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五常:我輩無一人堪比任正非

作者:中國經濟學人
張五常:我輩無一人堪比任正非
張五常:我輩無一人堪比任正非

來源:人文學會

作者:張武昌教授,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産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因"農民理論"和"蜜蜂神話"等文章而聞名于學術界。

傳統上在媒體上很少見的任正非最近連續兩次見到他。他說好吧,我在字裡行間徘徊,他說,如果有所了解的話,給一個同學說,任正非是二十一世紀的哈代。解釋後,同學同意了我的看法。

戈弗雷·哈代(1877-1947)是誰?他是英國劍橋的數學碩士,寫作等,是中國數學家華羅軒的老師。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對印度年輕的數學天才拉馬努金的探索。拉馬努金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天才,沒有讀過任何書籍,自己學習過,1914年給哈代寄了一些數學手稿,哈代是天上的人,他被邀請到劍橋。這個近乎神話般的故事在今天拍成了一部好電影。

張五常:我輩無一人堪比任正非

任正非給我的印象是,哈代從1930年代起就寫了一本非常小的自傳體書,書名是《一位數學家的忏悔》(A Mathematician's Confessions)。哈代在書的開頭說過一句名言,經常被引用。雖然他的英語很好,但是因為哲學很深,不容易了解,我在這裡先把他的原文英語附上,然後再轉向中文給讀者:

對于一個專業數學家來說,發現自己在寫數學是一種憂郁的經曆。數學家的功能是做一些事情,證明新的定理,增加數學,而不是談論他或其他數學家所做的事情。政治家鄙視公關家,畫家鄙視藝術評論家,生理學家,實體學家或數學家通常也有類似的感受;沒有比那些為解釋的人做出的人更深刻或更有理由的蔑視了。闡述、批判、欣賞,是二流頭腦的工作。

翻譯的主要思想是:

"一個專業的數學家寫數學是很可悲的。數學家應該做點什麼,創造新的公理,為數學增加一點,而不是談論他們或其他數學家做了什麼。政客鄙視評論家,畫家鄙視藝術評論家,生理學家,實體學家或數學家經常有同樣的感覺。沒有嘲諷,這比創作者對解釋者的嘲弄更深奧或更合理。解釋、批評和欣賞是隻有二等大腦的人的工作。"

哈代就是說,作為一個數學家,他隻需要對數學做出一點貢獻,批評或欣賞的人都有點無聊,隻是二等腦力的工作。我為什麼要去任正非這邊?因為在媒體采訪中,他明确表示:"華為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我們不需要漂亮的财務業績。如果他們不希望華為進入某些市場,我們可以縮小規模。隻要我們能夠生存并養活我們的員工,我們就有未來。"

衆所周知,作為一位非常重要的創業者,任先生曾被拍到排隊等候計程車,坐地鐵,對享受物質沒什麼興趣。不同的是,哈代隻需要一支筆和一些紙來做數學研究,但任正非需要賺很多錢才能在華為這樣的行業做研發。華為去年在研發上投入超過1000億元人民币,擁有超過87,000項授權專利。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資金需求。但賺錢總是很難的,華為的行業也不像房地産那樣有利可圖,房地産可以根據有利的時間和地點賺取所需的資金。毫無疑問,今天的華為是一種現象。

我在經濟學上賺的錢可以忽略不計,但比哈代需要的筆和一些紙的耐寒錢多一點。在美國期間,我從那裡獲得了國家研究基金會的幾筆贈款,但今天的審查并不需要那麼多。從1982年到現在,我為手稿和書籍提供了所有版稅,以幫助我查找資訊群組織手稿。華為需要天文研究經費。然而,歸根結底,哈代隻是想做點什麼,我隻是想做點什麼,我隻是想做點什麼。借用王的話,也是其中之一。

