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曉波:了解中國經濟制度,讀張五常就夠了

作者:吳曉波頻道

吳小晖曾經寫過一篇題為《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常常想起張武昌》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經濟學家和長期觀察中國經濟改革者之間選擇了中國經濟觀察家的故事,這一選擇讓他發現了隐藏在地方競争中的中國經濟增長的秘密。

我們這一代西方教師都知道,中國在國際學術中并不重要,沒有半個座位可言。今天,韋斯特看了看,居然發現師傅那裡不是很好。不了解中國,對經濟的認識出現了很大的差距,沒有真正了解經濟。

張武昌

溫/吳曉波

1979年,張武昌在校園裡吹口哨,他的老師羅納德·科斯(Ronald Koss)攔住他說:"斯蒂芬,你的國家将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你不應該在這裡。你應該回去看看它發生。"

出生于1935年的張武昌是芝加哥大學最年輕的經濟學教授,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生來就留着毛茸茸的發型,就像他狂野的個性一樣。

1959年,他前往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八年後,他的博士論文《佃農理論》從土地租賃的角度研究台灣的土地改革,一經發表在學術界引起轟動,是被引用最多的經濟學博士論文之一,他也成為契約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

吳曉波:了解中國經濟制度,讀張五常就夠了

張武昌以人格為榮,但一絲不苟的學習,特别注重實證和現場細節。

《農民論》的原著素材來自台灣的土地改革,他整理閱讀了十幾箱原始檔案。為了寫《桔子賣家的話》,他在聖誕節前夕随機通路了香港的街頭。

在寫《蜜蜂的寓言》時,他在華盛頓州的"蘋果之都"與果農和養蜂人一起度過了三個多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在洛杉矶和芝加哥期間,張與斯蒂格勒、弗裡德曼、諾斯和科斯等經濟大師打成一片,科斯是其中最年輕、唯一的中國人面孔。在很多人眼裡,張國榮缽諾貝爾經濟學獎隻是時間問題。

然而,正是科斯的話,徹底改變了張武昌的學術和人生軌迹。

吳曉波:了解中國經濟制度,讀張五常就夠了

張武昌于1979年秋天首次踏上大陸。他說,在廣州,"沒有改革的迹象"。

他去一個建築工地調查,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場景:三個勞工在填洞,一個指着洞,一個用水泥闆,一個用洞。如果合同失敗,他目睹了國有經濟的低效率。

在當時還是農村的東莞縣,他看到了一個新的景象:在一座大房子裡,縣政府的十幾位部門官員排成一排,前來投資的港商排成一排,官員們一口氣封下了所有公章。他看到了提高效率的可能性。

1981年初,張武昌發表了一篇長文《中國會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嗎?當時,"市場經濟"一詞并沒有出現在漢語詞典中。

吳曉波:了解中國經濟制度,讀張五常就夠了

是以,如果去掉"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态含義,張磊是第一個明确預測中國将走上産權私有化和市場化道路的經濟學家。

在那篇文章中,張武昌問了自己幾個關鍵的路徑問題。

"商業領域最困難的改革是什麼?"他問道。答案是,政府往往在工業中擁有壟斷權。是以,他推斷,郵局、電話、石油、運輸等行業不會很快私有化。

他問道:"私人生産土地比勞動力更容易嗎?""答案是:勞動。

張後來說,當時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

如果中國要經曆一個近乎私有的财産制度,農業改革比商業改革更容易?

很明顯,在1981年,幾乎所有西方經濟學的學者都沒有問過這個問題。

吳曉波:了解中國經濟制度,讀張五常就夠了

中國以市場為導向的突破不是出現在城市,而是出現在農村,鄉鎮企業将成為工業化革命的第一批沖鋒隊,這是中國改革的驚喜和特點。

1988年,中國實施了價格突破,經濟改革達到了十字路口。

9月,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張武昌陪同米爾頓·弗裡德曼通路中國,北京曾安排采訪鄧小平,但同日鄧小平感冒,他們會見了趙紫陽總書記。弗裡德曼對當時中國經濟形勢的"休克療法"的激進提議,成為改革史上的一個公開案例。

吳曉波:了解中國經濟制度,讀張五常就夠了

張武昌長期觀察中國改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每周寫兩篇關于政策和時事的專欄文章。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他往往有自由和獨特的意見。

