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童心理咨詢:以沙盤為介,呈現與厘清年幼孩子混亂的愛與恨

心理咨詢導讀:

婚外情對一個家庭的影響,不僅僅對夫妻本身,也會給年幼的孩子帶來沖擊。分裂的愛與恨,埋藏在小小的心靈裡,不曾被看見,也不曾被修複。

今天為大家展示一例兒童心理咨詢個案,我們将跟随心理咨詢師一起看看父母婚外情後,年幼孩子内心的愛與恨如何呈現,又是如何被療愈的。

兒童心理咨詢:以沙盤為介,呈現與厘清年幼孩子混亂的愛與恨

“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兒童心理咨詢師徐文嬌老師:”

(出于心理咨詢保密原則,來訪者相關個人資訊已進行修改處理。)

小麗莎,一名國小五年級學生,由媽媽帶過來進行兒童心理咨詢。媽媽離異,原因是丈夫出軌,夫妻折騰了兩年多,選擇離婚。

離婚後媽媽經過一年婚姻心理咨詢的調整,剛走出陰影,跟前夫關系改善。

媽媽這時突然意識到女兒可能也會因為這件事情而産生心理陰影,擔憂孩子的心理健康,故帶孩子接受心理疏導。

小麗莎的生活現狀:離異後,小麗莎跟媽媽生活,爸爸每周帶小麗莎出去玩一天,但因夫妻之間有怨恨,爸爸有時能見到小麗莎,有時見不到。

小麗莎的社會功能正常,學習優秀,深受老師喜歡。但媽媽覺得女兒性格不夠好,雖然跟同學相處無沖突,但親密的朋友不多;而且,不聽話,經常跟媽媽對抗、鬧情緒,有時逼得媽媽很抓狂,甚至忍不住會打罵女兒。

而事後,媽媽又很自責、内疚,但真的不知道如何與女兒相處,愛她又受不了她。

媽媽順産,由于産後奶水不足,又不懂帶孩子,還要忙着工作,于是在小麗莎一歲時便把她送去早托機構。

此後,雖然小麗莎一直跟父母生活,但母女關系并不好,媽媽覺得小麗莎很難帶。早期的分離,也讓小麗莎形成沖突型依戀關系,愛與恨、好與壞比較分裂。(在下文,我們将繼續講到這塊,并看到這種心理狀态對小麗莎在親密關系中的影響。)

兒童心理咨詢:以沙盤為介,呈現與厘清年幼孩子混亂的愛與恨

小麗莎很喜歡沙盤遊戲,咨詢師告知設定後,她立馬就開始按照自己的想象來擺自己的沙世界。她的沙盤很滿很滿,感覺裡面的東西要溢出來了,沙具與沙具之間不能有一點縫隙,似乎希望把自己想要的一切都塞進去。

這個孩子給咨詢師的感覺是她的内心很害怕“空”的感覺!媽媽也反映小麗莎整個房間都塞滿了玩具,而且她看見了喜歡的玩具,就要立馬買回家,每次都要買很多,父母用了很多方法都改不了她這個習慣。

這種塞滿的感覺一直持續了10次,小麗莎的沙盤開始有些界限,出現了秩序和空間,有些東西這次她想放進去,但會跟自己說“我下次要用那個(某個沙具)做一個XX世界”。開始能夠延遲滿足。

這裡也有個小插曲:某次沙盤時,小麗莎發現自己很喜歡的一個沙具被别的小朋友弄壞了一角,非常生氣,說自己再也不會用那個沙具了。雖然這次她依舊完成沙盤,但在走的時候故意把一切弄亂。

下一次咨詢前,她跟媽媽抱怨說不想來,覺得不好玩。咨詢師與媽媽溝通後,媽媽繼續帶小麗莎過來咨詢。

在咨詢中,咨詢師與小麗莎讨論了她這種不想來的感覺,原來小麗莎覺得咨詢師應該知道她特别喜歡那個沙具,應該幫她好好保護起來的,但咨詢師沒有做到,她很失望,生咨詢師的氣。

她把恨投射在咨詢師身上,臨走時故意把一切弄亂,其實潛意識是想懲罰咨詢師,讓咨詢師“收拾爛攤子”。她的恨很強烈,咨詢師在她心中變成了一個很壞很黑的客體,這種懲罰在後面3次咨詢中持續存在。

然後,她發現咨詢師還是如常對待她,并沒有“報複”她,也沒有“抛棄”她,她才稍微穩定下來。

她會在咨詢中考驗咨詢師,多次問道“你記得我上次拿了一個XX嗎?”, “你記得我剛來第三次玩了一個XX世界嗎?”當她發現咨詢師記得,她會安心下來。

咨詢師繼續诠釋小麗莎是想咨詢師不要忘記她,希望自己沒有來咨詢時,她也存在咨詢師的心裡。(因為當她覺得咨詢師忘記她了,她就很害怕,覺得自己不存在了。這是早期分離時所産生的恐怖幻想的一種呈現。)

