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假如遇見年輕時的媽媽

5月8日是母親節。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打我們記事起,媽媽就是一副中年婦女的模樣。”我們不曾見過她少女時候的樣子,隻記得她整天忙于生活,囿于廚房的佝偻背影。

每一個平淡的日常裡,讓我們忽略了,媽媽也曾是花一樣的少女。當翻開家中相冊,你會發現,一張張泛黃的照片,記錄着媽媽年輕時最美的樣子。

韓劇《請回答1988》中說:聽說神沒法無處不在,是以創造了媽媽。媽媽這個詞,隻是叫一叫,也覺得喉間哽咽。如果能坐上時光機,遇見年輕時的媽媽,你想對自己的媽媽說什麼?

母親節,記者采訪了幾位市民,聽他們講述自己與媽媽之間的幸福點滴,分享心中媽媽最美的瞬間。

“辣花兒”也曾百媚千嬌

成為母親、成為貴州大山裡的母親,是貴陽市民徐其飛先生眼中,母親這一代女人們面對苦難,卻永遠樂觀掙紮着活下去的勇氣。

“這些樸素的、面對苦難掙紮着活下去的勇氣,卻永遠伴随着我,激勵着我。”徐先生回憶起與母親的故事講述說,山裡母親們面對生活的磨難,隐忍,堅強,面對子女的漸行漸遠,沒有華麗的辭藻來表達愛,卻是一次次望着遠方出神,他們深知自己的“無能為力”,他們的愛,是回家時那一桌子熱騰騰的山裡飯菜,還有一次次出發時那滿滿後備廂的山裡貨。

他們沒有城裡媽媽們的嬌媚與千姿,卻用一生默默無聞的付出,诠釋着“母親”二字的深沉含義。

“辣花兒”也曾百媚千嬌

“那天去趕場,母親用青色頭巾裹着黑粗馬尾辮,穿着碎花衣,她側彎腰和街上小販講價格,一陣微風吹來,頭發和頭巾随風輕輕飄揚,那一刻的畫面,這麼多年久久地定格在我的腦海中,太美了,那是母親在我心目中最美的瞬間,至今依舊能清晰的想起來那個畫面!那一年,母親30多歲。”

給我們洗衣服的母親。

徐先生回憶,家中兩兄弟,他是老幺,記事起,母親就是中年模樣,被生活磨砺的粗手,大嗓門......但唯獨7歲那年和母親趕集的這一幕,他才發現母親的美,是一個真正的大美人。

徐先生的母親叫文永芬,今年68歲。年輕時,曾是村子裡的一枝花,村中長輩習慣叫她“辣花兒”,這是鄉裡人對美的一種稱贊,也是以取小名來表達性格火爆、長的好看,會說會唱。

她的歌聲,曾響徹在大隊集體幹活年代的山坡上,在一日三餐的竈台上,在孩子們過年時圍爐烤火的火塘邊......

給我們做飯的母親。

“小時候,母親一邊幹着農活,一邊唱着歌的畫面也是我心中最美的時刻。”徐先生回憶,有一年,村中衛生所的一名醫生,因為媽媽的歌聲,聽入了迷,忘記了鍋中燒着的菜,最後把鍋燒煳了。

但就是在那些苦難的歲月中,母親用歌聲治愈了農村生活的枯燥和無味,也用樂觀的心态影響着她的孩子。

“在缺衣少物的年代,母親的樂觀,深深影響着我,讓我從農村走到省城紮根生活的這些年,無論多少困難,都不覺得苦。”徐先生感歎,如今還固守村莊的“辣花兒”,雖已頭發花白,也沒有了小時候的大辮子,但母親在他心裡,永遠百媚千嬌。

“辣花兒”的愛,是孤勇的守望

今年“五一”,按照慣例,徐先生帶着孩子老婆再次回到老家陪母親過節。老房子裡,煙火升騰,母親依舊像往常一樣,做好一大桌飯菜,默默等候。

含辛茹苦,怕麻煩子女,默默奉獻是母親這一代人的真實寫照。

媽媽和她的孫子。

原本,徐先生和哥哥都在城裡安家立業,但母親還是舍不得離開故土,盡管年事已高,但仍堅持在家裡種玉米,種油菜,種各種蔬菜,總之,按季節一茬一茬地種,鋤草澆水施肥,個頭隻有一米五幾的母親,卻又像座山一樣無比偉岸與堅忍。

