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交朋友,你會插手嗎?

孩子交朋友,你會插手嗎?

中國有一句古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于孩子來說,朋友的影響力是很大的。難怪很多父母會堅持介入孩子的交友,以便一有風吹草動就能及時出手。不過,也并非所有人都這麼想。

《婚姻與家庭》雜志曾通過旗下各新媒體平台做過一個調查——孩子交朋友,你會介入嗎?在回收的2117份有效問卷中,有32%的人表示,自己和身邊的人不會介入孩子交友,應該由孩子自己來決定。那麼,父母不介入有什麼好處?支援介入的一方又是怎麼想的?下面,我們就來聽一聽各方的說法吧。

1.父母介入孩子交友有什麼好處?

A. 防止近墨者黑。 22%

B. 結識這些朋友,從另一個管道了解孩子。 34%

C. 和年輕人在一起,父母可以跟上時代。 5%

D. 孩子的人際關系也會很複雜,父母可以及時幫助分析和引導。 39%

68%的受訪對象贊成介入,32%認為不該介入。展開通路可以發現,他們口中的“孩子畫像”不一樣。認為應該介入孩子交友的人,相當一部分心中有一個“小”孩子(注:這是受訪對象心中的大小,和孩子實際年齡不一定相關),他們更傾向于認為孩子不夠成熟,能力欠缺,需要父母陪伴和引導。

相比之下,認為父母不該介入的人,相當一部分人心中有一個“大”孩子,他們更傾向于認為孩子已經獨立,自主性需要被尊重。

就如本項調查結果所顯示的:A(防止近墨者黑)和D(孩子的人際關系也會很複雜,父母可以及時幫助分析和引導)加起來達到61%,占據多數,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這些調查對象心中,孩子都是不夠成熟的。

例如選A的人,心目中就有這樣一個孩子的形象:不會選擇朋友,很容易被影響,一不小心就會學壞,完全不能讓人放心。用心理學的話來說,這些父母眼裡的孩子都是“自我沒有完全穩定”的,很大程度會受外界影響。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在三觀成熟之前,他們的可塑性非常大。

基于上述這些看法,選A的人堅持介入孩子交友,這就很好了解了。畢竟他們會認為,如果父母此時完全不介入,崇尚絕對的“放養主義”甩手不管,其後果多半就是把孩子交給社會訓練,再交由社會吊打,讓一家人都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和選A的人相比,在選D的人眼中,孩子同樣不夠成熟。但他們内心投射出的孩子形象更多是“迷惘和不知所措的”。在面對複雜的人際關系時,選D的人會認為,孩子将不知道如何梳理、分析和有效應對。

是以,這種孩子在交友時勢必需要父母介入,給予情感上的支援和老道的意見。隻有這樣,孩子的信心才會鞏固,為人處世的技能才會提高。

除了A和D以外,其實選B(結識這些朋友,從另一個管道了解孩子)的人,有一部分也會覺得孩子不成熟,是以需要父母幫忙。隻是,這類人并不明确“孩子哪裡不成熟”,隻是含含糊糊地感覺“孩子還沒長大”。就如一位鄭姓的女士所說的:“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我要引導她,就必須想辦法了解她,從她的朋友入手。”

不過,調查人員也發現,選B的另一部分受訪者介入孩子交友是出于自己的情感需要。特别是當孩子長大以後,距離拉開,會讓父母感覺失落,于是就會去結交孩子的朋友,借此談論和關注自己的孩子;直接要求孩子“親近誰,疏遠誰”,以此來感受“孩子依然在我身邊,還是那麼可愛聽話”。

C選項(和年輕人在一起,父母可以跟上時代)同樣是父母個人的情感需要,選C者更傾向于感受“我和孩子的親密”,選B者則更看重“我是個怎樣的人”。

他們不是那種完全圍着兒孫轉的奉獻型父母,更關注個人感受、熱衷擁抱生命,不願意被貼上“老人”的标簽,過一種似乎是“老人應該有的平靜生活”。相反,他們喜歡年輕和活力,并願意通過結交年輕人來感受它。

孩子交朋友,你會插手嗎?

2.父母介入孩子交友,最大的壞處是什麼?

A. 代替孩子做決定,影響他們發展社交能力。 38%

B. 強行融入孩子朋友圈,反而容易讓别人疏遠孩子。 9%

C. 交友是情感獨立的重要步驟,父母介入太多,等于阻止孩子獨立。 46%

D. 不讓孩子自由交友,容易将孩子推向網絡,形成網瘾。 7%

正如上面所說的,反對介入孩子交友的人,心中往往有一個“大”孩子。他們看重孩子的獨立性,并且願意為尊重這種獨立而忍受一些焦慮。

看重孩子獨立性的兩大選項A(代替孩子做決定,影響他們發展社交能力)和C(交友是情感獨立的重要步驟,父母介入太多,等于阻止孩子獨立),選擇比例總共達到了84%,占據絕對多數,顯示出受訪者的關注點很集中。

A選項更傾向于獨立能力。父母不過分介入孩子社交,讓他們選擇朋友,建立理想的圈子,讓他們擁有這些能力,也就意味着他們能夠獲得離開父母生存的技巧,進而走向社會。C選項則更偏重于孩子的情感獨立。父母不要求孩子絕對專注于家庭,允許他們在探索的天性引領下,另尋親密對象,将情感投注給其他人,也能接受他們在心理上跟自己保持一定距離。

無論選A或C,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能力獨立和心理獨立都是一個人走向成年的關鍵,也是受訪者不贊成介入孩子交友的重要理由。過程中多少會産生一些心靈波動,但隻要把握得好,最後換來的将會是父母和孩子的自由。

除此以外,選擇B、D的人比較少。“别人疏遠孩子”“容易染上網瘾”等,是極少情況下才會發生的,不是父母們考慮的首要因素,是以選擇的人也隻有7%。

不難看出,正反雙方讨論的不是同一種孩子:贊成介入的人在讨論“小”孩子,不贊成的人在讨論“大”孩子,觀點無關對錯,隻是角度不同。這個結論也提示了一個事實,即父母對于孩子的準确感覺非常重要。

簡單來說,父母需要看清孩子,需要明白眼下在交朋友的人到底處在哪個階段?是分辨能力比較差的少男少女,還是即将結束青春期的“準成年人”?

如果父母判斷準确,無論介入不介入,都會獲得良好的親子互動效果。否則,明明孩子已經長大了,但父母非要堅持用對待小孩的方式,每逢出去一定要事無巨細地審問,隻會适得其反,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疏離,越來越反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