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部防控“幽門螺杆菌”白皮書釋出,劃定必須根治的高危人群

首部防控“幽門螺杆菌”白皮書釋出,劃定必須根治的高危人群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  薛豔

環球時報健康用戶端記者  郭詩穎

6月3日,國内首部《中國幽門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在京釋出。白皮書由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共同發起,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張建中領銜的幽門螺杆菌感染防控團隊牽頭,組織全國相關臨床、基礎、惡性良性腫瘤、慢病及公共衛生領域專家共同完成,是國内第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幽門螺杆菌感染診療防控手冊。

五成國人存在幽門螺杆菌感染

白皮書指出,幽門螺杆菌全球感染率約為 50% (18.9%~87.7%),幽門螺杆菌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的感染率有較大差異。在大陸,幽門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50%,不同人群感染率在35.4%~66.4%;農村感染率高于城市,成人感染率高于兒童。飲食習慣、居住環境、衛生條件、個人習慣等都是幽門螺杆菌感染的危險因素。

幽門螺杆菌具有人群感染率高、疾病負擔重、耐藥率高的特征,可引發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多種胃腸道内外疾病。更為嚴重的是,幽門螺杆菌是目前唯一确定的與胃癌發生密切相關的細菌性病原體,被列為I類緻癌因子。

針對目前大陸幽門螺杆菌的感染和防治現狀,白皮書提出,除了關注感染者及其家庭成員的診斷及根除治療外,人群幹預政策是從整體層面降低幽門螺杆菌感染疾病負擔的最有效政策,可降低43%~52%的胃癌發生風險。

首部防控“幽門螺杆菌”白皮書釋出,劃定必須根治的高危人群

是否接受根除治療因人、因獲益而定

“環球時報健康用戶端”記者為此采訪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薛豔,她表示,幽門螺杆菌的感染與患者的年齡、生活區域、生活習慣等都有關系。年齡越大,暴露于幽門螺杆菌的幾率越大,感染幾率越高;經常吃腌制的食物、頻繁聚餐且不分餐、吸煙的人群幽門螺杆菌的感染率較高;如果家中有感染者,其他人感染的幾率也會增加。

感染幽門螺杆菌後都需要做根除治療嗎?薛豔表示,接受治療應因人而異。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第六次全國幽門螺杆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提到,幽門螺杆菌的根除應堅持“個體化評估和處理”原則。如果感染者有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幽門螺杆菌胃炎、胃增生性息肉、幽門螺杆菌相關性消化不良、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原發免疫性血小闆減少症、維生素B12缺乏或胃癌家族史,以及早期胃癌接受内鏡黏膜下剝離術或胃次全切除術、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者,需要及時根治幽門螺杆菌。

目前,大陸常用的治療方法為四聯治療,即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包括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一種铋劑(常用枸橼酸铋鉀、果膠铋等),加兩種抗生素(如克拉黴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喹諾酮類藥物等)的治療,療程為14天。

不過,在臨床實際操作過程中,醫生需要嚴格評估患者獲益。“有些年紀大、并發症多、基礎病嚴重的患者,可能無法耐受根除幽門螺杆菌的藥物。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符合指南中提到的幾種指征,也應當視情況決定是否根除。”薛豔特别提醒,如果有需求,根除幽門螺杆菌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防控幽螺注意四點

幽門螺杆菌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口口傳播和糞口傳播,即通過感染者的嘔吐物、咀嚼食物以及受污染的水和食物傳播。此外,也可通過消毒不徹底的内鏡操作等醫源性途徑傳播,但機率較低。薛豔表示,生活中防控幽門螺杆菌感染更重要,建議做好以下幾點。

注意手衛生。吃飯前不洗手可能造成糞口傳播,建議大家飯前便後要用香皂或洗手液搓洗雙手,并用流水沖洗幹淨,避免細菌會進口而傳入到胃内。

飲食幹淨。施了有機化肥的蔬菜,如果沒洗幹淨就被人吃下去,也有感染幽門螺杆菌的風險。建議蔬菜、瓜果等食物要在入口前充分洗淨,不吃半生不熟的肉類,不喝生冷水;購買有安全保障的食物,不吃路邊攤。

不共用碗筷。除了胃部外,口腔是幽門螺杆菌最易聚集的部位,建議至少每三個月換一次牙刷。如果家中有幽螺感染者,在日常飲食上應盡量避免共同使用碗筷,同時定期進行消毒,能夠減少幽門螺杆菌的傳染。“幼兒最容易感染幽門螺杆菌,就是因為一些家長習慣嚼碎食物喂給孩子,或在喂孩子前自己先嘗一嘗,這些動作都可能把幽門螺杆菌傳染給孩子。”薛豔說。

定期篩查。如果家裡有人感染了幽門螺杆菌,建議其餘家庭成年成員做好定期篩查,可以到醫院進行呼氣試驗檢測,以排除感染。▲

責編:趙子瑩

主編:丁文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