在母親耕種多年的地裡,是母親打坎,點豆籽,撒灰,覆泥土的背影,播下一路又一路的願望,等着子女一次次的回家。

小時候,生活再苦,母親也要讓他們讀書,走出山裡的世界。但把他們都培養成才後,母親卻不願意一起享福。

“我搬新家有8年了,除了兒子出生時老媽來貴陽待過半年時間,之後就一直不來了。”徐先生說,老家的老房子,是母親和父親在最艱難的那些年一起用雙手刨出來的,是以母親對老房子的感情真不是我們能夠感受到的。她不來,我能了解。徐先生感歎道。

子女成年,自己漸老,文永芬深知她的“無能為力”。如今,她表達愛的方式,就是徐先生回家時,那一桌子的珍藏好久的家常菜,還有離家時,裝了滿滿後備廂的土特産。

每次回貴陽,後備廂裡都裝滿了母親種的蔬菜。

就像美國小說《飄》裡郝思嘉的母親一樣,68歲的文永芬手裡,也是從來不會閑着的。隻是她一輩子都是把她的親人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很少考慮自己,她的無私常常讓他慚愧也讓徐先生心疼。

今天,貴州的山村裡,早已換了人間。盡管生活條件好了,但大山裡諸如文永芬的母親們,依然生活節儉,他們隻有對生活的感恩和知足,對子女默默的守望。

俠骨柔情在苦難中汲取力量

在徐先生眼中,母親寬厚善良,勤勞無私,通達賢惠,俠骨柔情,敢于說真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一家的家庭平安、幸福美滿。

其實很小的時候,文永芬的父親就生病去世,母親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父親長什麼樣,她的媽媽帶着她和姐姐改嫁。但上世紀50年代的貴州山裡,吃不飽穿不暖是常态,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裡,卻也造就了文永芬堅韌,勇敢,以及對生活的滿足。

母親的背影。

“母親雖然不善言辭,但我們卻更多地從她的身上領悟到做人的真谛,不欺負人,但也要有能力守護自己的家人。”徐先生回憶,小時候,父親在當地煙草系統上班,但有一年,卻被誣陷,冤枉坐了大牢。大字不識的母親,四處走訪維護權利,最終為父親挽回了清白。

文永芬的善良正直,她對人總是有寬博的大愛,鄰居誰有困難,她總是熱心幫助,如村裡人弱的被欺負,她挺身而出,鄰家奶奶養的豬,賣的時候被豬販扣稱,她勇敢制止,讓豬販子重新稱,為鄰家奶奶挽回不少損失.....

“從小到大,母親以身作則,在做人、做事方面給我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在小時候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她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态和善良純正的品格,勤勞節儉,在艱苦歲月中,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深深影響着我。”

“她用行動教育我,萬事不求人,生活終究要靠自己;人窮志不短。”采訪尾聲,徐先生動情說,母親的故事,一天一夜都講不完,她是一盞明亮的燈塔,照亮了着他前行的道路。而他母親,也是一個時代農村母親的真實寫照,堅韌、勇敢、奉獻。

和媽媽當閨蜜,成為像她一樣踏實堅韌寬容善良的人

今天就是母親節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你在媽媽的身邊嗎?

打我們記事起,媽媽就是一副中年婦女的模樣,你好奇過媽媽年輕時的樣子嗎?

