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家:孩子對母親的态度,暴露了母親的家庭地位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夠影響孩子今後的人生發展。但其實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通過孩子我們也能夠窺探到父母的一些人生。比如我們僅僅通過一個孩子的生活狀态,就能夠判斷出一個女人究竟過得好不好。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家庭的親子關系,可以側面反映出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如果孩子十分看重自己的母親,并且願意尊敬孝順自己的母親,就能夠證明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較高的,也是孩子心中無法超越的存在。

母子關系決定依戀模式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在幼兒的時期會産生幼兒依戀。這種依戀模式主要是指嬰幼兒會對那些長時間照顧自己的人産生一種特殊的情感。

心理學家:孩子對母親的态度,暴露了母親的家庭地位

一般來說嬰兒更容易和母親産生依戀關系,這種依戀關系也會伴随着共生關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母子連心。童年時期的形成的母子依戀模式,對你的一生有着決定性影響。

母親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生命,同時還有全身心的愛和呵護。正因如此,母親可以帶給嬰兒足夠的安全感,常常會成為嬰兒的第一任依戀對象。

這樣的依戀并不是毫無用處的,因為一個母親常常要為孩子做出好的榜樣,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格。

被依戀對象的選擇,對于正處于依戀時期的孩子來說也同樣重要。無論是嬰幼兒早期形成的依戀關系,還是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在青少年時期所感受到的安全依戀,都會影響他們今後的性格發展。

心理學家:孩子對母親的态度,暴露了母親的家庭地位

随着年齡的不斷增長,孩子需要逐漸融入社會,他們與父母的連接配接會變得越來越少,而他們也會漸漸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大多會面臨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難題,那就是因為分離而産生的焦慮。

分離焦慮也是心理學上常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因為這些孩子在過去的時間裡總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們也習慣了隻和自己親近的人交流。

是以當一個人需要進入到新的環境,和陌生人在一起生活時,他們就會産生一種類似于脫離母親的恐懼。

這種感情并不是在孩子成年後才能得到展現,幼稚園的小朋友在看到母親離開後會集體大哭,其實就是出現了分離焦慮。當然也有的孩子會對這樣的離别顯得并不在意,或是更喜歡和同齡小朋友在一起玩。

心理學家:孩子對母親的态度,暴露了母親的家庭地位

這些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差别,往往與他們母親對待他們的生活方式有關。如果一個母親能夠帶給孩子強烈的安全感,那麼孩子就不會因為簡單的分離而産生過度焦慮,也能夠更好的适應社會。

雖然這樣的孩子對母親也擁有依戀關系,但這樣的依戀屬于安全依戀,孩子即使遇到需要和母親分别的情形,也不會受到過多影響。這樣的孩子可以快速調整自己的情緒,使自己長時間處于較為安靜的狀态下。

那些飽受分離焦慮困擾的孩子,大多生長在較為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下。他們的父母也給予他們過多的安全感,但這樣的安全感往往伴随着溺愛行為。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度比較高,也總是滿足他們無理取鬧的小要求。

心理學家:孩子對母親的态度,暴露了母親的家庭地位

當這些孩子進入到陌生環境後,會感受到身邊人對自己的态度發生了較大的轉變,是以他們會表現得更加焦慮恐懼,希望迅速能夠回到母親身邊。他們已經習慣了有求必應的生活,并嘗試通過哭鬧使母親留下。

分離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态,常常在我們進入到陌生環境時産生。

是以分離焦慮并不是一種長時間維持的情緒,同時會在不同環境下多次觸發的暫時情緒。在幼兒時期經常體驗到分離焦慮的孩子,長大後的抗壓能力會更弱,也容易出現類似于玻璃心的想法。

哪怕遇到了非常簡單的問題,他們也習慣于向身邊的人求助。相反,那些從小在爺爺奶奶或其他親人身邊長大的孩子,對母親的感情就沒有那麼濃烈,和母親分别時也會表現得較為冷漠。

是以我們僅僅觀察一個孩子和母親分開時的态度,就能夠大緻了解這對母子的感情關系。這也提醒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對孩子生而不養,也不能對孩子過于嬌慣。

孩子對母親的态度反映了母親的家庭地位

同時一個孩子對待自己母親的态度,也能夠側面反映出這位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中,他竟然會受到父母氛圍的影響,為自己擁有一個美好家庭而感到自豪。

在和父母交往的過程中,他們也能夠學會如何愛與被愛。因為孩子年幼時并沒有太多分辨是非的能力,他們總是會單純的認為父母所做的事情便是正确的。

心理學家:孩子對母親的态度,暴露了母親的家庭地位

是以他們往往也會用身邊人對待他人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親人。

如果家人能夠做到對母親足夠的尊重,孩子也會以同樣的态度面對母親。是以僅僅通過一個孩子的言行舉止,我們就可以判斷一個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她們生活的是否幸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