綠色發展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鑒。

(三)拓寬“兩山”轉化路徑的實踐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推動“兩山”轉化走深走實,是指引建設美麗中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明确生态文明建設方向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是“兩山”轉化開啟了美麗中國建設新征程。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為最大限度改善人民群衆的生存環境,黨和政府緻力于将解決影響群眾生活的重大生态環境問題及預防生态災害作為保障民生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兩山論”提供了人與自然之間應如何相處這個根本問題的答案,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碧波綠水和蔥郁青山是黨上司人民群衆在開展生态文明建設和改善生态系統過程中最終的價值指向。人類對大自然應常懷敬畏之心,在把握的基礎上,尊重并順應自然規律,保護神奇自然所蘊含的無窮價值,并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以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需要。在推動“兩山”轉化的過程中,要清醒認識到:綠水青山是生态資源和經濟财富的統一體,保護和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護好生态環境就是護住了區域經濟發展的财富之源。

二是“兩山”轉化推動了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綠色發展理念是大陸對粗放型經濟生産模式的糾正,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的理論指導。這一理念充分展現了大陸在全球性生态危機背景下的智慧和方案,旨在化解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在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導下,大陸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緻力于将經濟發展模式由過去的粗放型向如今的集約型轉變,将綠色發展理念始終貫穿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調整優化大陸的産業結構布局,推動綠色生産、實作生态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赢”。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态省、生态城市、生态村的建設得到有力推進,區域生态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有條不紊,實作了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同時,進一步實作人民群衆安居樂業、享受生活,生動诠釋了習近平總書記“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重要論述。深刻把握“兩山論”所蘊含的科學内涵,要求不能單純地将GDP作為衡量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品質的唯一标準。要統籌考慮經濟增長、環境保護、生态發展等多個要素,并将綠色GDP作為觀測區域經濟發展品質的重要名額,推廣和使用GEP核算等制度。

三是“兩山”轉化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設新方向。推動“兩山”轉化走深走實,要求旗幟鮮明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過程中,踐行“兩山論”的核心要義,就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設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實踐活動,将生态環境保護的共識轉化為保護綠水青山的合力。推動“兩山”轉化,能夠喚醒人民群衆的主觀能動性,教育引導人民群衆科學認知生态文明建設的既有成效和短闆弱項,常懷憂患思維;能夠充分發揮生态文明制度體系的優勢,推動将生态文明制度優勢轉化為生态治理效能,加快綠色發展步伐,做大做強生态經濟。要把發展生态經濟作為重要切入點,強化生态文明建設的推進,引導、統籌和推動生态産業發展、生态基礎設施建設、生态環境治理持續深化、生态城鄉建設穩步開展,為建構起“生态建設産業化”和“産業發展生态化”的新型發展格局而持續努力。

三、拓寬“兩山”轉化,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踐路徑

科學認知“兩山”之間的辯證關系,推動“兩山”順利實作轉化,對于綠色發展内生機制的催生,以及協同推進區域生态環境高水準保護和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築牢生态文明建設之基,增強“兩山”轉化的思想意識

充分實作生态産品潛藏的經濟價值,激發實踐主體的潛力至關重要,也就是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在實作“兩山”轉化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野來看,在當代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力資源被視為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因為其涵蓋了科學知識、文化水準、技術能力等各類影響生産力變化的因素。這些因素的有機整合,能使勞動者更有效率地參與生态文明建設的過程,推動“兩山”順利轉化。

以江西省吉安市打造的“吉安碳普惠”微信小程式為例,自2021年推出該程式以來,官方通過打卡、步行、騎行、答題等方式引導公衆參與以獲得積分,這些積分可以用來兌換毛巾、行車記錄儀等日常生活用品,激勵公衆關注“雙碳”,體驗綠色低碳生活。截至2022年底,已有5600多人關注體驗該程式,實作中和碳排放量5325千克。當地政府還緻力于将獲得獎勵的方式從“積分兌換”擴充到“積分+購買”,将獎勵的産品類别從日常用品延伸到助農産品、文創産品、生态旅遊景區門票等,以此增強人民群衆的綠色減碳意識,形成對生态産品的消費觀念,進而助力生态産品的産出與消費。

(二)走好生态價值轉換之路,創新“兩山”轉化的經濟運作模式

縱覽國内推動“兩山”轉化的生動實踐,直接可以“照搬照抄”的案例鮮見。生态産品可遇的市場風險難以預測、經濟運作(開發)模式不夠靈活多樣、對接市場需求的有效性有待提升等因素,都影響着“兩山”轉化的實效。鑒于生态産品具有濃厚的公共屬性,隻有把生态産品作為生産要素引入其他商品或服務的生産過程,使其變成綠色産業中的生産要素,才能更好地實作生态産品的價值實作。

近年來,江西省已有以網際網路等第三産業平台為依托,實作生态産品價值轉換的商業模式探索。如撫州市資溪縣探索實施“生态+”“品牌+”“網際網路+”,積極發揮綠色生态優勢,以林下經濟為突破口、拓寬林農增收途徑。資溪在全縣範圍内推動成立50多家綠色生态企業和合作社,發展森林旅遊、林下中藥材、白茶、林下養蜂等産業,吸納帶動10億元以上社會資本投入,極大提升了全縣生态産業産品整體價值。資溪縣石峽鄉引進一家生态科技公司,以公司自種、“公司+村集體”合作、村集體自種、“公司+村集體+脫貧戶”等方式,種植黃精、粉防己、天冬、金銀花和草珊瑚等中藥材3000多畝,當地群衆既可獲得穩定的山林土地流轉租金,又有務工收入和藥材加工銷售分紅,還帶動全鄉7個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6萬元,具有地區特色的生态産品,借助網際網路電商平台推廣。

(三)擔好生态保護治理之責,健全“兩山”轉化的生态補償制度

在以政府為主導的傳統生态補償模式下,受償者的義務沒有被明确規定,勞動者主動參與生态保護的意識難以被喚醒。來源分散的生态補償金,以及生态保護過程中多部門管理等問題,也讓實際的生态補償效果大打折扣。是以,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必須及時歸整各項生态補償金用以備案管理,并探索建構以“财政轉移支付”為主體的生态補償範式,深化對發展機會成本、生态保護成本以及生态服務價值的彰顯,還要積極探索相關市場主體和社會資本介入生态補償的模式,倡導跨省(市、區縣)的橫向生态補償合作,拓展生态補償金的來源管道。

近年來,江西省牢固樹立“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統籌财政資源,通過健全“全要素”分類補償制度、創新“全流域”生态補償制度、建構“全過程”制度保障體系等,初步建立符合省情的生态保護補償制度體系,助力“美麗中國”江西樣闆建設成效顯著。

總而言之,拓寬“兩山”轉化路徑、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要以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為指導,牢記綠色發展使命,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闖勁,讓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人們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為自覺,讓廣大群眾在綠水青山的懷抱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饋贈,領略生命的魅力,體驗生活的美好,讓這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注釋及參考文獻從略

本文引用格式參考:

朱虹. 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J]. 南昌師範學院學報, 2023, 44 (06): 1-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