了解行為并不容易。我不得不等到2000年退休,才寫下了1970年決定寫的《經濟解釋》,因為我想積累現實世界的現象。我見過的最愚蠢的經濟學家是那些試圖解釋從未發生過的事情的人。我等到2000年六十五歲才開始寫作,這是最後一次。當時我沒有想到,我需要十九年的時間才能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改變。中信集團出版的新版《經濟解釋》分為五卷,應為定版。我記得有人說,一件藝術品從未完成,但被遺棄了。即将出版的五卷經濟解釋被放棄了。我擔心如果我再改變一次,我會變得更糟。有的朋友一個又一個版本地修改了他們的大作品,最後他們改變了它。

我自己在黃昏時分,但任正不僅七十四歲,而且日本很長。我希望任正非不在乎别人怎麼說,因為哈代明确表示,"沒有嘲諷,可以比創作者對口譯員的嘲弄更深刻,或者整體上更合理。解釋、批評和欣賞是隻有二等大腦的人的工作。"

說到這裡,任正非可能比我晚一代。我就是這樣計算的。哈代的下一代是他的學生華羅軒,和陳同一代。陳的下一代是楚承軒。後者今天已經70多歲了,任正非應該是他的同時代人。在與哈代同住的經濟學家中,我想到了弗裡德曼的老師弗蘭克·奈特(Frank Knight,1885-1972)和科斯的老師阿諾德·普蘭特(Arnold Plant,1898-1978)。雖然弗裡德曼和科斯比我大二十歲,但我應該和他們在一起。那是因為雖然我直到二十四歲才進入大學,但在三十二歲寫完《農民理論》之後,弗裡德曼、科斯、斯蒂格勒、阿羅、約翰遜、諾斯等人喜歡和我平分秋色地讨論它。正如我所說,我是最後一個有機會與20世紀經濟大師互動的人。經濟學家長壽,提高我的排名是無益的!

換言之,我認識的所有世界級學者,雖然智商高、吃苦耐勞、分析能力強,但沒有一個能與鄭飛先生相提并論,鄭飛先生在進入事業上難度很高。

任正非介紹

任正非,原籍浙江省浦江縣,1944年10月25日出生于貴州省安順鎮。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創始人兼總裁

1963年就讀于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并入重慶大學),畢業後受雇于一家建築機關。1974年,為建設從法國引進的遼陽化纖廠,應征加入基建工程人員承擔工程建設任務,曆任技術員、工程師、副主任(技術副團級),無軍銜。任正非還參加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和中國共産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以表彰他對項目建設的貢獻。1987年,任正非籌得2.1萬元人民币成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1988年任華為公司總裁。2018年3月,任正非不再擔任副主席,成為董事會成員。2018年10月24日,他被中央統戰部和全國工商聯評選為改革開放40年100位傑出民營企業家之一。

張五常:我輩無一人堪比任正非

任正非,原籍浙江省浦江縣黃島鎮,1944年出生于貴州省安順區鎮甯縣一個貧寒山區的一個小村莊,靠近黃果樹瀑布。任正非一家也有兄弟姐妹6人,父親任莫遜是農村國中教師,任正飛國小位于貴州偏遠山區少數民族縣城,高中在貴州省、閩南市、獨娟市都很均衡。知識分子的家庭背景是任正非人生的第一決定性因素。因為父母對知識的關注和追求,即使在三年的困難時期,任的父母仍然堅持讓孩子讀書。

1963年,任正非就讀于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已并入重慶大學),畢業前一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父親被關在牛棚裡,因為想起了被毆打的父親,任正非扒手火車回家看父親。他的父親告訴他要繼續學習。任正非回到重慶後,經過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制等專業技術自學,他還把較多的學習題從頭到尾做了兩次,然後學到了很多邏輯、哲學。他自學了三門外語,足以閱讀大學教科書。

