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向養育,讓你的孩子更有價值

雙向養育将舊的基于恐懼的養育方法轉變為一種全新的處理家庭關系的方法,它提倡無條件地愛、積極的自我價值,通暢地交流、健康地自尊,同理心、責任感和合作。通過實作下面的内在和外在轉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并享受一種新的基于愛的家庭生活。

雙向養育,讓你的孩子更有價值

1、從外在驅動到内在驅動

許多人根據别人的看法判斷自己的價值,這種現象非常普遍,我們稱之為“外在驅動”。當别人贊賞我們時,我們就感到自己有價值;而别人不贊賞我們,我們就認為自己毫無價值。隻有當自我價值根植于内心,我們才能擁有采取行動的自信和承擔責任的勇氣,這就是 “内在驅動”。

在人生最初階段,唯一能讓孩子發現自我的人就是父母。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對他們抱有不接納和批評的态度,孩子就會産生一種看法:“我是個壞孩子,我不值得被愛。”而當父母對孩子抱有更積極的态度時,孩子更可能認為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優秀的,這将培養孩子的内在驅動力。

專制式養育依仗懲罰将孩子推向外在驅動。孩子學會通過觀察外部環境來決定自己如何思考、如何行動。懲罰有兩種:心理懲罰和身體懲罰。心理懲罰采用語言或非語言的威脅讓孩子感到害怕,損害孩子的自我認知;身體懲罰則通過扇耳光、打屁股、拽頭發或使孩子身體感到疼痛的方式,讓孩子把錯誤行為和疼痛聯系在一起。恐懼是懲罰的自然結果。

作為控制手段,懲罰非常有效。當孩子害怕時,父母對他們擁有不可置疑的權威。恐懼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呢?孩子會因為恐懼而緊張、焦慮、心理失衡。毫無疑問,恐懼中的孩子不可能有好的表現。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懲罰會阻礙孩子成長為善于思考、充滿愛心和自信的人。

懲罰還會導緻反抗、叛逆、撒謊和充滿怨恨的順從。對于控制孩子,它在短期内十分奏效,尤其是當懲罰者在場時。可是一旦懲罰者離開,孩子繼續錯誤行為的沖動将難以遏制。這時,錯誤行為已經上升成為孩子标榜自主的宣言。必須改變教養方法,幫助孩子建立内在驅動力,這樣才能有效避免這個問題。

雙向養育,讓你的孩子更有價值

托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一書中說道:“有一條鮮為人知的心理學常識,同時也是一個悖論:當你放棄使用權力去控制年輕一代時,你對他們将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反之亦然:當你嘗試更多得去控制他人時,你對他們的影響力也将減弱。”

當今,為人父母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将原來基于恐懼的養育方法轉變為新的養育方法,如何通過建立孩子的自律,幫助他們成為有責任感的人。自律意味着做一件事情是出于對事情本身正确性的判斷,而非出于對懲罰的恐懼。

2、避免極端思維

在持有“非黑即白”極端思維的人眼裡,世界上隻有“你或我”“這個或那個”“對或錯”“真或假”“他們或我們”,這種“白帽子和黑帽子”的思維方式讓人通過帽子顔色就能分辨出誰是英雄、誰是惡棍。這種思維方式認定一方全對而另一方全錯,你總能知道自己應該站在哪一邊。一切顯得如此簡單明了,生活就這樣被簡單切割。

“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沒有給“灰色區域”留出空間。年幼的孩子通常持有這種想法,因為他們還沒有發展出抽象思維能力,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細微差别。所有迪士尼卡通片都是這種模式,戰争、牛仔和印第安題材電影也是如此(它們通常都是關于戰争)。《星球大戰》就是典型的“非黑即白”型電影。觀衆很容易對壞人咬牙切齒,為好人歡呼雀躍。當我們眼裡隻有勝利者和失敗者時,看到勝利者的确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年幼的孩子在有能力了解細微差異之前,必須首先經曆這個非對即錯的階段。然而當孩子擁有抽象思維能力後,就應當讓他們了解到簡單化認識世界的局限性。

3、把問題歸咎他人

孩子總是自然地把自己行為的責任推诿給其他人或其他人。6歲的麗塔一臉無辜地向媽媽告狀:“布萊恩推開我。”但實際情況是,整個早晨她都在欺負布萊恩。比利在客廳拍球,不小心把台燈打碎了。爸爸問比利:“是你把台燈打碎了嗎?”比利回答:“不是我,是球。”

在上面這些例子中,孩子的确不清楚誰或什麼東西應當為發生的事情負責。通過父母的解釋和指導,他們才能了解正是自己的行為造成了最終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采用責備、羞辱或者其他懲罰方式,孩子就很有可能繼續困惑于他們是如何産生問題的。

雙向養育,讓你的孩子更有價值

如果孩子總是把問題歸咎他人,那麼他們很可能正在形成一種不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的模式。起初可能是出于對懲罰的恐懼而不願承認錯誤,并且如果沒有被當場發現,即使是自己制造了麻煩,他們也會認為最好自己假裝不知。

4、受害者綜合征

很不幸,這些孩子長大後會擅長推诿責任,有些甚至嚴重到成為一種人格障礙。他們很容易陷入“受害者綜合征”之中,其中包括三個角色,分别是受害者、迫害者和施救者。

受害者綜合征是一種病态,有這種病症的人總是抱怨他人虐待自己或對自己不公平,但實際上問題的原因正是他們自己。這裡并沒有一個真正的受害者。當一個人是真正的受害者時,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與患有這種病症的人完全不同。一個真正的受害者會承擔自己的責任,說出事情真相,并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正确途徑,他們絕不想讓受害者的感覺控制自己。

在受害者綜合征中,“受害者”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做出了錯誤判斷,卻不願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受害者”會尋找願意幫助自己的“施救者”。但當後者發現“受害者”是完全不負責任的人時,就會感到憤怒。當他們感到自己被利用了,就會拒絕繼續提供幫助。“受害者”不承認自己做錯任何事情,也不做任何努力去解決問題,他們會認為那些抱怨自己不負責任的“施救者”是“迫害者”。多數“受害者”都會感到,有許多“迫害者”在欺負他們并力圖擺脫“迫害者”。“受害者”就這樣不斷做出不負責任的行為,最終養成了這樣一種行為習慣。

然後,“受害者”會尋找新的“施救者”,他們會相信“受害者”的故事并提供幫助。這個怪圈就這樣循環往複。

我是幸福孕孕,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有愛有思想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知識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溝通交流,讓育兒更輕松,讓教育更有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