如果能坐上時光機,遇見年輕時的媽媽,你想對她說些什麼呢?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讓我遇到年輕時的媽媽,我不希望她和爸爸結婚……”接受采訪時,29歲的周興秀這番話讓記者很是詫異。

她說,“爸爸是一個很好的父親,卻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媽媽一生辛勞,爸爸給予的關心和溫暖卻少之又少,希望媽媽能遇到一個能讓她過上好日子的人。”

談起與媽媽成為母女的這29年光陰,點滴過往仿佛曆曆在目。周興秀想在這一天跟媽媽說什麼呢?“母親節快樂,告訴她永遠是我的榜樣,她是如何從艱難的年代中一步步走過來,如何溫柔地撐起家的半邊天,又是如何讓自己保持優雅,保持寬容……一切的一切都将成為女兒往後漫漫人生路上的明燈。”

媽媽不是超人,卻為了兒女變成萬能

媽媽(右)年輕時前往三亞打工,皮膚曬得黝黑。

周興秀的媽媽盧啟蘭,今年55歲,是一名老實本分的農村婦女。“她文化不高,膽子小,記性不好,不愛出門,一生省吃儉用,對周遭事物始終保持包容、忍讓,是個看起來軟弱的女子,但她在我心中卻是最強大的存在。”周興秀說,她的媽媽不是超人,卻為她變成了萬能。

因為爸爸是個大男子主義,強勢的他愛喝酒,不愛做事,家裡的大小事務自然落在媽媽身上。“要顧家,要照顧孩子,總覺得媽媽整天沒日沒夜的忙碌着。”

周興秀告訴記者,她2歲那年,因為爸爸遭遇瓦斯意外爆炸,受傷嚴重,媽媽不得不将她交給外婆照看,自己前往醫院照顧爸爸。“她騙我說去給我買糖,我一直等一直等,可是這一去就是18天。”

6歲以前的大多事,周興秀都不怎麼記得了,唯獨這件事讓她記憶猶新。因為媽媽回來的時候,真的給她抱回來一大包糖,笑嘻嘻的。“她沒有表現出難過和照顧爸爸的疲憊,回來還一個勁地哄我。”周興秀說,這包糖是媽媽的承諾,也是她的安慰,待她長大後才知道,媽媽承受的遠比這包糖的分量多得多。

媽媽以前在黔西南州的某礦上工作,因為經濟壓力,加上要負擔兩個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在女兒剛上國中那一年,她決定獨自一人前往海南三亞打工。“這是她去過最遠的地方,人生地不熟,給别人種西瓜,一個月最多五六百元,這一去就是整整三年。”

國中時的周興秀已有些叛逆,每次打電話除了問媽媽什麼時候回來,每當聽到媽媽“不知道、暫時不回來”的回答時,她立馬挂斷電話,再無其他關心和母女間的家長裡短。

自懂事後,她才想明白,如果不是為了給她掙學費、分擔家裡的開支,這個沒出過遠門的農村媽媽,怎麼會在這個炎熱的陌生城市,一待就是三年呢。

“她的皮膚白皙,五官精緻,其實沒用過什麼昂貴的護膚品,可是看起來就像個保養精緻的女人。”在周興秀的記憶裡,年輕的媽媽也是個美人。雖然媽媽以前的老照片因為屢屢搬家遺憾丢失,但是周興秀翻出了幾張媽媽在三亞打工時的照片,她拿在手裡,看了好久好久。

照片上,媽媽穿一件白襯衣,皮膚曬得黝黑,露出标準的八顆牙,笑嘻嘻地和朋友坐在自己種的一堆西瓜上。“媽媽以前從來沒這麼黑過,不敢想象,這三年,她獨自一人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是怎麼度過的。”

周興秀有些心痛地說,“媽媽從來沒抱怨過自己有多辛苦,也從來不給孩子壓力,哪怕最難的時候,媽媽3個月隻用了450塊錢,其餘的錢都存起來寄回家,她也從來沒說過一個‘難’字。”

女兒成為一名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

媽媽也曾是婀娜嬌俏的女孩啊,可是因為“媽媽”這個稱号,褪去了稚嫩,收斂起任性,終囿于生計與愛,在一粥一飯、柴米油鹽裡撐起整個家。

2019年1月,周興秀因為做闌尾炎手術,原本以為半小時就可以出手術室的媽媽,眼看着3個小時了手術還沒結束,急得她在手術室外來回踱步,擔心得坐不住。直到女兒順利完成手術出來,她終于長舒一口氣,在病房内不停問女兒痛不痛、想吃什麼……

