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母与其明令禁止、没收手机,不如做孩子“人生游戏”的设计师

定期推送传统文化课程信息,传统文化新闻、精彩善文,传统文化用品、礼品,传统文化修学书籍、音像等诸多优质内容,一站式传统文化学习资讯服务微信平台!构筑您的幸福人生!

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包括成年人都喜欢玩游戏?除了人天性喜欢玩、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且意志力相对薄弱之外,游戏的设计更能吸引大众,因为游戏是从满足人性的需求出发的。比如:目标明确;清晰、简单、易懂的规则;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的程序;努力即刻见效即刻反馈的机制;容易找到使命感和荣誉感;不断的鼓励和奖励等。

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透过孩子打游戏的现象来看事情的本质,孩子们选择的其实不是游戏,而是快乐。很多孩子面对不被家长重视,面对自己成为家长用来“比较虚荣”的工具,面对自尊心和荣誉感得不到满足,面对孤独和迷茫的时候,只有游戏能让孩子快乐,促使孩子在虚拟游戏中寻找自我。

所以,我在想,如果父母培养孩子,能像游戏设计一样,让孩子对于学习和成长也有欲罢不能的快乐,那么孩子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成长。家长为何不从游戏中得到启示,做一名孩子“人生游戏”的设计师呢?比起明令禁止、没收手机,家长做好孩子人生游戏的设计师,给孩子一个好的人生引导,不是更能解决孩子沉迷游戏吗?

1.帮助孩子培养兴趣,建立梦想

帮助孩子寻找和培养他真正感兴趣的爱好,比如阅读、绘画、音乐、体育、发明创造等,比让孩子考个高分更重要。一旦拥有了一个兴趣爱好,在空闲的时间里,孩子会主动去做这件令他感到快乐的事情。

在孩子有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树立梦想,就是像游戏设计的第一条——帮助他找到清晰的人生目标。这个梦想不一定用来实现,但梦想本身就是一颗种子,会唤醒孩子内在对学习成长的渴望和动力。

2.帮助孩子长见识、交高人,潜移默化让生活的美好占领孩子的时间

家长一定要在孩子有限的那么几年中,带着孩子长见识、交高人,安排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如周末带孩子去郊游、去博物馆图书馆、长假去旅游,就算是平时也可以在他写完作业之后,鼓励他跟朋友一起去运动,让健康快乐的生活把孩子的空闲时间填满。孩子都是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在电脑前坐一整天更有趣。

人的接触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当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那一刻,他对世界的认知从零开始,逐渐做加法。父母的生活环境,是他最初的世界,所以家长的上行下效非常重要;父母带孩子出趟远门,孩子心中便种下了远方,有一天他会知道,这个小小的地球之外,还有太阳系,还有广阔无垠的宇宙;父母给孩子一本书,孩子便能在有限的文字之中认识无数的朋友,他会知道荆轲并非女儿身,其实是易水河畔顶天立地的男儿,也会知道李白一生最好的朋友是诗和酒,根本做不了刀尖上舔血的刺客。因此,优秀的父母应该是掌灯人,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将决定孩子的接触范围。如果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发现更多好玩儿的事情,孩子还会单单迷恋手游的快乐吗?

孩子喜欢玩游戏,但如果通过有趣、健康的户外体验活动替代虚拟世界的游戏,那么不但能满足孩子们寻求挑战和取得成就的心理,还能提升孩子们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能力,岂不善哉?

有一位家长,今天带女儿去参演儿童戏剧,明天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或者门都不用出,两个人躺在沙发上你一言我一语编故事,也能度过一个快乐的下午……一家人的日子如此丰富多彩,这样的孩子恐怕不会轻易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

有一位家长,索性顺着孩子,在电脑里或者电视机里陪着孩子一起看电影、电视,只不过是好的电影、电视,甚至看好的动画片,比如《中华德育故事》;同时把家里的音响弄好一点,屏幕买大一点;有时全家人一起看,看完之后干什么呢?互相分享,这部片子讲什么?我们从人家的事情当中悟到什么,对我有什么启示?大家要记住一定要把外面的东西关联到自己生命中来,这叫消化吸收。只有消化吸收了,我们的生命才能够成长,就好像我们吃东西,首先要放到嘴里,然后嚼碎咽下去到胃里,然后胃里消化,小肠吸收,把营养输入血液,再长成头发,长成肉,长成骨头,这叫重组,重组就是成长。重组是不需要动脑筋的,因为只要我们吸收了,它自己知道要成长,长成这个、长成那个。

有家长说,孩子大了可能不喜欢看动画片,我说没有关系,好看的东西多着呢,看什么不是我们的存心,陪伴他才是。有些大孩子,他可能喜欢看那些暴力片、言情片,我们就用动画片把他的时间占领了。所以,我们不要占领什么,我们只需要占领时间就可以了。最后我们会发现,时间占领了就没别的了,是不是打游戏的时间就没有了,就这么简单,我们一起有个好的玩法,那不好的玩法就没有时间了,不就取消了吗。

3.对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心赏和悦纳,满足孩子的内心渴望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被爱、接纳、肯定、赞赏、尊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应该表现得很满足并赞赏。就算孩子有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也应该接纳并鼓励他改正,让孩子时时刻刻能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让他不必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安慰。

- END -

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文中观点不代表发布方,仅供参考。

继续阅读