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難怪黃蓉死不見屍,你看她淪為誰的奴隸,答案在她三個孩子名字裡

作者:耳東文史江湖

有人說金庸的故事總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那不過是因為他總是喜歡讓故事在恰到好處的時候畫上句号。

比如《神雕俠侶》是以第三次華山論劍作為結局,卻沒續寫郭靖夫婦繼續鎮守襄陽的故事,其實細品一番你就會了解金庸的苦衷,像“楊過飛石殺大汗”這樣的事是不可能出現第二次的,那忽必烈滅宋也是曆史事實,郭靖豈能逆天改命?是以郭靖夫婦選擇鎮守襄陽,結局就注定是戰死沙場。

難怪黃蓉死不見屍,你看她淪為誰的奴隸,答案在她三個孩子名字裡

(郭靖、黃蓉劇照)

不過值得玩味的是《倚天屠龍記》中,金庸對這段往事也隻是一筆帶過,而黃蓉的去向則成了謎。

一、無人見證的慘劇

郭靖會戰死,其實并不讓人意外,這一點可以從他與楊過的對話看出來。

當初楊過還不是後來的神雕大俠,一心隻想向郭靖報殺父之仇的他不了解眼前的這位“伯父”以及“大俠”為何對守衛襄陽如此執着,畢竟在他看來,襄陽守軍兵力匮乏,不可能是蒙古鐵騎的對手。

而郭靖的回答則是堅決中帶着幾分無奈,說是:“諸葛亮治國安民的才略,我們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說隻知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于最後成功失敗,他也看不透了。我與你郭伯母談論襄陽守得住、守不住,談到後來,也總隻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

是以郭靖早已料想到了自己的結局,他隻是盡可能的為襄陽百姓争取一些活命的機會罷了。

而到了《倚天屠龍記》中,該來的還是來了,峨眉派傳人周芷若提及這段往事時,是這麼說的:“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屠龍刀不知下落。郭祖師當時身在西川,待趕去想要相救父母親人,卻已為時不及。”

難怪黃蓉死不見屍,你看她淪為誰的奴隸,答案在她三個孩子名字裡

(郭破虜、郭芙劇照)

是以她提到的“事實”就是郭靖夫婦和郭破虜都戰死在襄陽了。

可這真的是“事實”嗎?

正如周芷若說的那般,祖師婆婆郭襄本人都沒有在襄陽,她對于襄陽城發生的一切自然也是道聽途說,除了郭靖确定不可能棄城逃跑,黃蓉和郭破虜的命運其實是有變數的。

比如連載版《倚天屠龍記》中就有提到,張無忌曾得謝遜傳授三招降龍十八掌,而謝遜則是從一位江湖隐士那兒繼承的。

金庸還強調那隐士也未窺得這神功中的秘奧,那隐士的形象就像極了郭破虜,否則除了郭靖家族的人,誰還能有機會繼承一掌以上的降龍十八掌?

作為屠龍刀的保管者,郭破虜也沒有理由留在襄陽,是以他多半是主動棄刀,造成了假死的狀況。

那黃蓉呢?憑什麼說她沒死?

答案很簡單,因為她有活下去的理由。

二、有理由活下去的黃蓉

周芷若提及祖師婆婆傳下的“倚天屠龍計劃”時,提到過這麼一句。

“她(黃蓉)聘得高手匠人,将神雕大俠楊過留贈給郭師祖的一柄玄鐵重劍熔了,再加以西方精金,鑄成了一柄屠龍刀;又以當時最為鋒銳的兩柄寶劍,楊過大俠的君子劍與楊夫人小龍女的淑女劍,熔合而鑄成一柄倚天劍……郭大俠夫婦将這兵法秘笈藏在一個絕頂機密的所在,另在兩塊玄鐵鐵片之上,刻上了這所在的地圖,并注明進入的方法,将鐵片藏入了倚天劍和屠龍刀之中。要得這兵法秘笈,須得先尋到鐵片,而如何剖刀劍取得鐵片,卻要刀劍互用,缺一不可。”

難怪黃蓉死不見屍,你看她淪為誰的奴隸,答案在她三個孩子名字裡

(黃蓉劇照)

接着刀劍是分别交給了郭襄與郭破虜,那麼問題來了,護送秘籍去桃花島的人是誰?

那島上有機關,一般人去了怕是沒藏好秘籍就被機關弄死了,郭靖守城無力脫身,郭芙靠不住,兩個孩子已各持刀劍,自然也不合适,是以隻有黃蓉能執行這般任務。

毋庸置疑,護送刀劍去桃花島的人,正是黃蓉。

可後來的她又哪去了?

答案或許很簡單,也很殘酷,被忽必烈俘虜了。

三、被刻在她孩子名字中的命運

《神雕俠侶》中的黃蓉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小妖女,常年與郭靖相處,她也成了百姓愛戴的黃女俠,她變得深明大義。

可即便如此,她也依舊是當年的那個蓉兒,那個深愛郭靖的蓉兒,在聽聞了丈夫的死訊之後,她自然無法繼續執行保管秘籍的任務,她隻藏好秘籍,繼而出山,去行刺忽必烈。

然而事與願違,當年的郭靖要在蒙古軍營殺出重圍都是多虧有馮默風墊後,武功不如郭靖的黃蓉去行刺忽必烈,無疑是以卵擊石,不過那又如何,她早有了以死相拼的覺悟。

難怪黃蓉死不見屍,你看她淪為誰的奴隸,答案在她三個孩子名字裡

(郭芙、郭襄劇照)

可讓黃蓉沒想到的是忽必烈未必有心殺她,當初郭靖前去蒙古軍營時,忽必烈與郭靖之間還有一番真情流露的對白,郭靖見他與拖雷有幾分相似,回想往事不禁潸然淚下,忽必烈也認他這伯父。

是以他或許不會對黃蓉下死手,黃蓉最終的結局多半是忽必烈囚禁起來,淪為奴隸,當然,說的好聽點便是“軟禁”。

而這一點也可以從金庸賦予郭靖那三個孩子的名字看出來。

難怪黃蓉死不見屍,你看她淪為誰的奴隸,答案在她三個孩子名字裡

(忽必烈劇照)

郭芙、郭襄、郭破虜有何深意?單獨來看,似乎沒什麼特殊的意義,一個是如出水芙蓉,一個是因為出生在襄陽,還一個則是明志“抗擊蒙古”的意思,将郭芙的“芙”改為“扶”的話,連在一起,甚至成了“扶襄破虜”。

然而願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最終的結局是襄陽城破,郭靖戰死,郭破虜棄刀,黃蓉被俘。

或許正因為如此,金庸才不願将這段故事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