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就是這種感覺。
當我生下小叮當的時候,
(小叮當是我的兒子,剛滿5歲)
我能清晰地感覺到,
不僅僅是我給了小叮當生命,
他也帶給了我全新的生命,
改變了我。
從那天起,我不再是我自己,
我做的每一件事,下的每一個決定,
都會想到他的感受,
他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也成了他的一部分。
這本書,
喚起了我産假帶娃生活的所有記憶。
書封上,
一個大頭寶貝拿着一個放大鏡,
一本正經地、
嚴肅地研究着某個東西,
這個研究對象就是媽媽。
它是一本完全建立在孩子的視角,
用孩子的口吻來講述
媽媽生活的“媽媽圖鑒”。
非常神奇,
書裡的每一個情節
都映照了我的生活,
于是我對這些情節做了逐一的對應:
剛生下小叮當,
我确實不能“優雅”地出現在他面前,
但是,我想,
就算我頭發油、眼睛腫又怎樣?
你這個小東西,還不是要聽我的。
吃飯的時候,
我的胃口和心情,
都取決于小叮當吃了多少。
我媽來的時候,
我會迅速變回孩子,
能偷懶就偷懶,能撒嬌就撒嬌。
缺覺是我最痛苦的經曆,
因為小叮當每隔2—3個小時
就要喂一次奶,
我無時無刻不感到困倦,
而小叮當就像個磨人精,
一直在我身邊打擾我。
因為孩子一刻看不到我,
就會“嗚哇嗚哇”大叫,
就連上廁所,
我也要抱着小叮當一起,
他再大點兒,
就坐在旁邊一直“監視”我。
我最快樂的時光是拆快遞的時候,
小叮當就像我的小偵探,
一定會在每一個箱子裡尋找寶貝。
在圖書的結尾,
大頭寶貝變得好大,比媽媽還大,
她認真地觀察,
或者更像是守護着媽媽,
也許,在孩子心中,
媽媽是他們最想保護的對象。
看完故事後,我聯系了編輯,
告訴她,我哭了……
因為,這個媽媽是一個真實的媽媽,
這個媽媽就是我。
後來,編輯和我說,作者權廷玟和我們年齡差不多,也是一個“80後”,她在生完第一個寶寶後的三年裡創作了這本書。這本書還獲得了南韓出版文化獎(這個獎就是白希那、蘇西·李曾經獲得的獎項),評委是這樣評價這本書的:
“作者在這本書裡,創造性地重塑了‘母性’,真實的畫面拒絕人們将母性神話,可以被視為當代的一種覺醒。”
頒獎典禮上,作者權廷玟和《南韓日報》社長合影
作者權廷玟曾經表示:“媽媽是一個比較私人的話題,書是一個比較公開的空間,一直以來都沒有找到把這樣一個私人的話題呈現到書裡的理由。而且回顧過去那段脆弱的時光,并不是讓人很舒服,是以總是在翻出來看看和放棄之間反複。并且我也很怕在公開自己的媽媽身份以後,作為作者會産生很多局限性。但是最終‘應該說出來’的心理戰勝了‘不值得說’的想法,是以這本書才得以面世。”
優秀校長、兒童文學作家、兒童閱讀推廣人袁曉峰看完《我的媽媽》後這樣說——
《我的媽媽》以圖鑒的方式,讓我們從媽媽那些日常中,讀到許許多多媽媽的故事,我期待爸爸們能和孩子一起讀這本書,能更深入地了解和了解媽媽,能給予媽媽更多的關懷和幫助。
我想作者是希望通過這本書,讓孩子看到并記住一個真實的媽媽,一個非常努力成為媽媽,卻又難免不夠完美的媽媽。
相較于告訴小叮當我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媽媽,我更願意讓他看到、記住一個最真實的媽媽。
來源:接力出版社
往期推薦
視訊推薦
往期推薦
往期推薦
●北京昨日新增本土45+8,涉及這些區!今起,這些地鐵、公交有調整
●官方辟謠!北京沒有對全市開展大面積空氣消毒的措施安排!
●警惕,數十人是以感染!北京近期三起聚集性疫情一圖速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