直到媽媽因為擔心她傷口疼痛,擡來一盆熱水,蹲下身親自給她洗起腳。看着媽媽佝偻的身子,頭上泛起的白發,這一刻,周興秀終于忍不住淚如泉湧。“我都20多歲了,媽媽還給我洗腳,可能她都還沒給外婆洗過腳呢!這怎麼受得了啊!”說起此事,周興秀聲音有些哽咽。

回想起與媽媽的點滴,作為女兒,該以怎樣的溫柔來回報您持久的守候呢?

媽媽也曾是婀娜嬌俏的女孩啊,可在柴米油鹽裡撐起了整個家。

媽媽有六個姊妹,她在家排行老三,既沒有兩個哥哥的“權威”,也沒有弟弟妹妹得寵,哪怕兄弟姐妹間鬧點不愉快,媽媽也從來沒有和他們紅過臉。

正是媽媽這些任勞任怨、默默付出,寬容善良、踏實堅韌的品格,深刻影響着周興秀的方方面面,也造就了她成為一個樂于助人、勇于擔當的人,也為她成為一名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給予了無窮的力量。

今年4月1日,周興秀在貴州省人民醫院完成造血幹細胞采集,她為一名患白血病的40餘歲警察叔叔捐出251ml象征“生命種子”的造血幹細胞混懸液。

這也是今年在貴州省人民醫院捐獻的第11例;2005年以來,貴州省非血緣造血幹細胞捐獻的第357例。周興秀說:“我能盡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挽救一個生命,就是挽救一個家庭,何樂而不為呢。”

“媽媽,請你多愛自己一點”

完成幹細胞捐獻的那一天,周興秀第一時間給媽媽打了個視訊電話。“視訊裡,媽媽雙眼噙滿淚水,因為對造血幹細胞捐獻不了解,她一臉心痛,默默地看着我,沒有說一句話。”

媽媽知道女兒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一件救命的事,可作為母親,除了對女兒的驕傲,更多的是擔心與心痛。“後來我回家,看到我生龍活虎的模樣,她才徹底放下心來!她就是這樣,永遠有操不完的心。”周興秀笑呵呵地說。

周興秀和媽媽的合影。

“如果時光可以穿梭,我想穿越回2006年~2009年,我讀國中的三年,這也是媽媽獨自一人去三亞打工的三年。”母親節之際,周興秀還有一些心裡話想對媽媽說:“遇見年輕的你,我會想辦法和你成為閨蜜,然後和你一起打拼奮鬥,一起種西瓜,一起在田地裡享受屬于我們的快樂,陪你度過最孤獨的三年。也請你多愛自己一點,多為自己着想,别把自己的愛都給了别人,委屈了自己,忽略了自己。請你活得快樂一點,别那麼辛苦,别總是舍不得給自己買好吃的,多給自己買一些漂亮衣服,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媽媽吧!”

周興秀說,“媽媽因為有我,她很幸福,我也想告訴她,身為她的女兒,我更幸福。願時光慢一點,我想愛你多一點,希望歲月溫柔地對待媽媽!”

你是“白衣天使”!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5月8日是母親節。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當她們多了母親這一身份時,就意味着牽挂、付出、擔憂……

今天,我們講述安順三〇二醫院肝膽胰脾外科護士長王娟娟和她的母親彭光秀的故事。

彭光秀年輕時。

一瞬間感受到母愛

5月5日,安順三〇二醫院肝膽胰脾外科護士長辦公室内,王娟娟正在忙碌着。

去年,她成為了醫院肝膽胰脾外科護士長,相比之前單純的護士工作,她現在更加地忙碌。成為一名護士,與母親有關,因為,她的母親彭光秀也是一名護士。

彭光秀年輕時和女兒合照。

在王娟娟的印象中,父母總是忙于工作,而母親由于職業的關系,更是忙碌。她家住在醫院家屬區内,這裡很少外來人進入,是以母親也放心将孩子一個人留在家中,她學着自己煮雞蛋,自己煮友善面,很早就學會了獨立。