與許多隻從各種公告或新聞中尋求論據的學者不同,張喜歡深入研究公司,他不相信政府提供的資料,包括産量,貨運量甚至電力消耗。

每一次,他問的兩個最受歡迎的資料是工廠租金和生産線勞工的工資,在他看來,這是最難僞造的,也是對工業起伏最敏感的。

吳曉波:了解中國經濟制度,讀張五常就夠了

2008年,兩屆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勞動合同法》修正案,規定所有企業主都必須簽訂勞動合同,如果被解雇,則對雇員進行補償。

與許多學者将修正案視為"良心法案"不同,張武昌提出了激烈的反對意見,在他看來:

政府立法,左翼和右翼合同,有意或無意地增加了雇主和雇員之間的敵意,進而增加了交易成本,這可能對整個經濟造成令人驚訝的損害。

當他寫這篇專欄文章時,他正在廣東東莞,他看到了一幅令人擔憂的畫面,即企業主計劃将工廠遷往價格較低的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他堅持自己的槍。

同樣在2008年,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30年。

在遙遠的芝加哥,當他勸說張武昌回到96歲的科斯時,他決定拿出諾貝爾獎舉辦一場關于中國30年改革的學術論壇,張武昌信守承諾,寫《中國經濟制度》一書,他認為自己是繼《佃農理論》之後"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

張武昌認為,今天的中國體制不是個别天才的想法,而是被經濟壓力逼出來的。權力下放的壓力,分散重新設計的合同。

吳曉波:了解中國經濟制度,讀張五常就夠了

他在《中國經濟體制》一書中,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地方政府語料庫"概念。

"地方政府語料庫"是指地方政府為謀求經濟發展,大力推進地方工業化戰略的實作,以類似于地方黨政體化的能力和經濟資源調動、大融合的形式。

在這個過程中,像董事長、市長、縣長這樣的地方的黨委書記像總經理一樣,掌握了地方資源的配置——土地、産業準入、政策優惠等租賃權,而對經濟發展的略微成效的定量評價是經濟發展總量和财政收入, 這與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相似。

中國地區從上到下分為七層,中央、省、市、縣、鎮、村、戶,在張武昌看來,這七層從上到下到合同系列,上下系列,但不是左或右。主要的經濟力量不是掌握在對方手中,而是掌握在縣裡。原因是決定土地使用的權力落在了縣裡。

正如他忽視了1980年代初農村改革的動力一樣,張先生承認:

直到1997年,人們才發現中國的經濟體系集中在地區之間的激烈競争上,這是前所未有的。

這一發現被他視為打開中國經濟增長秘密之門的鑰匙。

吳曉波:了解中國經濟制度,讀張五常就夠了

自2006年以來,張律師因兩起私官訴訟而無法涉足美國和香港,甚至無法出席科斯組織的芝加哥論壇,極大地限制了他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

然而,他的傳奇經曆和對中國改革的長期興趣使他成為一個象征性的存在。

多年來,他撰寫并出版了三十多本書,除了《佃農理論與中國經濟制度》之外,四卷本的《經濟解釋》還傳遍了世界。

他是"學會使用"哲學的支援者,在他看來,無論一個理論如何發展,總有一天它會被認為是錯誤的,或者被一個更好的理論所取代,是以:

從事思想不是争取永恒的權利,而是争取深刻的覺悟,然後期待上帝的祝福,寫下來就能經受住長時間的蹂躏。

張武昌不僅極具才華,學識驚人,他的中文寫作也因為他的傑出個性和舉世矚目的,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認為他是世界上第一篇經濟散文。

2007年底,當我的《三十年的攪動》完結時,張武昌在西湖邊的一家小餐館裡寫下了我的書名,在紙上寫了幾十遍,額頭出汗,直到滿意為止。

我問他,學習的秘訣是什麼?他回答說,年輕人應該在他們的鼎盛時期找到最偉大的主題,這不是浪費人才。

吳曉波:了解中國經濟制度,讀張五常就夠了

丈夫應該自以為是。張武昌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可能錯過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他目睹并"解釋"了最偉大的改革之一。

本文作者|吳曉波 |編輯值時|張文龍

負責任的編輯|何夢飛|主編|鄭偉美

限時免費聽《影響商業的50本書》,吳曉波親自閱讀30年精選商業書籍,從經濟學到管理學,帶你了解商業世界

點選左下角立即拿起

吳曉波:了解中國經濟制度,讀張五常就夠了

"連結"以了解更多資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