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與其明令禁止、沒收手機,不如做孩子“人生遊戲”的設計師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資訊,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内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台!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包括成年人都喜歡玩遊戲?除了人天性喜歡玩、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且意志力相對薄弱之外,遊戲的設計更能吸引大衆,因為遊戲是從滿足人性的需求出發的。比如:目标明确;清晰、簡單、易懂的規則;由易到難,步步深入的程式;努力即刻見效即刻回報的機制;容易找到使命感和榮譽感;不斷的鼓勵和獎勵等。

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透過孩子打遊戲的現象來看事情的本質,孩子們選擇的其實不是遊戲,而是快樂。很多孩子面對不被家長重視,面對自己成為家長用來“比較虛榮”的工具,面對自尊心和榮譽感得不到滿足,面對孤獨和迷茫的時候,隻有遊戲能讓孩子快樂,促使孩子在虛拟遊戲中尋找自我。

是以,我在想,如果父母培養孩子,能像遊戲設計一樣,讓孩子對于學習和成長也有欲罷不能的快樂,那麼孩子自然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成長。家長為何不從遊戲中得到啟示,做一名孩子“人生遊戲”的設計師呢?比起明令禁止、沒收手機,家長做好孩子人生遊戲的設計師,給孩子一個好的人生引導,不是更能解決孩子沉迷遊戲嗎?

1.幫助孩子培養興趣,建立夢想

幫助孩子尋找和培養他真正感興趣的愛好,比如閱讀、繪畫、音樂、體育、發明創造等,比讓孩子考個高分更重要。一旦擁有了一個興趣愛好,在空閑的時間裡,孩子會主動去做這件令他感到快樂的事情。

在孩子有興趣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樹立夢想,就是像遊戲設計的第一條——幫助他找到清晰的人生目标。這個夢想不一定用來實作,但夢想本身就是一顆種子,會喚醒孩子内在對學習成長的渴望和動力。

2.幫助孩子長見識、交高人,潛移默化讓生活的美好占領孩子的時間

家長一定要在孩子有限的那麼幾年中,帶着孩子長見識、交高人,安排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比如周末帶孩子去郊遊、去博物館圖書館、長假去旅遊,就算是平時也可以在他寫完作業之後,鼓勵他跟朋友一起去運動,讓健康快樂的生活把孩子的空閑時間填滿。孩子都是好動、充滿好奇心的,去參加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比在電腦前坐一整天更有趣。

人的接觸範圍,就是他的世界。當一個新生命呱呱墜地那一刻,他對世界的認知從零開始,逐漸做加法。父母的生活環境,是他最初的世界,是以家長的上行下效非常重要;父母帶孩子出趟遠門,孩子心中便種下了遠方,有一天他會知道,這個小小的地球之外,還有太陽系,還有廣闊無垠的宇宙;父母給孩子一本書,孩子便能在有限的文字之中認識無數的朋友,他會知道荊轲并非女兒身,其實是易水河畔頂天立地的男兒,也會知道李白一生最好的朋友是詩和酒,根本做不了刀尖上舔血的刺客。是以,優秀的父母應該是掌燈人,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将決定孩子的接觸範圍。如果在更廣闊的世界裡,發現更多好玩兒的事情,孩子還會單單迷戀手遊的快樂嗎?

孩子喜歡玩遊戲,但如果通過有趣、健康的戶外體驗活動替代虛拟世界的遊戲,那麼不但能滿足孩子們尋求挑戰和取得成就的心理,還能提升孩子們與他人、與社會的交往能力,豈不善哉?

有一位家長,今天帶女兒去參演兒童戲劇,明天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或者門都不用出,兩個人躺在沙發上你一言我一語編故事,也能度過一個快樂的下午……一家人的日子如此豐富多彩,這樣的孩子恐怕不會輕易沉迷于遊戲不能自拔。

有一位家長,索性順着孩子,在電腦裡或者電視機裡陪着孩子一起看電影、電視,隻不過是好的電影、電視,甚至看好的卡通片,比如《中華德育故事》;同時把家裡的音響弄好一點,螢幕買大一點;有時全家人一起看,看完之後幹什麼呢?互相分享,這部片子講什麼?我們從人家的事情當中悟到什麼,對我有什麼啟示?大家要記住一定要把外面的東西關聯到自己生命中來,這叫消化吸收。隻有消化吸收了,我們的生命才能夠成長,就好像我們吃東西,首先要放到嘴裡,然後嚼碎咽下去到胃裡,然後胃裡消化,小腸吸收,把營養輸入血液,再長成頭發,長成肉,長成骨頭,這叫重組,重組就是成長。重組是不需要動腦筋的,因為隻要我們吸收了,它自己知道要成長,長成這個、長成那個。

有家長說,孩子大了可能不喜歡看卡通片,我說沒有關系,好看的東西多着呢,看什麼不是我們的存心,陪伴他才是。有些大孩子,他可能喜歡看那些暴力片、言情片,我們就用卡通片把他的時間占領了。是以,我們不要占領什麼,我們隻需要占領時間就可以了。最後我們會發現,時間占領了就沒别的了,是不是打遊戲的時間就沒有了,就這麼簡單,我們一起有個好的玩法,那不好的玩法就沒有時間了,不就取消了嗎。

3.對孩子無條件的信任、心賞和悅納,滿足孩子的内心渴望

每個孩子的内心都渴望被愛、接納、肯定、贊賞、尊重。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我們都應該表現得很滿足并贊賞。就算孩子有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我們也應該接納并鼓勵他改正,讓孩子時時刻刻能夠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讓他不必在網絡世界中尋找安慰。

- END -

文章版權屬于作者,文中觀點不代表釋出方,僅供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