偶爾,母親會帶着她前往醫院上班,并将她安置在一個角落,然後就前往崗位上了。

有一次,王娟娟在科室玩耍時,獨自一人跑到了醫院後面的偏僻處,一不小心被一塊石頭絆倒磕到了頭,一下血就流的滿臉都是,自己也因為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呆坐在地上。

母親在科室好半天沒有看見她,氣喘籲籲地到處尋找,當看見我滿臉的血又生氣又着急,趕緊幫我處理傷口,但同時還是很憐愛地說:“好了,這次吸取教訓就行了 ,下次記住就好。”此時此刻,從媽媽焦急、擔心的樣子中瞬間感受到了母親的愛。

在王娟娟的記憶中,每次出門逛街,母親總是看有沒有女兒能穿的衣服,幾乎都不會給自己購買漂亮的衣服,而對女兒就舍得花錢。

7年的堅持

由于受到了母親的影響,王娟娟從小就喜歡上了護士這個職業。

她記得,小時候,她和小夥伴們一起玩遊戲時,大家都是扮演着護士、醫生、病人的角色,互相給對方聽心跳、量血壓、打打點滴。

王娟娟和彭光秀。

對于女兒從事護士職業,彭光秀也很支援。王娟娟十多歲時,就去到了遵義讀書。這一讀就是7年。

彭光秀是一名很幹練的女性。家裡的大小事務幾乎都由她一手操辦。

王娟娟前往遵義讀書時,她照着清單為女兒準備了各種食物、被褥……填滿了行囊。

她總是擔心女兒在學校吃不飽。

是以,每當女兒結束假期前往學校前,她總會為女兒準備好各種美味、且能長久存放的食物,7年來,都未曾間斷。

彭光秀也擔心着獨自在外求學的女兒。7年來,她總是準時和女兒通話,不厭其煩地詢問女兒是否吃飽穿暖。

母女的默契

在大學畢業之後,自己也來到了三〇二醫院,成為了一名護士。和母親雖然在一棟樓内工作,但卻在不同科室,兩人見面的時間可以說很少很少。

平時在一起時,兩人談論的大多也是工作。

“一名年輕護士,打打點滴是第一關。”王娟娟說,她自己會向母親請教,母親也會教自己如何尋找血管,如何下針,自己也很快就适應了。

兩母女都是護士,很多時候,就會有默契。

2020年疫情來襲時。

王娟娟第一時間寫下了請戰書,請求支援湖北。

在寫請戰書之前,她并沒有告知已退休的母親,直到遞交請戰書之後,她才告訴了母親。

“哦,你去吧。”母親如此回答說。

一家人合照。

王娟娟說,自己和母親都知道,作為一名護士,當國家需要自己的時候,會義無反顧地前往戰場。

在王娟娟工作不久之後,彭光秀就因為患上了腦出血退休了。王娟娟也接過了母親的擔子。

“我現在才知道,這個擔子有多重。”她說。

遇見年輕時的媽媽,我想對她說: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直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呢,但轉眼間,自己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自己也對母親這兩個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明白了母親這兩個字的厚重。

年輕時的彭光秀。

如果可以穿越時空,遇到年輕時的媽媽,我會對媽媽說一句我愛您。年輕時候的您,太累了,有空還是多休息休息吧。

你好,張煥英

凱裡的張煥英,和電影《你好,李煥英》裡的主角同名,今年66歲,在她身上兒女學會了勤奮刻苦、勤儉持家,兒女們說到母親時會想到"獨裁"、嚴管、熱情豪放、千杯不醉等等神奇而充滿愛意的詞語。

張煥英是凱裡一名典型的農村苗族婦女,膝下共養育了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37歲那年,丈夫早逝,她獨自帶着幾個孩子靠着家裡的一畝三分地拉扯着孩子。

後來,她和現任丈夫結婚。這名男子把這四個孩子視如己出,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培養成才,夫妻倆也互相扶持在凱裡做起了生意,家境較為富足。