當咨詢師在她的心中慢慢又變成“好的客體”時,她才停止恨咨詢師,停止留亂攤子給咨詢師的行為,沙盤穩定下來了。

兒童心理咨詢:以沙盤為介,呈現與厘清年幼孩子混亂的愛與恨

此後,沙盤變得深入,開始呈現她與父母的關系。

第一階段,她喜歡爸爸,恨媽媽,覺得媽媽不好:媽媽脾氣不好,經常跟爸爸吵架,才導緻爸爸要離開;覺得媽媽沒有能力留住爸爸,且媽媽還不願意改變,對媽媽産生怨恨。

雖然外在現實是媽媽對她更照顧,花費了更多時間和精力在她的學習和日常照顧上,爸爸幾乎不管她,但在小麗莎的内心裡:愛的部分,投注在爸爸身上,恨的部分投射在媽媽身上,

是以,爸爸就是好的,媽媽就是壞的。内心的感覺,讓她不願聽媽媽的話,甚至嫌棄、對抗媽媽,媽媽怎麼做都讓她不滿意。

第二階段,對媽媽的恨由激烈變得平和,能看到媽媽好的部分,比如媽媽照顧自己不容易,媽媽脾氣好了一些,媽媽不打自己了,媽媽給了自己自由,媽媽變得漂亮了等等。

沙盤更多是圍繞她與媽媽兩個人的關系進行,爸爸的形象“出差了”,未出現在她的沙盤裡。

第三階段,對媽媽的愛增加,把恨更多投射到爸爸身上,覺得爸爸不應該愛上第三者,不應該抛棄媽媽和自己,覺得爸爸不可理喻、鬼迷心竅,在沙盤中幻想着“埋葬”爸爸,幻想着爸爸出意外。

她對爸爸的恨很強烈,甚至想在心理層面殺死爸爸,但又有強烈的内疚感,最後又會讓爸爸“複活”。下一次沙盤中再次殺死,再次複活。

兒童心理咨詢:以沙盤為介,呈現與厘清年幼孩子混亂的愛與恨

這個主題,持續了6次。在現實中她有一個月的時間不願見到爸爸,不願接受爸爸的禮物,不願意跟爸爸出去玩,覺得爸爸對自己的好是在讨好自己。

第四階段,她雖然恨爸爸,但恨的濃度下降,不再那麼強烈,對爸爸也有了愛,爸爸的形象變好了,但她對爸爸的第三者充滿了怨恨,在沙盤室内多次表達想殺死第三者,并模拟各種殺死第三者的方式,比較血腥和暴力。

即使這樣,也無法讓她内心的恨得到化解。此後的8次咨詢中一直圍繞着此主題,程度前所未有的強烈,咨詢師一度感覺她好像要一直恨下去,“此恨綿綿無絕期”,完全被内心的恨淹沒了,甚至不惜毀掉她自己的生活。

媽媽反映她對爸爸的态度改變了,開始接受爸爸的禮物,願意跟爸爸一起出去玩,但在咨詢中小麗莎表示這是對爸爸的“報複”,故意花爸爸的錢。

其實此時她的内心對爸爸已經有愛,但同時有恨,恨讓她不敢承認自己對爸爸的愛與需要,“那麼壞的一個人,我怎麼能愛他呢?”

兒童心理咨詢:以沙盤為介,呈現與厘清年幼孩子混亂的愛與恨

對媽媽開始有些體貼和依賴,願意躺在媽媽腿上,媽媽感覺母女關系變好。

第五階段,慢慢地她在沙盤中意識到對第三者的恨已經占據了她全部的内心,影響了自己的生活,開始在沙盤中把部分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學習和家庭生活中。

之前對第三者的恨占據咨詢中30分鐘,慢慢變為20 分鐘、10分鐘。她無法原諒第三者,更無法去愛第三者,但慢慢可以做到承受部分的恨,不讓太強烈的恨毀滅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第六階段,在沙盤中,她的愛與恨出現在她的自我像中,裡面有一個很美好的她,也有一個喜歡搞破壞、很糟糕、經常被批評的同學。這個同學其實也是她内在的一部分,是她壞的、不好的一部分,而那個美好的她,是她内在好的、滿意的一部分。

小麗莎的咨詢依舊在繼續,前期50次的咨詢,這個孩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呈現她内心世界分裂的愛與恨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孩子内心不斷地成長與進步,以及她内心愛與恨的慢慢整合。未來,随着咨詢的深入,相信她會越來越好,會更有能力與爸媽良好相處,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兒童心理咨詢:以沙盤為介,呈現與厘清年幼孩子混亂的愛與恨

【本文為徐文嬌老師原創案例,個案相關資訊已做修改,未經許可擅自使用、篡改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