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類原生家庭,容易“養廢”孩子,父母到了晚年可能會遭罪

近幾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經常被大家提及。

無論是影視劇片段,還是現實中發生某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都會讓大家忍不住去探讨主人公的原生家庭是怎樣的。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而透過我們的真實經驗,其實也能發現,原生家庭會給一個人的一生都帶來很深的烙印。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名叫薩提亞,他提出過一個觀點: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精神品格、人生三觀、思維方式以及生活習慣,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可以說,一個人以後成長為什麼樣子,往往和原生家庭的教育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個好的原生家庭,能夠給孩子提供一把“保護傘”,庇護他們快樂幸福地長大,他們的性格和三觀往往都是相對健全的;

但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父母教育方式往往存在問題,可能就會“養廢”一個孩子。

幾類“有毒”的原生家庭

1、“操控型”的原生家庭

“我是爸媽,是以你得聽我的。”

中國式父母,或多或少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他們習慣性為孩子安排一切,對應的也想子女能夠聽從自己的管教。

一旦子女掙脫了自己的掌心,有些父母就會感到痛苦,感覺自己被子女背叛,自己的辛苦付出沒有得到同等的回報,然後就會用比較極端的方式來收服孩子的心,讓他們聽話。

例如,在我們周圍,有些父母總是打着「為你好」的旗号,私自替孩子做決定,全然不顧孩子的想法,這種“操控”方式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情緒。

就像電影《黑天鵝》裡面妮娜的母親一樣,她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傀儡,對女兒的控制欲強到幾乎變态,結果卻釀成了悲劇,母女關系越推越遠。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孩子其實都有“自己做主”的權利。當孩子從3歲開始,自我意識已經覺醒,他們不再隻會聽父母的話,而是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父母沒有尊重他們,孩子就會用拒絕、頂嘴、抗議等方式來彰顯自我。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依舊我行我素,孩子反抗得會更激烈,甚至可能會對父母産生信任危機。

等到自己長大以後,會跟父母之間漸行漸遠,難以建立親密的關系。

而這時父母已年老,精力和體力都難以跟子女抗衡,這時親子關系變得緊張,想挽回也很難,畢竟從小就出現的溝壑,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填好。

2、“犧牲型”的原生家庭

在這類原生家庭中,父母無私奉獻,孩子坐享其成,親子關系明顯錯位,彼此成了“付出者”和“索取者”,最終你們和孩子都會在這段關系中受傷。

在我們的周圍,總能看到很多父母把生活重心就放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家裡隻有一個小孩的,全家人都為一個孩子服務。

從小在長輩驕縱溺愛下成長的孩子,俨然一副“小皇帝”做派。

不光在家說一不二,在外面與人相處時更是不懂收斂,隻顧着自己的情緒和利益,從來不懂換位思考,更不懂得感恩,以後更不會孝順父母。

而且這類小孩獨立性、适應能力都比較差,一旦失去了父母或者周圍人的庇護,就很難生存下去,遭遇一點打擊就萎靡不振,未來的發展十分有限。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明白,摻了砒霜的蜜糖,入口雖甜,但最終卻會“要命”。不光對孩子有害,等到你們晚年時往往也得遭罪。

3、“冷漠型”的原生家庭

這類家庭有個典型的特征:父母不回應孩子的需求,他們對孩子是冷漠的,親子之間很少有走心的交流,更不會有親密的互動。

這裡要注意做個區分:有些中國父母可能也不太跟子女親密,這是源于他們内心比較害羞,不太願意直接表達自己的愛,但至少會用行動表達對你的關心。

但冷漠的父母,往往則是從心底裡拒絕跟孩子親近,這對孩子的傷害其實是非常大的。

研究發現,長期在冷漠的原生家庭成長的小孩,内心往往比較缺愛,而且更容易焦慮,等長大以後,他們難以跟别人建立親密關系,會習慣性“回避依戀”。

童年時期,正是良性親子關系建立的黃金期,如果這個階段,父母對子女的态度比較冷漠,經常不回應子女的需求,那麼等你年老以後,也很難讓子女去親近你,親子關系自然會越來越疏遠。

【總結】

總而言之,“每一個劊子手,都能從原生家庭中找到殘忍的影子。”孩子從小在原生家庭中體驗到的糟糕情緒,以後會原封不動地回饋給你,回饋給别人。

如果我們不想子女走歪,不想養廢一個孩子。那麼,就要讓他們多感受原生家庭的愛、平和與溫暖,這往往能治愈人的一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