這些年間,張煥英養過雞、賣過菜,還種植凍菌、木耳等,因為其吃苦耐勞的精神,她先後獲得了黔東南州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黔東南州農村拔尖鄉土人才等殊榮。

如今,幾個子女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尤其在各自的行業中,算得上領軍人物。

7日,記者采訪了四個子女中的二女兒潘玉華,她坦言,他們姊妹的成功與老媽的嚴厲的家教密不可分。

嚴厲的家教

二姐潘玉華,今年37歲,在黔東南州雷山縣工作。

“早餐5毛,車費1塊……”說起母親,二姐對于嚴厲的家教印象極為深刻,從她記事起,母親每天起來就會給三姐妹和弟弟發放當天上學的零花錢,而且基本定量。

直到大學畢業後,依舊如此。

二姐記得,2008年自己大學剛畢業,當時要到縣裡參加事業機關招聘考試。

臨出門時老媽把她叫住,給二姐包裡塞了幾百塊錢。

“飯店150,來回車費100,早餐10塊,午飯15……”完事後,張煥英認真地把往返縣城考試的費用以及額外花銷一一作好預算。

那一次,二姐大概記得從老媽手上拿了500元。随後,老媽習慣性的說了句:“好好考試,有了工作,發了工資,你得還錢。”

張煥英一家。

二姐告訴記者,老媽“記賬”已成習慣,每次記賬都會要求兒女們記得還。然而幾十年過去了,兒女們從來沒被催債過,反而母親還經常的給大家發紅包,放福利。

二姐覺得,正是母親這種習慣性的定量和記賬,姐妹和弟弟從小不亂花錢。零花錢的管理辦法濃縮了母親在家教上的嚴厲,也正因如此,姐妹和弟弟都很聽話,也才有了如今大家在各自的事業上的一些成績。

也是因為母親對家庭以及家裡事業管理得井井有條,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基本都是母親拍闆,這就是嚴管和獨裁的由來。

熱情的“老媽”

二姐說母親對人從來都很熱情,無論是顧客或者是親戚朋友,隻要母親在就從未冷場過。

貴州都有吃刨湯的習俗,就是每年殺年豬時都會把一些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把那些上好的年豬肉炖一大鍋,大家把酒言歡,以慶新年。

後排為年輕時的張煥英。

二姐記得,2015年的泡湯堪稱設宴款待賓朋,親朋好友來了後又帶來了他們的七大姑八大姨,老媽一看場面拍手大笑。

“哈哈哈,來了那麼多。”在老媽的“指令”下,家人起鍋燒水,把整頭豬都洗幹淨,全炖了。

5月4日,是二姐這麼多年來,第一次把身邊的好朋友帶到家裡吃飯。得知這一消息,母親簡直炸開了鍋。

“吃什麼菜……怎麼做?”一會一個電話的打給二姐。

幾個朋友到家後,母親拉着二姐就出門買菜了。二姐告訴記者,這是她第一次和母親一起上街買菜。

“我來付錢,不要你管。”二姐說,每買一把菜,自己上去付錢時都會被母親一把推開。那天吃飯,二姐連一株蒜苗的錢都沒機會付出。

回到家裡,母親把整卓飯都弄好,然後還把最好的米酒端上了桌,最後幾個朋友喝得伶仃大醉。

還沒完,母親還特意準備了洗臉的帕子,每個朋友發了一張。發洗臉帕在苗家是一種禮節,往往是主人家在有重大喜事時才會做的事,那天二姐的朋友不僅醉了,每人還收到了一張帕子。

用二姐同僚的原話說:“我家裡人問我去哪接親回來?”

