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半中國人攜帶這種病菌,新研究剛發現它是導緻腸癌的重要因素

▎藥明康德内容團隊編輯

說到幽門螺杆菌(簡稱Hp),可能很多人早已聽說過它的大名。畢竟這種細菌與我們關系十分“親密”,是導緻人類慢性感染最常見的微生物之一,全球感染率高達50%,2022年荟萃分析顯示中國人群中幽門螺杆菌感染率為44.2%,中國也是感染幽門螺杆菌人數最多的國家。

兒童期是幽門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年齡段;25歲人群的幽門螺杆菌感染率接近50%;35歲人群感染率超過60%;70歲以上老年人感染率高達80%。

一半中國人攜帶這種病菌,新研究剛發現它是導緻腸癌的重要因素

圖檔來源:123RF

幽門螺杆菌通常定居在胃黏膜,與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密切相關,還是導緻胃癌的最危險因素之一,被世界衛生組織歸為胃癌的I類緻癌物。2005年,澳洲科學家巴裡·馬歇爾(B.J.Marshall)和羅賓·沃倫(J.R.Warren)因揭示幽門螺杆菌感染與胃癌的關系,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然而,胃癌還不是唯一一種與幽門螺杆菌及其相關發炎有關的重要疾病。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幽門螺杆菌感染者患結直腸癌(CRC)的風險增加了近2倍。

近期,消化領域知名期刊GUT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進一步證明幽門螺杆菌感染與結直腸癌發生有強烈因果關系。

這項新研究由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的Markus Gerhard教授領銜。研究團隊首先通過動物實驗驗證了幽門螺杆菌感染與結腸癌之間可能有的直接因果關系,以及背後的潛在機制。

為此,他們用幽門螺杆菌感染了實驗小鼠。這些小鼠中,有一部分攜帶了結直腸癌最常見的驅動基因,突變的Apc基因,容易形成早期惡性良性腫瘤。當這些小鼠接種幽門螺杆菌後,它們結腸部位的癌症發展速度加快了,形成的惡性良性腫瘤數量也比未感染幽門螺杆菌的小鼠更多。

植入胃部的幽門螺杆菌為什麼會促進腸道的惡性良性腫瘤發展呢?研究人員采用免疫組織化學、單細胞RNA測序等多種方法對其腸道免疫應答和上皮特征的變化展開了詳細分析。

結果發現,幽門螺杆菌驅動了腸道内一種獨特的免疫改變特征,包括調節性T細胞和促炎性輔助T細胞的減少。除此以外,在腸上皮細胞中,幽門螺杆菌誘導關鍵的促癌信号通路STAT3激活,促進惡性良性腫瘤形成。與此同時,合成并分泌保護性黏液的杯狀細胞數量減少,意味着腸道表面的保護性屏障被破壞。

另一方面,腸道菌群也随着幽門螺杆菌的定居發生了劇烈變化,包括促炎性和分解腸道黏液的腸道細菌開始增多。種種變化綜合在一起,都在為腸癌的發生發展推波助瀾。

盡管這些結果都來自小鼠實驗,但随後研究人員分析了感染幽門螺杆菌的患者,同樣在他們的結腸活檢結果中看到了類似的免疫特征和腸上皮變化。

一半中國人攜帶這種病菌,新研究剛發現它是導緻腸癌的重要因素

圖檔來源:123RF

值得一提的是,實驗中,當研究人員用抗生素根除了Apc突變小鼠的幽門螺杆菌,這些易感小鼠的惡性良性腫瘤發病率就降低了,恢複為與未感染對照組一緻的水準。這一結果提示,根除幽門螺杆菌,也可以作為預防結直腸癌的一種重要措施。

很多時候,不少幽門螺杆菌感染者或許并沒有注意到體内這種緻病菌帶來的不适,而新研究提醒我們,幽門螺杆菌篩查和根治治療将有助于消除胃癌、結直腸癌等多種疾病的潛在隐患。

參考資料:

[1] Ralser A, Dietl A, Jarosch S, et al., (2023) Helicobacter pylori promotes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by deregulating intestinal immunity and inducing a mucus-degrading microbiota signature. GUT Doi: 10.1136/gutjnl-2022-32807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