大學畢業後,任正非成為一名士兵,當時他是一名建築勞工。任正非的第一個項目是一家法國公司的項目。當時,法國公司Debnis Speime将一套化纖成套裝置賣給了中國,位于中國東北部城市遼陽。任正非在那裡開始這個項目,直到生産建設完成才離開。

1983年,随着國家基礎設施工程兵綜合制度的廢除,任正非複員到深圳南海石油物流基地。

1987年,任正非因工作不力,轉而籌集21,000元人民币成立華為。在早期,華為通過代理一家香港公司的工程控制開關赢得了第一桶金。

1992年,任正非全力投資開發C-C08開關。

1993年底,終于研制出C-C08交換機。它的價格比國外同類産品低三分之二,給華為帶來了市場。

1996年3月,任正非率領十幾個人的團隊來到貝爾格萊德的香格裡拉,與南斯拉夫談判成立合資企業。他們以每天約2000美元的價格預訂了一間總統套房。但是,房間不是排他性的,但我們一起鋪地闆休息。

2003年1月23日,思科對華為及其美國子公司提起正式訴訟,理由是該公司的産品被抄襲,其知識産權受到侵犯。面對思科的打壓,任正非一邊在美國聘請律師接手訴訟,一邊開始結盟思科在美國的3COM公司。2003年3月,當時處于衰退中的華為和3COM宣布成立合資企業華為三康,3COM的首席執行官作證說,華為沒有侵犯思科的知識産權。最終,雙方達成了和解。

2007年初,任正非寫信給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生,希望IBM派出财務人員幫助中國轉變财務管理模式。

2011年12月,任正非在華為内部論壇上發表文章《一江源泉水向東》,揭露了華為的股權制度。任正非透露,制度的設計受到父母的無私、節儉、耐心和愛心的影響。任正非還建立了華為CEO輪崗制度,每人輪崗六個月。這是為了避免公司成敗與一個人挂鈎,也是為了避免天賜之物。

2018年3月22日,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宣布,任正非将不再擔任副董事長,成為董事會成員。

2019年1月20日,任正非在接受中央電視台采訪時"面對面"表示,主動放棄100個改革開放突出貢獻的稱号,表示會議不能坐兩個小時。

擴充閱讀:

張武昌簡介

(經濟學家,中國香港)

張武昌(1935年12月1日-),香港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之一,畢業于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經濟系。張武昌教授是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财産經濟學的創始者之一。1935年出生于香港,抗日戰争期間随父母到廣西避難,聽說中國大陸農村的艱辛,從小就希望中國富強民幸福。他的著作《農民理論》獲得了芝加哥大學政治經濟學獎。

張五常:我輩無一人堪比任正非

他于1959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學習經濟學,然後在加州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當選為西方經濟學會主席,是美國以外第一位擔任該職位的學者。

1969年,他以題為"農民理論:中國農業的引用和台灣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論文在西方經濟學中引起了轟動。

1982年至2000年,彼為香港大學教授及經濟及金融學院院長。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兼職教授。

1991年,作為唯一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他被邀請參加當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張武昌一向傲慢、狂喜,在經濟圈裡有"瘋狂人生"的名聲。

在學校的職業生涯

他的早年來自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大師Alchian;他與現代地産大師科斯、巴西爾多年來的思想互相影響和激勵,科斯說張武昌最能了解他思想的真正含義;他和大多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張武昌香港的家經常成為他們進入中國的橋頭堡;他多次陪同弗裡德曼到中國,與中國上司人讨論中國改革的重要性;他被邀請參加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典禮,還被邀請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被選為1997-1998年西方經濟協會主席,這是他第一次在美國境外授予經濟學家,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在中國世界的經濟學家中,恐怕不會有前後古人。

另一方面,張武昌也是中國世界最佳經濟散文家,他的《橙色賣家的演講》大受歡迎;他是一位著名的攝影師,可以與香港著名攝影師簡清福等人相提并論;