張煥英對人就這麼熱情,二姐記得母親說過類似的話,“隻要對對方熱情些,對方永遠不會給我冷臉看。”

現在的張煥英。

二姐認為現在兩個姐妹和弟弟的生意都做得還不錯,與“發帕子”一般的熱情都有關,姐妹和弟弟們對自己的事業和客戶永遠都抱着極大的熱情,才有了今天即便在疫情期間,還有絡繹不絕找上門的買賣。

解決沖突的爽朗

張煥英一家都酷愛喝酒,但基本定量,總之不爛酒。

隻要家裡人聚在一起,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酒,二姐毫不誇張地講,老媽的酒多得可以拿來泡澡。

酒在苗族人家裡有着特殊的意義。人逢喜事喝一杯,情緒低落整一杯,幹活累了來一杯,感覺潮濕了也悶一口,是以黔東南的苗歌當中經常會聽到“幹一杯呀幹一杯。”

“在外喝酒是局,在家喝酒那叫氣氛。”二姐說家裡每個人都能整兩口,家裡有個喜事什麼的,老媽自然是第一個端酒杯的。

二姐告訴記者,家裡姐妹多了偶爾會鬧些小别扭,有一年姐姐和妹妹因為丁點的小事兩人有些情緒。

老媽知道後,把一家人都叫回家吃飯,飯桌上母親又給自己杯子裡倒滿。

“一家人酒都能喝,有什麼事談不攏?”說罷一口幹了,這其實就是在撮合姐姐和妹妹,姐妹倆當然也心領神會,也倒滿酒一口幹。

和幾個兒女分享自己的榮譽。

“來,再幹一杯。”母親挺會來事,飯桌上家長裡短的和大家邊聊邊喝,直到大家酒足飯飽後,她又給自己滿上,又讓大家繼續喝。

“唰一下,滿桌子的人都跑了。”二姐哈哈大笑地給記者描述當時的情景,一家人都懼怕母親的海量全都撤下了桌。

好玩的是,母親還神補了一句:“沒一個得老子真傳。”

不可否認的是,母親酒量很好,無論是家宴還是和親戚朋友一起,一般都是衆人皆醉,老媽獨醒。

但母親主持的“喝酒”,就是一家人溝通感情,互幫互助最好的展現,很多時候,很多事在家裡的酒桌上就拍闆解決了,家裡人都覺得,這樣的氛圍很好。

對母親說的話

5月8日是母親節,二姐說母親養育了她們四個孩子,也辛苦了大半輩子,作為兒女,她隻希望母親繼續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态,保重身體,健健康康就好。

雖然聚少離多,但你卻是影響我最深的人

歲月如歌,轉眼之間,又是一年母親節。每年這個時候,人們都會想在這個屬于母親的節日裡做些什麼讓母親高興。就像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的,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需要報答最美好的人,這就是母親。

媽媽的愛,隐秘而偉大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貴陽市民芽丫(化名)想跟大家聊聊她和母親的故事……

芽丫的母親名字叫汪英,1961年出生在貴陽,那是一個物資極度匮乏,人口卻迅速增長的年代,大部分家庭都有3個以上的子女。那時候,芽丫的外公外婆忙于生計,而媽媽因為是大女兒,從小就肩負着照料兩個妹妹的責任。

好在芽丫的外公因為工作的原因可以拿到不少生活上的物資補給,媽媽從小沒有挨過餓,但是卻基本上沒有什麼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這也造就了媽媽堅強獨立的性格。

從小媽媽就告訴芽丫,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隻有自己強大,才能抵禦所有風險。

媽媽給芽丫過周歲生日。

和那個年代大多數人不一樣,芽丫媽媽屬于“醒水”比較早的人,在其他同學讀完高中就開始工作,并不十分在乎文憑這件事時,但芽丫媽媽在工作的同時還去上夜校,自學完成了學業,獲得了大學文憑。

其實,芽丫的童年跟媽媽一樣,某種程度上也是缺乏母親陪伴的,但是媽媽給予芽丫的,是升華之後的另一種母愛。

1994年,芽丫6歲,剛上一年級。由于家庭環境太差,芽丫媽媽為了給她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支援,選擇到廣東工作,那時候改革開放初見生效,珠三角地區工作機會很多,她和幾個姐妹相約“南下闖蕩”。要知道,那些時候芽丫媽媽32歲,除了旅遊,根本沒有在其他城市生活過。

