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孩被扇耳光後還手,被認定“互毆”:遇到熊孩子,該怎麼辦?

最近,一起由“熊孩子”引起的案件引發關注,還一度沖上了熱搜第一!

5月2日,峨眉山開往廣元的C6276次列車在軌道上飛馳。一名女子獨自乘坐高鐵出行,她的後排坐了5個人,2個大人帶着3個小孩。這幾個孩子一直在玩遊戲,還多次撞擊該女子的座位靠背。

這女孩不堪其擾,回頭制止小孩的行為。但沒想到孩子家長不但不管教孩子,還對女孩非常不滿,說“怎麼了,他們是小孩子,至于嘛,不會好好說話啊”。随即雙方發生口角。

列車長趕來調解,孩子的父母讓女孩換座位,女孩堅決不讓,并罵了一句髒話,孩子的母親猛然一巴掌打到女孩臉上。女孩更加憤怒了,也還了手。

女孩被扇耳光後還手,被認定“互毆”:遇到熊孩子,該怎麼辦?

圖檔來源于網絡

高鐵到站後,孩子的父母報了警。警察問女孩是否願意和解,那女孩堅決不同意,最後警察把事件定義為“互毆”,女孩被罰款200元,孩子父母罰款500元。

女孩被扇耳光後還手,被認定“互毆”:遇到熊孩子,該怎麼辦?

圖檔來源于網絡

女孩對這個處理結果非常不滿,她在社交媒體上發聲,并表示已經在律師朋友的幫助下申請了行政複議。

女孩被扇耳光後還手,被認定“互毆”:遇到熊孩子,該怎麼辦?

女子在社交媒體的發聲,圖檔來源于網絡

01、“熊孩子”的背後往往有“熊家長”

這看上去是一件小事,卻引發了很大的讨論,因為其中有2點戳中了網友們的痛處。

第一個,“熊孩子”真的太惹人煩了,“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則更可惡!

很多人在公共場合都遇到過“熊孩子”,他們不遵守公共秩序,大聲喧嘩,跑來跑去,嚴重影響到其他人;他們在家陽台往下扔垃圾、高空抛物。

他們還随意踐踏草坪,采摘小區、公園裡的鮮花;他們亂按電梯按鈕,亂按鄰居門鈴,在公共設施上亂塗亂畫……很多人對“熊孩子”恨得牙癢癢!

而且,當人們想找“熊孩子”的家長交涉時,往往發現“一熊熊一窩”,孩子的“熊”不是沒有來由的——他們的家長也很“熊”,也讓人恨得牙癢癢!

女孩被扇耳光後還手,被認定“互毆”:遇到熊孩子,該怎麼辦?

圖檔來源于網絡

确實,從科學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熊孩子”的形成往往是因為錯誤的家庭教育。“熊孩子”的父母,或者經常照顧孩子的長輩中,肯定至少有一個人也總是不遵守公共秩序、道德規範,性格強勢、不講理,甚至是嚣張跋扈,比如插了隊還總是振振有詞。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我們的成長過程,實際上也是實作社會化的過程。而遵守公共秩序、道德規範、對别人有同理心,就屬于社會化中的重要内容。大部分人在原生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各種影響下,都社會化得比較好,會自覺遵守公共秩序、道德規範,偶爾違反時會有羞恥心。

但有些人雖然成年了,也接受了義務教育,但仍舊沒有完成社會化。當他們有了孩子,還不斷縱容孩子遵循自己的動物本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顧及周圍人的感受,也不顧及所處的具體場所。

當“熊孩子”惹出事情後,這些父母或長輩就會護犢子,“TA還隻是個孩子,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孩子不用受到批評和指責,不用承擔後果,他們很容易形成錯誤的認知:我是個孩子,是可以被保護、遷就的;我并沒有錯,錯的是那些大人,我也不用承擔責任。

這樣的孩子不但不知錯,還毫無反思和自我檢討的意識和能力。如果“熊孩子”一直這樣長大,很容易出現偏執型人格,表現為飛揚跋扈、偏執固執,容易與别人發生沖突與沖突,并且沖動易怒。

他們跟别人越吵越頻繁,内心的憤怒越積越多,形成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就很有可能出現偏執型人格改變,如果還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偏執型人格障礙。

女孩被扇耳光後還手,被認定“互毆”:遇到熊孩子,該怎麼辦?

圖檔來源于網絡

随着他們不斷與人發生沖突,幾乎每個人都不喜歡與其相處,他們在求學、生活和工作中處處碰壁,再加上他們從不會檢討自己的問題,其憤怒和不滿就會泛化,認為整個社會都有問題,這社會就沒有一個好人。

這時,偏執型人格障礙就很可能發展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這類患者對社會的危害性極大,失去理智、情緒失控時可能會無差别地傷害無辜者,自己也走上絕路。

就像今年1月,在廣州最繁華的路口,一名男子開着寶馬車直直地撞向過馬路的密集行人,造成5死13傷。這不是一時沖動、一時興起,而是典型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犯罪方式。

很多新聞熱點中的殺人犯、犯罪者,往往都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或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們之是以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都與其長期生活的原生家庭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關。