博士論文令人驚歎

自1959年以來,張武昌一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學習,1966年初,張武昌以"佃農理論:農業應用于亞洲和台灣土地改革"為題開始了他的博士論文,并寫了一篇11頁的大綱,希望能聽取老師們的意見, 當阿門·阿爾奇安是張武昌的導師時。

張武昌的農民理論後來成為現代契約經濟學的開端。其中幾篇文章在期刊上發表後,已成為現代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

非常感謝與科斯神交朋友

約翰遜是當時農耕理論的權威,張武昌拿刀分析。約翰遜不僅不介意,反而一再勸說張某每年申請獎金。1967年秋天,張勇去芝加哥大學工作,并在學年開始幾天後拜訪了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的科斯。張武昌和科斯成了好朋友。20世紀80年代,張武昌來到香港,一位教授路過,給張武昌講了一個故事:

科斯來到他們的大學發表演講,聽衆們聚在一起。科斯在演講中直言不諱地說,引用他想法的人是錯誤的。當需要問一個私人問題時,一位聽衆問道:"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人引用你的想法是正确的?"科斯回答說:"隻有張武昌。難怪科斯在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演講中提到了張武昌教授對新制度經濟學的巨大貢獻。

最受歡迎的教授是"最差的老師"

1991年,在香港大學舉行的「最差教學獎」選舉中,徐先生當選「最差教師」。張武昌被授予劣等席位,幾乎全是香港的嘩然!其實很自然,如果按照傳統的東方教育模式和标準,張武昌的教學肯定達不到它的要求。

張武經常講課,從不備課,不講義,更别提在黑闆上的書了。在他看來,他每天都在思考經濟學,準備課程遠不止于此。即使是正式的演講也不會有太多的準備(例如,1991年在瑞典向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發表演講,1998年在美國總統向西方經濟學會主席發表演講)。

第一個分析中國經濟體系的人

第一個系統地将新系統分析應用于中國經濟問題研究的人不是張武昌。張武經常受到著名新制度經濟學大師科斯、阿爾基安、德姆塞茲的喜愛,與諾斯、巴西爾合作多年,眼睛和耳朵都貼在一代新制度經濟學大師的耳朵裡(科斯在諾貝爾獎獲獎演說中多次提到張武昌對新制度經濟學的貢獻(科斯, 1994).

諾斯還多次提到張氏對他的經濟思想的影響。張武昌對新制度經濟學的最大貢獻,應該是系統地把制度分析的方法引入到我國經濟問題的研究中。

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張武昌就将産權制度的分析方法運用到台灣的土地改革中,創造了"新租約論"。張武昌對中國農業改革、城市企業改革、中國金融改革和腐敗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論點,并進行了純粹的制度分析。

可以說,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張武昌緻力于中國經濟改革的制度分析和政策建議,他的作品《橙子賣家的演講》、《中國的未來》、《重談中國的未來》、《中國經濟革命》等《中國在香港》如火如荼地進行,影響了中國整整一代的改革家和青年學生。

主要成就

新浪專欄作家張武昌在交易費用、合約理論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1959年,加州大學現代财産經濟學創始人阿基安在八年後獲得博士學位。他于1982年回到香港,擔任香港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院長,并于2000年退休。

張武昌教授寫了很多書,在學習期間,他以《農民理論》一書在經濟學領域嶄露頭角。回到香港後,一系列用中文撰寫的專欄在華語界獲得了廣泛的影響力,代表了《橙色賣家的演講》、《中國的未來》、《論中國》等作品。三卷本經濟學著作《經濟解釋》自2000年起完成,于2005年底在英文學術合集《經濟解釋:張國榮的史蒂文論文選集》中出版。這兩本書被認為是經濟學的經典著作,将對張武昌的學術成就産生深遠的影響。

"友誼小貼士"

中國《經濟學人》的官方微信号釋出。

家長快速滑動下方二維碼注意欄

《中國經濟家》 出版原創學術論文和關于中國經濟的研究報告的英文期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