後來,芽丫問過媽媽當時為什麼那樣“無畏”,她回答:“因為我受過窮,在最困難的時候遭受過别人的冷漠和白眼,那種感覺太難受了,我不想你以後遇到這樣的事,既然生了你,我就要對你負責,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保護好自己的子女。”

那時候,芽丫還不能體會媽媽的心情。“現在雖然自己和當時的媽媽差不多的年紀,我卻非常清楚我沒有媽媽那樣勇敢。也許隻有我也做了母親,才能了解那樣的義無反顧背後是什麼樣的心情。”

聚少離多,但你卻是影響我最深的人

雖然已經時隔20多年,但是芽丫依然清晰的記得媽媽每年都在我放寒暑假的時候回來陪伴自己,一年12個月,她們能在一起的時間隻有兩個月。

所有的孩子都愛媽媽,所有的媽媽都愛孩子。這一點,芽丫小時候就能清楚知道,因為她會羨慕别的小孩天天都能見到媽媽,而她隻能将對媽媽的思念攢起來,留到那兩個月一股腦的傾瀉。

4歲的芽丫和媽媽的幸福時光。

“媽媽又何嘗不是一樣。還記得我八九歲時,已經開始會愛美,但是因為跟着奶奶和爸爸一起生活,穿衣打扮這些事自然是會被忽略一些。媽媽在廣東時就會給我買很多漂亮的衣服裙子寄到貴陽,這種時候,我就會感覺得到非常幸福,就像媽媽帶着我買衣服的時候一樣。”

都說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媽媽在的那兩個月,芽丫就是這世界上最幸福最快樂的孩子。這種聚少離多的日子,也讓她把母愛當做最珍貴的寶物,使用有期限,是以感受更深刻。

就這樣,芽丫慢慢長大了,因為偏科數學很差,媽媽每次回來都會語重心長的告訴她學習的重要性,甚至用她當時最喜歡的南韓偶像團體來鼓勵她,要是數學成績能上去,就帶她去南韓。

雖然最終芽丫的數學還是成了拖後腿的一科,但是媽媽并沒有責怪她,還是更多的鼓勵她去做她想做的事。

媽媽(左)和好友外出遊玩。

到聯考選擇專業時,芽丫媽媽認為新聞學就業太局限,曾經建議她選擇金融或者管理專業,但是最終,媽媽還是尊重了芽丫的決定,她也如願成為一名記者,媽媽更是打心眼裡為她感到高興和驕傲。

“回想我的成長道路,雖然缺少母親的陪伴,但是母愛卻一直深深的影響着我,母親以身作則,讓我知道了做女人也要獨立自強,不依附,不自輕。”

如果能遇見那時的你,我會告訴你……

芽丫:媽媽,如果我遇見20歲的你,我會告訴你,你非常優秀,你萬丈光芒。雖然你出生的年代經濟落後條件艱苦,但是你還是盡力做到了最好,你的堅強和勇敢讓你在今後的人生中成功的度過了一個個難關,但是如果有機會,你應該好好的愛自己,不要讓自己受那麼多的委屈。

芽丫:媽媽,如果我遇到30歲的你,我會告訴你,南下工作實在太辛苦,你要慎重考慮。我知道你在經曆了多少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無數次遭遇打劫,找工作被無數次拒絕,你咬緊牙關度過最難的前幾年才算站穩了腳跟。你給你的家庭帶來了曙光,卻讓在異鄉的自己在孤獨和恐懼中的度過一個又一個夜晚。

芽丫長大了,和媽媽成了“姐妹”。

芽丫:媽媽如果我遇到40歲的你,我會告訴你,你的付出終将會有回報,女兒長大了,你可以放心了。雖然從小沒怎麼跟你在一起,但是你的女兒很愛你,她知道你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她也希望自己羽翼漸豐時,能擔負起照顧你的責任,讓你忙碌的腳步終将停下來,享受輕松惬意的人生。

“最後,我想告訴您,親愛的母親,祝您節日快樂,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人就是您。”

策劃 王奇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永利 高琴 周強 廖尚海 陳莉 黃盈瑩

編輯 皮亞丹

編審劉丹 羅玮

文章推薦

看貴州都市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