希望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有這個意識,自身要努力具備自我檢討意識和能力,不做“熊家長”;當孩子犯錯時,要及時管教孩子,引導他們自我檢討,及時改正,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否則,這些“熊孩子”小時候因為在高鐵上淘氣調皮上熱搜,長大後可能還會因為犯下極端罪行而再次上熱搜,自食其果,反噬其身。有效的社會化要及早進行,否則等到他們長大了,就很難糾正了。

即使孩子長大後沒有犯罪,但當他們有力量與父母對抗時,父母也會苦不堪言。就像之前有個視訊在網上熱傳,一個孩子因為父母不給他買手機,就在手機店暴力毆打父母。大家都說這孩子白眼狼,但其實最大的問題根源還是在于他父母的教育方式。

02、是“正當防衛”還是“互毆”,民意很重要

“高鐵熊孩子”這個事件中另一個備受熱議的點,是女孩拒絕和解後,當地警方将案件定義為“互毆”。

對于這一點,不光女孩不滿,很多網友也不滿:我被打了我還手,這就是互毆,要被罰?難道以後被打了隻能躺平嗎?

女孩的還手到底屬于“正當防衛”,還是“互毆”,這是法律上的概念,不是我的擅長領域,我沒有發言權。但我支援這女孩進行行政複議,我也希望更高一級部門會作出公正的處理。

在“圍觀改變中國”的網際網路時代,大衆的聲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最終的結果。

2018年8月發生的“昆山持刀砍人案”就是典型。昆山龍哥與騎車男子于海明發生糾紛,龍哥竟拿出一把刀對對方砍過來,但不小心把刀掉到了地上。驚慌中的于海明眼疾手快撿起刀,對仍然撲過來想毆打他的龍哥進行反擊,最後龍哥連中數刀,不治身亡。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熱議,大家知道于海明被拘留了,都為他抱不平。最後他的反擊行為被定性為“正當防衛”,被無罪釋放。

是以,雖然“正當防衛”和“互毆”在法律上的區分很複雜,一般大衆搞不懂。但在大衆心裡面,别人有錯在先還打了我,我還不能打回去,這讓人難以接受。

是以,希望相關部門要仔細審查這次案件,更要仔細考量關于“正當防衛”和“互毆”的法律定義,在符合法律精神、有助于社會穩定和呼應民意中取得更好的平衡點。

就算法律一時難以完善,但希望相關部門可以考慮是否可以把高鐵等交通的規章條例完善一下。

最近有個新聞,說是因為3名男女在飛機航班上爆發争吵,經過乘客們投票後,他們全都被安保人員帶離了,可以說是被乘客投票“趕走了”。

雖然這種方法有争議,但如果“熊孩子”“熊家長”們在犯下過錯時能馬上接受相關懲罰,面臨相應後果,相信他們會收斂很多。

女孩被扇耳光後還手,被認定“互毆”:遇到熊孩子,該怎麼辦?

圖檔來源于新聞報道

03、如果我們遇到這件事,該不該還手?

這個事件引發了很多網友的思考:

如果遇到這個事情的人是我,我到底會不會還手?該不該還手?

不還手會不會顯得很窩囊?可還了手還要被處罰、搞行政複議,會不會得不償失?

以下從科學精神心理學的角度提供一些建議:

第一,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熊孩子”的背後往往有着“熊家長”,與這部分“熊父母”交涉的話,是需要智慧的。

“熊孩子”年紀尚小,思維和性格還未固化,尚有改變的可能性。但“熊家長”往往是人格障礙患者:嚴重缺乏同理心,嚴重缺乏自我檢討能力,行為遠遠超越社會規範。

用網上的話來說,他們屬于“垃圾人”,從不覺得自己有問題,更不會改變,别人講道理,他們往往聽不進去,反而會把責任歸咎于别人。

是以,對于“垃圾人”,我們選擇不理睬、不出聲、繞路走,這不是怯懦、軟弱,而是不屑與他們打交道,以此保護好自己的一種理性政策。

女孩被扇耳光後還手,被認定“互毆”:遇到熊孩子,該怎麼辦?

圖檔來源于網絡

第二,如果想站出來維護自身的權利,教育教育“熊孩子”和“熊家長”,也要講究方法。

如果對方不占理還打你,如果對方出手不重,你可以選擇不還手,但要保護好自己,比如用包包擋住身體的重要部位,并提前讓身邊的人幫自己拍照片、拍視訊儲存證據。

然後,我們可以及時報警,把證據照片和視訊交給警方。由于全程我們都沒有動手,警方根本沒有定義為“互毆”的空間,“熊家長”們就要承擔全部法律責任,可謂非常解氣!

當然,如果你選擇還手,那就要做好被警察定性為“互毆”的心理準備,也要做好被罰款、或者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及金錢去進行行政複議的心理準備。

如果認為自己耗不起這樣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也不想因為進一步沖突而引發人身安全隐患的話,那就要慎重還手了。

其實,就算我們當時不還手,甚至可能因為種種因素,也沒法報警、或警方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處理結果,我們也不需郁悶。對于“熊孩子”“熊家長”,以後總會有人給他們一個狠狠的教訓,接受社會的教育。

相反,如果我們想盡量避開“熊孩子”和背後的“熊家長”,可以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不斷自我提升,實作更好的生活品質,達到更高的人生層次,我們身邊的有素質人士也會相對更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