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業中關村”:創新引領,科技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作者:農資導報
“農業中關村”:創新引領,科技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4月29日,“農業中關村”技術成果對接交流專場活動在京盛大舉辦。此次盛會聚焦于動物精準營養、農業科技小院、循環農業及糧食加工等關鍵領域,旨在推動相關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活動邀請了業内頂尖科學家進行主旨報告,不僅為技術成果交易提供風向标,也為産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此次活動還圍繞技術成果交易對接落地等方面進行了集中展示和深入探讨,為“農業中關村”乃至整個農業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産業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農業中關村”:創新引領,科技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推動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産深度融合

“農業中關村”:創新引領,科技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北京首科集團董事長郭鳳鳴

北京首科集團董事長郭鳳鳴在緻辭中表示,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民生的基礎、社會穩定的基石。中關村代表科技創新,唯有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科技賦能,農業發展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和生機活力。

“農業中關村”:創新引領,科技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中關村政府采購促進中心主任郅斌偉

中關村政府采購促進中心主任郅斌偉介紹了“農業中關村”近幾年來取得的成果。中關村的企業和科研機構不斷推出一系列創新的産品和解決方案,為農業生産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保證。他介紹,本場活動作為2024年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的農業領域的專場活動,旨在推動農業中關村的技術成果與市場進行有效的對接,推動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産深度融合,進一步發揮中關村在農業科技創新和農科産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農業中關村”:創新引領,科技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一級巡視員馬榮才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一級巡視員馬榮才建議,農業科技的發展,需要在“管理創新”上有重大突破。目前,生物農業技術正向智慧農業技術方向邁進,整個農業科技進入“學科會聚”新時代,農業科研範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智能化科研正在成為主流,大資料驅動創新成為常态。是以,我們必須加快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快農業科技管理向“數字化”轉型。

建設高品質科技創新園區

“農業中關村”:創新引領,科技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北京農林科學院副院長張峻峰

2020年7月,北京市政府批複《平谷區農業科技創新及産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首次提出打造“農業中關村”,建設具有中國全國引領力和全球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北京農林科學院副院長張峻峰表示,北京農林科學院作為平谷中關村建設的科技貢獻主體,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尊重科學規律和市場規律為主旨,做好頂層設計,明确路線圖和時間表,全力推進平谷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緻力于提升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動建立适應北京農業高品質發展的創新體系。“在今後的工作當中,我們也将持續加強對農業中關村建設的支援力度,不斷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助力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也為園區的高品質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張峻峰說道。

“農業中關村”:創新引領,科技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二級巡視員張玉山

人工智能時代,農村亟需“數字創新”。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二級巡視員張玉山表示,“農業中關村”作為北京農業科技創新的代名詞,清晰目标和定位,旨在支援國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推進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并助力平谷在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中領先。其發展目标為建構具有全國引領力和全球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市科協在此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通過搭建平台、暢通管道、發揮黨建引領,團結涉農科技社團,精準對接農村需求,提供科技服務下鄉,以科技促進農業高品質發展。

“農業中關村”:創新引領,科技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北京平谷“農業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齊立興

北京平谷“農業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齊立興表示,四年來,“農業中關村”依托北京平谷區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整合全市資源,推動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等科研院所作為“核心引擎”,集聚發展;幾年來,創新成果不斷出現,創新資源加速聚集,創新環境不斷優化。面向全北京,建設了一批科研項目轉化示範基地、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數字農業示範項目、有機農業推廣點和農業創新重點實驗室。“農業中關村”一直重視“高度發展”,政策資源“高”內建,科技要素“高”聚集,技術攻關“高”突破,科創服務“高”品質,建設“融政府企業研究機構”于一體,集“科研創新休閑交流”于一身的高品質科技創新園區,成為國際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平台。

農業與農村,處處都有創新點

“農業中關村”:創新引領,科技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谯仕彥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谯仕彥表示,為保障糧食安全,不僅要靠做“加法”,同時也要做“減法”。“加法”方面,谯仕彥指出,目前大陸飼糧科技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要集中力量對提高畜禽水産養殖效率、研究應用低蛋白日糧、發展精準飼養和飼料精細化加工、推進種養加結合一體化農業和開發新型飼料資源等前沿科技開展攻關,加快建立可持續的飼料供應體系。“減法”方面,抗生素使用導緻的藥物殘留和環境污染,導緻動物源細菌耐藥性日益突出,嚴重影響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畜牧業減抗、限抗、替抗、禁抗已是大勢所趨。2020年7月,大陸畜禽飼料進入全面“禁抗時代”。同時,飼料也要做“減法”。谯仕彥指出,唯有科技創新能支撐豆粕減量,實作蛋白飼料的自主可控。

“農業中關村”:創新引領,科技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季

大陸農業廢棄物每年産生55億噸,但使用率很低,不僅導緻了“物質失衡”,還嚴重污染了環境,降低了土壤肥力。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季,長期緻力于農業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方面的研究。李季教授表示,有機物的循環利用有兩大方向,一是肥料方向,一是飼料方向。這兩大方向都有利于循環農業、創新農業向生态有機化發展。農業有機物的循環利用,不能“一燒了之,一排了之”,而要采用綜合效益最好的“生物處理方式”。生物處理方式如果能夠全面推廣,對“碳達峰”與“碳中和”有着重大的價值。

“農業中關村”:創新引領,科技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學者魏丹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學者魏丹,在《科技小院助力農業新質生産力培育》的報告中積極呼籲,應當加大農村“科技小院”的推廣力度。魏丹團隊在密雲區黑山寺村建立了科技小院,在密雲水庫面源污染控制和水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打造了四位一體工程。一是人工濕地淨化污水示範工程,能夠實作15噸/天的水質淨化和循環;二是廢棄物循環利用工程,有效解決了村内廢棄物處理難題;三是保水護土增效示範工程,建立了林—藥種植示範區,開發特色農産品,加快産業興旺步伐,切實促進農民增收;四是清潔民居示範工程,依托優美的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美化村莊人居環境,促進農旅融合,科普與創新融合,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廣大農民。魏丹建議,全國各地類似的村莊,都可以充分發揮科技小院作用,“以水為景,以土為本”,帶動科技創新、産業創新、文化創新。“創新與發展”是中關村論壇的永久主題,也是全社會的永久主題。以創新謀發展,以發展促創新,唯有創新才能“建設更美好的世界”。在專場活動現場,一些研究院所和農業創新企業,釋出了一批農業創新技術,包括生物強化型白細胞提取物精提原料技術、黃土溝壑區采動損傷智能監測及土壤修複技術、谷物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技術、單質硫肥提升土壤健康技術等。這些“新生”技術,很有希望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為全面提升“新質生産力”,貢獻特殊的新力量。

......................................................

轉載請按以下格式注明:來源:農資導報作者:馬小如 陳然編輯:陳然稽核:陳國興監制:吳俊生

“農業中關村”:創新引領,科技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